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THALLUSLAMINARIAE/THALLUSECKLONIAE
【性状】海带卷曲折叠成团状,或缠结成把。全体呈黑褐色或绿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长带状,长50~150cm,宽10~40cm,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类革质,残存柄部扁圆柱状。气腥,味咸。昆布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全体呈黑色,较薄。用水浸软则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约为16~26cm,厚约1.6mm;两侧呈羽状深裂,裂片呈长舌状,边缘有小齿或全缘。质柔滑。
【鉴别】(1)本品体厚,以水浸泡即膨胀,表面黏滑,附着透明黏液质。手捻不分层者为海带,分层者为昆布。(2)取本品约10g,剪碎,加水200ml,浸泡数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0ml。取浓缩液2~3ml,加硝酸1滴与硝酸银试液数滴,即生成黄色乳状沉淀,在氨试液中微溶解,在硝酸中不溶解。\r\n
【炮制】除去杂质,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
【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
【归经】归肝、胃、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6~12g。
【储藏】置干燥处。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出处】《吴普本草》
【别名】纶布(《吴普本草》),海昆布(《山东中药》)。
【性状】①海带的干燥叶状体,卷曲折叠成团,或缠结成把。全体呈绿褐色或黑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的带状,长50~150厘米,宽10~50厘米,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质厚,革质状而粘滑。用手捻之不分层。残存柄部扁圆柱状。有腥气,味咸。产于山东、辽宁等地。②昆布的干燥叶状体,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全体呈黑色,表面附有白霜,质较薄。用水浸软则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均为15~26厘米,厚约1.5毫米。两侧羽状深裂,裂片长舌形,边缘有小齿。质柔滑,用手捻之可剥离为二层。有腥气,味咸。产福建。③裙带菜的形态与昆布相似,但全体呈棕绿色,质薄而跪,多已破碎。用水浸软后即膨胀呈扁平的叶状,中央有一筋肋,并溶出大量粘液如琼脂样,极易剥离为二层。气腥,味咸。产浙江。以上三种均以整齐、质厚、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海带富含多糖类成分藻胶酸和昆布素、甘露醇、无机盐。干品中20~35%是无机物,水溶性盐中含氧化钾可到40%、碘0.27~0.72%,钙约1.06%、钴约22微克%、氟1.89p.p.m.,又含胡萝卜素0.042~0.77%(干品)、1.229~1.710%(鲜品)、核黄素810微克%、940微克%(二份干品),尚含维生素C、蛋白质、脯氨酸等氨基酸。昆布含藻胶酸25.6%、粗蛋白9.97%、甘露醇7.21%、灰分26.03%、钾4.92%、碘0.28%。裙带菜含碘、溴、钙约1.8%、藻胶酸、1,4-噻嗪烷-3-羧酸S-氧化物、核黄素210~1000微克%(二份干品)、维生素B12-0.7微克%(鲜品)、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别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有机酸约1.6%。从甲醇油提物中还分离出亚麻酸甲酯、植物醇、棕榈酸、岩藻甾醇、大褐马尾藻甾醇、无羁萜、黑麦草内酯、甘露醇。从Laminariaangustata和Eckloniacava中还分离出海带氨酸另外,在多种海藻中也检出海带氨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切成宽丝,晾干。
【性味】咸,寒。①《吴普本草》:"酸咸,寒,无毒。"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①《要药分剂》:"入胃经。"②《本草再新》:"入脾经。"
【功效】软坚,行水。治瘰疬,瘿瘤,噎膈,水肿,睾丸肿痛,带下。①《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痿疮。"②《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③《本草拾遗》:"主颓卵肿。"④崔禹锡《食经》:"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⑤《本草通玄》:"主噎膈。"⑥姚可成《食物本草》:"裙带菜,主女人赤白带下,男子精泄梦遗。"⑦《玉楸药解》:"泄水去湿,破积软坚。""清热利水,治气臌水胀,瘰疬瘿瘤,癫疝恶疮,与海藻、海带同功。"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又治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①《食疗本草》:"下气,久服瘦人。"②《品汇精要》:"妊娠亦不可服。"③《医学入门》:"胃虚者慎服。"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昆布,咸能软坚,其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②《本草汇》:"昆布之性,雄于海藻,噎症恒用之,盖取其祛老痰也。"
【摘录出处】《*辞典》
【出处】出自《吴普本草》。[br]《本草纲目》:按《吴普本草》纶布一名昆布,则《尔雅》所谓纶似纶,东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纶音关,青丝绶也,讹而为昆耳。陶弘景以纶为青苔、紫菜辈,谓组为昆布。陈藏器又谓纶、组是二种藻,不同如此。昆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盖海中诸菜,性味相近,主疗一致,虽稍有不同,亦无大异也。
【拼音名】KūnBù
【英文名】Kelp,Tangle
【别名】纶布、海昆布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一般生长于大干潮线以下1-3m的岩礁上。[br]2.生长于水肥、流急的低潮线附近或自大干潮线至7-8m深处的岩礁上。[br]3.生长于风浪不太大、水质肥沃的海湾内,大干潮线下1-5m处的岩礁上。[br]资源分布:1.自然生长的分布范围,我国限于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的肥沃海区。人工养殖已推广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但为冷温带性种类。[br]2.我国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为暖温带性种类。[br]3.我国裙带莱可分为两型:北海型(formadistansMiyabeetOkam.)藻体较为细长,羽状裂缺接近中肋,孢子叶距叶部有相当的距离。生长在大连、山东沿海。南海型(formatypicaYendo)恰好相反,即体形较短,羽状裂缺较浅,孢子叶接近叶部。浙江嵊泗列岛海域自然生长,即属此型。
【性状】性状鉴别(1)昆布卷曲折叠成团状或缠结成把。全体呈绿褐色或黑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软后展开成扁平长带状,长50-150cm,宽10-40cm,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类革质,残存柄部扁圆柱形。气腥,味咸。[br](2)黑昆布片部卵形或扁圆形,1-2次羽状深裂,裂片长舌状,边缘有疏齿或全缘。气腥,味咸。水浸泡,手捻分层。[br](3)裙带菜片部1次羽状深裂,中央有隆起的中肋。气腥,味咸。以片大、体厚、色青绿者为佳。[br]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以干燥品计算,昆布含碘(I)不得少于0.35%,黑昆布含碘(I)不得少于0.20%。
【毒性】海带氨酸对小鼠的LD50,静脉注射为394mg/kg,腹腔注射为2.98-3.57g/kg。褐藻酸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013mg/kg。昆布中提取的褐藻淀粉及褐藻粉硫酸酯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980mg/kg和689.8mg/kg。给人每日服3次,每次330mng,连服2个月,未见毒副反应。毒性:海带多糖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58.5±67.0mg/kg。
【鉴别】取本品10g,剪碎,加蒸馏水200ml,浸4h,取滤液浓缩至1/2。取浓缩液2~3ml,加硝酸1滴,硝酸银试液数滴,产生黄色乳状沉淀,在氨液中微溶,在硝酸中不溶。(检查碘)
【性味】咸;寒;无毒
【归经】肝;胃;肾;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主瘰疬;瘿瘤;噎膈;(疒颓)疝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
【注意】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制剂】昆布眼药水。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昆布,咸能软坚,具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br]2.《本草汇》:昆布之性,雄于海藻,噎症恒用之,盖取其祛老痰也。[br]3.《名医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br]4.《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br]5.《本草拾遗》:主颓卵肿。[br]6.崔禹锡《食经》: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br]7.《本草通玄》:主噎膈。[br]8.姚可成《食物本草》:裙带莱,主女人赤白带下,男子精泄梦遗。[br]9.《玉楸药解》:泄水去湿,破积软坚。清热利水,治气臌水胀,瘰疬瘿瘤,TUI疝恶疮,与海藻、海带同功。[br]10.《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又治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摘录出处】《中华本草》
本网站未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