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为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为共和国的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深造机会。

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5%。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学校目前开设24个普通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相互支撑的“劳动+”和“工会+”学科体系。学校以坚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12年,学校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对学校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给予坚强支持,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2023年我校面向全国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60人(全日制60人、非全日制100人)。招生专业及各专业招生人数详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附录1)(以下简称“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专业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2023年我校继续参与教育部“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招生,该专项计划招生专业范围详见招生专业目录(附录1)中“备注”。招生计划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专项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我校仅招收英语语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3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我校,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且提供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部门同意报考的正式函件(有工作人员签字、联系方式、部门盖章的原件)。

(二)报名参加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含3年)(从毕业后到2023年9月1日,下同)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含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含2年)。

(三)其他

1.关于“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报考

2.关于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我校部分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详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附录1)中“备注”。

三、报名流程

网上报名阶段,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指“网上报名”阶段结束后)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一)网上报名

2.报名网站

3.报考点选择

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单位代码:12453)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报考点要求进行网上确认;

凡拟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考点(报考点代码:1157)进行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的考生,网上报名前,请务必认真阅读2022年9月中下旬发布的报考点公告,符合全部规定的条件并满足我报考点公告的要求后,方可选择1157报考点。

因不按公告要求错选报考点造成不能网上确认、考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注意事项

(2)考生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8)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我校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当事先与我校联系。

(9)报考我校的残疾考生如需报考点在考试期间提供合理考试便利服务的,应于报名阶段与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我校沟通申请,以便提前做好安排。

(11)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确认

2.考生网上确认时须积极配合报考点工作人员,根据核验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交考生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截至初试考试日期仍有效)、学历学位证书原件(①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要求每学期均注册;②获得大学本科、高职高专毕业学历的人员,提供学历证书;③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供学位证书)、网上报名编号、所选报考点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等,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4.所有考生均须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等)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三)注意事项

1.申请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网上报名时须在备注中注明“申请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说明:仅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四、资格审查与准考证打印

我校在报名、考试(含初试及复试)、录取及入学等各阶段按照要求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弄虚作假、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名、考试(含初试和复试)、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考试(初试、复试、调剂复试)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我校初试和复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见附录2-3。

(一)初试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4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

12月24日下午外国语(英语二)

12月25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5日下午业务课二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

2.初试地点:详见所选报考点的通知公告。

3.初试科目:详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附录1)。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初试科目均与所报考专业的普通考生初试科目相同。

(二)复试

1.成绩要求:我校以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一区基本分数线要求为基础,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报考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复试分数线)。

我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于复试前公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接受其他招生单位该计划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

2.复试安排:我校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复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复试资格审查在复试前统一进行。复试将对考生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专业英语听说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等进行考核。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方式、复试科目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附录3)。

3.复试费用:按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规定缴纳复试费100元/人。

(三)加试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取得复试资格后参加复试时不加试。

(四)调剂复试

我校公布复试分数线及接收调剂政策后,未能参加第一志愿学校(或专业)复试或复试未录取的考生,如符合教育部所公布的考生调剂基本条件及我校各专业调剂具体要求,可通过教育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申请调剂复试。未被我校拟录取的考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可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填报其他招生单位。

(五)考风考纪

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初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规则》及各考点考场纪律;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我校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应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健康检查

考生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七、录取

我校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北京市关于招生录取工作的补充规定,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学校制定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复试前另行通知)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复试成绩未达到60分者,不予录取;体检不合格者,录取资格无效;考生考试诚信状况是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政治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应届本科毕业生、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八、学习方式、住宿情况及就业方式

(一)学习方式、住宿情况

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培养所在校区均为我校校本部(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以到校集中授课形式为主安排学习和研究(非全日制学生前三学期每学期集中一个月左右脱产到校学习,采用讲授、研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实地调研等方法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同时聘请国内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授前来授课。第四、五、六学期按学校要求返校参加论文研讨和答辩。研究生须按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答辩等安排)。

(二)就业方式

硕士研究生按其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含全日制、非全日制)入学前须与我校及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毕业后按定向就业合同就业,学习期间学校不接收其户口、人事档案、工资关系,其工资、医疗、福利等待遇由定向就业单位负责。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必须将人事档案调入我校,并按学校当年户籍管理规定自主决定是否将户口迁入我校,毕业后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网上报名时,考生必须明确选择学习方式和就业方式,报名后不得更改,复试后按照考生本人所填报的报名信息录取。

注意事项:

1.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仅限“定向就业”;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可以选择“定向就业”或“非定向就业”,考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报名时任选。

2.我校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专业仅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仅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3.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仅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九、学制

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学生录取后于2023年9月入学。各专业学制详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附录1)。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社会工作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新闻与传播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公共管理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5年。

十、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

(一)学费标准及缴费说明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社会工作:1万元/年;新闻与传播:1万元/年。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公共管理:1.5万元/年。

(二)奖助学金

学校根据有关规定,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设立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定向就业学生除外)可享受助学金。同时,学校设立研究生“三助”岗位,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十一、毕业和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条件、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上注明学习方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

十二、信息发布和其他事项

(一)招生信息发布渠道

(二)各招生学院网站

见我校校园网主页“教学单位”。

(三)有关材料发放

(四)禁办考研辅导班

(五)招生政策调整

如果国家或学校在本招生年度调整研究生招生政策,或者出台新政策,将按最新政策及规定执行,本章程将做相应调整,并在我校研究生处网站及时予以公布。

(六)现役军人

(七)疫情防控

我校将严格按照教育部、北京市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八)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2453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48

电子信箱:yz@culr.edu.cn

十三、附录

附录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附录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

附录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

十四、本章程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所有。

THE END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隶属于教育部的以考研为主题的官方网站,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主要提供研究生网上报名及调剂、专业目录查询、在线咨询、院校信息、报考指南和考试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指导。https://yzst.chsi.com.cn/wap/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隶属于教育部的以考研为主题的官方网站,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主要提供研究生网上报名及调剂、专业目录查询、在线咨询、院校信息、报考指南和考试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指导。http://mba.just.edu.cn/_t710/2023/1130/c11486a336133/page.psp
3.研究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信息网是以研究生考研为主题的信息网站,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指南及调剂网站,提供院校信息、报考指南和考试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指导。http://www.cnkyedu.com/
4.掌上考研掌上考研是中国教育在线旗下考研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聚合了9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研招信息,提供包括招生简章、招生专业、录取分数线、调剂信息、复试信息、考研参考书目等考研内容查询https://www.kaoyan.cn/
5.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在职考研为主题的官方网站,提供在职硕士、在职博士、在职MBA、EMBA等类型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包括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报名流程、学费等在职研究生考试信息。http://yanedu.com/
6.中华女子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华女子学院简介 所在地北京主管部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华女子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https://cwu.yanzhaowang.com/
7.在职研究生之家网在职研究生之家网是一个专业在职考研招生报名服务平台,帮考生准确掌握各大院校在职考研、在职硕士、考博的招生简章发布动态和招生条件,以及国际硕士、高级研修班的开课信息,助力学员更顺利的完成报考流程。https://www.eduour.com/
8.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2024年研究生招生信息,考研招生简章,专业目录,研究生考研信息,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分数线,研究生招生信息,各研究生招生高校单位专业介绍,各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介绍和各类研究生报名及考试的常见问题解答。http://www.chinayjs.net/
9.考研资源网考研资源网,考研资源信息网(kaoyanziyuan.org)提供最新考研资源,考研资源网,包括研究生招生简章,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考研信息,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分数线,研究生招生信息,各研究生招生单位专业介绍,各院校研究生导师介绍和各类研究生报名及考试的常见问题解答。http://www.kaoyanziyuan.org/
10.研究生招生公告中国考研网向您提供全国各研究生招生院校初试招生公告、复试招生公告、考研考场安排及考场须知、招生计划等考研招生信息。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list/ClassID/16.shtml
11.河北北方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已公布6.考生在规定日期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务必妥善保管《准考证》直至复试阶段,且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7.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四、复试和录取 1.根据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的相关规定,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157300.html
12.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3) 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最早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创立于1999年,是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和网上调剂指定网站,既是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宣传咨询平台,也是研招工作的政务平台[1]。 网站设有硕士目录、博士目录、院校库等[2]。网站服务包括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咨询、报名管理、生源调剂、https://baike.sogou.com/v62555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