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维护其在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与霸权统治,对全球包括盟友在内进行无差别的网络攻击和渗透,监听他国重要领导人、窃取数据信息、攻击他国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网络威慑,以实现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目的。这种行为严重威胁了各国的网络主权,侵犯了他国的个人隐私,降低了各国的政治互信,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因此,我国应提升自身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制网络霸权。
一、不择手段,维护自身霸权利益
美国基于网络威慑战略对包括其盟友在内的诸多国家进行大范围的无差别的网络攻击和渗透,主要是为了获取情报、打击对手、保持竞争优势,最终服务于维护其霸权地位。
一是获取战略情报。
二是直接打击对手。
美国发动的网络攻击不仅局限于获取情报,也可以实现直接打击,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直接破坏对手的核心业务。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军事武装,都需要大量电子设备、软件系统、硬件设置的支持。美国在这些方面掌控了大量资源,极易渗透到其他国家这些重点领域中,通过网络攻击实现打击对手的目的。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停止对伊拉克的域名解析,让其在互联网上消失。2000年,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詹姆斯·伍尔西承认,中情局曾利用监听截获的信息情报,帮助美国波音公司从欧洲空客集团手中抢走沙特阿拉伯大单。2010年,美国通过间谍活动将“震网”病毒植入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内部网络,导致大批铀浓缩离心机瘫痪。根据北京奇安盘古实验室的研究报告显示,隶属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黑客组织“方程式”曾利用后门对英、德、荷等全球45个国家地区开展长达十几年的“电幕行动”。美国通过或隐蔽、或显著的多种网络攻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打击任何影响其利益的目标。
三是保持竞争优势。
美国所采取的全球无差别网络打击,主要是基于网络威慑战略。网络威慑与核威慑不同,核威慑是通过核武器爆炸的一次性破坏力来实现的,而网络威慑则是需要通过持续性的进攻来弱化和消解各潜在对手的战略优势。美国制造了恶意软件、黑客工具、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等,形成了漏洞攻击、持久化控制、嗅探窃密、隐蔽消痕、攻击平台等多种功能的网络攻击方式,网络攻击武器十分丰富。美国在持续的网络攻击中不断提升自身发动攻击的“武器库”,同时也降低或击垮潜在对手的防御“护城河”,以此达到确保自身优势的目的。
二、费尽心思,打造网络攻击体系
美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无差别网络攻击和渗透,主要是由于美国利用其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标准制定等多领域的竞争优势,形成了多维度的网络攻击体系。
一是掌握硬件设施,发动网络突袭、施行技术封锁。
二是紧握核心技术,植入系统后门、发动网络袭击。
在软件系统方面,美国掌控了数字证书认证体系、诸多软件开发和操作系统设计源代码,为其进行贸易制裁和网络攻击提供了便利。谷歌在国际上牵头成立了数字证书联盟,并设立了证书透明系统,世界上所有的数字证书颁发都需要在此系统上备案,美国可以通过该证书体系采取拒不颁发证书和利用数字证书进行网络攻击等行为。美国汇集了诸多国际顶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并掌握了大量的操作系统和软件产品的系统漏洞,极易在这些产品中植入后门、恶意程序、木马病毒,而这些操作系统和软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美国可以直接攻击这些软件和系统,达到其破坏网络、瘫痪系统、窃取机密、监听监控等多重目的。
三是主导国际规则,影响产品开发、控制系统漏洞。
三、损人利己,严重影响世界安全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无差别网络攻击,已经严重侵犯了各国的主权,是典型的网络霸权行为,不仅侵犯了各国的网络主权,也侵犯了各国人民个人隐私,更扰乱了国际网络空间秩序。
一是罔顾他国利益,威胁各国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虽然不像领土空间一样具有明确可见的边界,但是各国发展的网络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数字基础设施上开展、各国的网络空间内进行的,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以及进行的产品交易和服务供给,都具有明确的国家属性。一个国家的网络主权,对外表现在独立、自主、平等的与其他国家进行互联互通,防止来自外部的入侵和攻击。美国的网络攻击行为,不仅侵入了其他国家的网络系统,还对各国的互联网产业进行深度渗透,是将自身利益置于他国利益之上,侵犯他国网络安全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国际网络空间秩序,侵犯了他国的网络主权,也对各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二是降低政治互信,威胁国际政治安全。
美国发动的全球网络攻击和监听监控,不仅严重侵犯了各国的网络主权和个人隐私,更进一步降低了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网络互信和安全互信。美国的网络威慑战略和无差别网络攻击行为,让各国的网络时刻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加剧了各国之间网络安全竞争,各国纷纷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提升本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剧了各国的网络安全对抗行为。同时,伴随世界地缘政治区域冲突的影响,各国之间基于政治利益加剧了网络隔离,以便服务于经济、军事和政治决策。2019年3月,俄罗斯举行的“断网”演习,就是在全球网络不安全的情况下产生的。
三是加剧脱钩断链,威胁全球产业安全。
四是侵犯个人隐私,威胁世界人民安全。
美国通过数据截留、攻击漏洞、系统后门等方式,与其大型跨国公司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监听监控,获取各国主要领导人的通话,同时严重侵犯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隐私权。“棱镜门”和“泄密门”事件表明,美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对其欧洲盟友进行监控,至今依然在进行监听监控行为。世界上每个人在使用网络时,其个人隐私都应该受到保护,但美国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个人隐私权,与其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和“人权保护”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让全世界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连接都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怀疑的环境中。也正因如此,先后导致美欧之间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港”和“隐私盾”协议的失效,并进一步推动了各国纷纷出台数据存储的本地化措施。可以说,美国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切身权益。
四、结语
美国对全球的大范围网络攻击,不会区分是否为其盟友,只要是对其有价值的数据、情报和资源美国都会进行网络攻击、监控监视、窃取信息,通过网络攻击实现网络威慑,依仗技术优势,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主权之上,是一种典型的网络霸权主义行为。面对美国的网络威慑,我国坚决抵制、坚决反对,同时,也坚定地与国际各方一道,共同维护世界网络安全,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我国将不断提升自身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强化对潜在风险、突发事件等识别与应对。保护我国关键领域网络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韧性。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点加强网络安全、互联网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保护制度,继续健全我国法律制度,夯实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深化、细化网络安全保护制度政策,夯实网络安全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保护我国公民隐私不受侵犯,互联网免受攻击,确保产业发展供应链安全。
总之,面对网络霸权,我国坚决反对、绝不屈服。我国愿与世界各方携手,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愿与各国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把网络空间建设成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作者:商务部研究院王拓范鹏辉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与霸权统治,对全球包括盟友在内进行无差别的网络攻击和渗透,监听他国重要领导人、窃取数据信息、攻击他国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网络威慑,以实现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