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全球研究院「达摩院」,3年投资1000亿引进顶级人才?
以下是笔者观点
首先强调下不要无脑黑BAT,事情一码归一码。
其次这个事情最好不要用“感觉”说话(不是针对各位,毕竟影响到整个行业,有必要好好说说),很多答案都是凭着对公司整体印象回答的,充满了个人情绪色彩,达摩院这个事情影响的可能是未来的经济走向、科研、工业等方方面面。
最后,研发院不单单是研究,也有开发,落地对本身BAT这种以业务为核心的企业,比起微软和谷歌更容易产生市场价值。
如何评价达摩院建议从以下角度考虑:
一、看外部大环境(阿里在BAT中研发处于什么地位,在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中研发处于什么地位,看各司研发费用,看政策支持)
二、看内部环境(出于什么目的来做达摩院,以及达摩院在未来处于阿里集团的什么战略位置,看阿里目前总营收TotalRevenue和净利润Net-Income,看阿里能不能支撑起整个达摩院)
三、看AI人才需求和储备,看科研能力(全球AI人才储备情况/科研能力,我国AI人才储备情况/科研能力,阿里AI人才储备情况/科研能力)
以下所有数据仅供参考,匆忙搜集整理的,可能有纰漏。
外部大环境
这两个图说明什么呢?
一、BAT的研发投入占营收额比谷歌和微软要低,但是大家日常黑的百度现在在拼命把钱投入研发。
二、BAT在人力资源层面,其实开发人员占比要比谷歌和微软高。其中腾讯开发人员占员工数最高,过半。
上面的两个结论,结合一些别的数据(比如微软的连续裁员),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推理性质的结论:
一、中国的研发人员不值钱,研发成本低,所以BAT公司都有一个高的研发人员比例。(根据上面数据可知)
二、谷歌和微软两家科技企业会不断裁撤非研发部门人员,但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短期内不会跟BAT持平,他们研发人员用人均单价更贵。(根据微软CEO裁员计划等等可知)
三、各司总人数约为
百度员工数:5万研发人员2万2千左右
腾讯员工数:4万研发人员2万左右
阿里员工数:5万研发人员2万3千左右
微软员工数:12万4千研发人员3万8千左右
谷歌员工数:7万5千研发人员2万8千左右
收入和研发费用:
可能有误差,财报上的revenue应该没问题,但是算的是FY2017Q1的revenue上面两个R&D费用图我没查是具体Q1还是Q2的,各公司利润这里就不算了
百度在Q117的收入是US$2454million,投入研发的费用是US$353million
腾讯在Q117的收入是US$7182million,投入研发的费用是US$560million
阿里巴巴在Q117的收入是US$5605million,投入研发的费用是US$605million
微软在Q117的收入是US$20500million,投入研发的费用是US$2972million
谷歌在Q117的收入是US$24750million,投入研发的费用是US$9405million
(所以说美帝做技术,中国做业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百度投入研发占营收比高可能是百度营收不好,换个角度想百度是在营收不好的情况下喊出了AI当先的口号,可见壮士断腕的决心,但是做好做不好很难说。之前媒体大肆渲染的百度掉队,其实只是营收和利润没有以前高了,核心技术百度依旧有领先,要正视事实。
阿里GMV增速放缓,国内市场吃的其实差不多了,为什么马云一直喊要走向国际,为什么要做AI,跟阿里的国内电商业务快要进入稳定期有关(虽然目前增长还是很强劲,但有报告指出后续阿里的GMV增速会下降,直到市场饱和)。
谷歌对研发的投入非常高,营收是微软1.2倍的情况下,研发费用是微软的3.2倍。
BAT带来营收的核心业务:
某些第三方机构对BAT的展望:
百度:搜索引擎业务恢复放慢(魏则西这事影响太大),宏观变差
阿里:核心业务是电商,放慢的GMVgrowth,市场竞争加剧(唯品会、京东等等各种电商网站),吸引力变低
中国与美国AI生态的对比(截至February2017,部分小规模未收录):
还有中国的AI生态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政策支持:
不多说,最起码政策是支持的。
以上总结一下就是:
就市场角度来说,达摩院有存在的必要性。
内部环境
钱的问题(研发费用):
1000亿人民币拿当前汇率算下大致就是15181417944.436美元,约等于US$15181million。马云说未来三年内。我们取个平均数,每年US$5060million。
即使是理想状态下,达摩院跟google的R&D费用相比还是不到一半,一定比MicrosoftResearchLab的研发费用高,这个就不用算了。
从阿里巴巴的FY16中可以看到,Non-GAAPNetIncome是US$6629million,所以三年内逐年上升的趋势拿出US$15181million做达摩院还是有机会的,阿里营收也在成长,其中上面提到的核心业务Chinacommerce在FY17中给出了25xP/E。
钱对阿里做达摩院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战略位置: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在过去数年中多次提及阿里巴巴未来二十年的目标与路径——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目前,阿里巴巴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要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等;他们还将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其实马云的演讲表达的已经足够清楚了:
一、三年陆续投入1000亿(他说的五年陆续,后来新闻都是三年,应该五年是个口误或者三年是为了宣传)
二、研究院要做一个跟微软、英特尔、贝尔实验室、IBM不一样的研究院,要适合这个世纪的研究院
三、未来研究院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没钱的走不长,只看钱的走不远,达摩院要解决问题同时有利润有研究能力,自己做一套出来。避免政府、企业、学校的赞助,自营自立。
四、达摩院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
独立于阿里巴巴的赚钱兼顾科研的研究院,属性更像一个科技经济体。
人才/科研能力的问题
AI人才(只看到了Linkedin做了这样一个统计,仅供参考,因为不知道这家的统计方式,所以部分数据有待商榷,其他途径获得的数据误差目前更大,暂且用这个):
从LinkedIn的全球AI人才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AI人才储备并不乐观。但是我严重怀疑这里数字的真实性。
我国AI人才有多少?我按照常用的市场估算方式算下。
2015年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共计约700万
2014年这个人数是672万人,其中IDC2014年的报告中给出了中国开发者人数(包含业余爱好者)共计185万。
700*(700/672)*(700/672)*185/672*0.05约等于10.5万,这里2014年的从业者比185少个几十万没问题。%5是我根据跟各公司接触,对研发人员中从事AI工作的平均预设比例(只在今年AI岗位井喷了)为%5。
所以LinkedIn给出这个中国5万AI领域从业者数量,我认为是可信的,并不是领英只算了自己注册用户中填写AI开发者资料的用户。
按照数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美国85万>印度15万>英国14万>加拿大8万>法国5万=中国5万=澳大利亚5万>其他。
中国排全球第七。
输AI人才断档问题严重
阿里的国内达摩院如果想快速获得大量资深AI人才,可能要去各种挖美国墙角了。
恰好美国是回流中国AI人才最多的,不过美国在AI领域对人才吸引力更胜一筹。
国内的达摩院放在北京和杭州两地。
雇佣AI人才数量上:阿里有成立达摩院的动机
科研能力:
下面左图是论文数量(深色为别人引用,浅色为自引用),右图是发表物的影响因子。
从上图可得到结论如下:
推论:
一、中国学者制造了大量垃圾论文,且喜欢抱团刷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