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等一系列新论断,统筹推进互联网发展、安全和治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推进“德治教化”,提升治理内力。随着互联网的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加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一些网络道德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出现。高校应大力推进“德治教化”,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抢占网络道德建设制高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用好网络“云课堂”,广泛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我是接班人”“重走长征路”“奋斗青春号”等网上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丰富网络优质内容供给,动员师生积极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音视频、动漫等作品,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选树和培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以及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室等,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网络氛围。
壮大“智治支撑”,激发治理活力。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数量还存在不小缺口,尤其是实战型人才短缺。高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重要指示精神,走好中国特色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之路。一方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高校领导干部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开设“特长班”“实验班”、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教材建设、举办网络安全竞赛和攻防演练等举措,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一支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应用型网络安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