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影响论文(通用6篇)

浅谈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影响论文(通用6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现阶段特点社会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优势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民主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进步。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二、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多元性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三、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摘要】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同网络媒体的强势相对接,同时发挥传统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各自所长。本文旨在从两者的概念、差异性比较及其互动互融等入手探索其相互融合、互动的新的传播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关键词】传统舆论网络舆论舆论引导互动互融

大众传媒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某种行为公诸于世,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从而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舆论正是这样一种经由大众传媒引导而产生的一种规范和标准。在当下的一种全新的舆论环境中,面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接和整合,对于我们实现好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舆论同网络舆论的差异

本文所指的传统舆论主要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上的舆论为主,网络舆论也主要是以网络上的'各种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汇成为主。笔者认为传统舆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权威性。传统舆论根植于传统媒体,由于传统媒体大多是把关作用较为凸显,所以相对来说审核严格,而且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权威性。

(二)滞后性。由于大众媒体在新闻的制作和获取上同网络媒体相比会有一些天然的不足或是短板。新闻资源的获取存在渠道单一、受众相对较少等缺陷,在新闻的制作和播出上,由于制作相对复杂和审核严格,因此时效性上相对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对应的网络舆论的特点也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自发性。网络媒体由于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也就决定舆论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但是其把关作用较弱,在权威性上必有所欠缺。

二、传统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互融

最为关键的是,两者需形成合力,而在形成合力的同时又要注重吸收各自所长,以此实现取长补短。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它是各类新闻信息广泛快速传播的有效载体,是各类新闻信息的整合器和放大器,而传统媒体更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具体做法是,政府部门加强对于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论坛社区的扶持和指导协调力度,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权威的互联网上宣传渠道,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使新闻网站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在关键时候引导网络舆论,发出权威的声音。此外,还必须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和新兴媒体的建设,从社会舆论结构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增强重点新闻网站论坛正面声音的说话力度、速度和可信度,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三、以“杭州五七飙车”案为例的分析

结语

对于舆论的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具有重大影响。随着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必然会有一段共存期。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从传统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差异性比较中找出一条适中而且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使得各类媒体能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从而有效肩负起其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变为新的传媒,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舆论以及较之更加严重的网络暴力问题开始凸现,成为理论界,网络媒体以及国家网络主管部门等重视的新问题。本文分析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影响,探讨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国网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舆论;网络暴力;杜绝方法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在技术层面上逐渐成熟,互联网和浏览器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络飞快地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到2005年,内地上网计算机已达到4560万台,网民数量10300万。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网络也从单一行业转变为渗入我国各行各业的大众行业。

一、网络舆论

随着网络成为新世纪的主要传播模式,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快捷高效的特点,使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得错综复杂,并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一)网络舆论概念

谭伟(2004)发表“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于是有人这样形容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由此看来,网络舆论从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社会舆论,是公共意见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笔者将从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传播形式这几点来概括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具有平等和自由性,在网络中人人平等,网民可以直观地对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谈国事,宣泄自己的不满。据调查发现2005年我国网民以男性、未婚、30岁及以下年轻人为主,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其以下的占多数,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比最高,学生超过了总网民的三分之一。

(三)科学的看待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的影响力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促使信息公开透明化使其成为公民实行自己监督权的一种新的便利方式,也使其成为现代反腐倡廉的新载体。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如今我们对于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但是其快速的发展也会促进这种监管制度的健全。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的作用。

二、网络暴力

1.恶毒的语言攻击:网民因为个人喜恶在论坛等平台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葛洪义教授指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然而,言说者也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例如许多网络论坛上的言论等。”过度的人肉搜索:恶意的和过度的人肉搜索,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英国在报道中国“人肉搜索”的新闻时,把“人肉搜索”翻译成“humanfleshsearchengine”,还加注了“搜捕女巫”,形容中国的“人肉搜索”,就像当年人们群起围剿女巫的行动。

2.后续的行为骚扰:在事人信息被人肉搜索公布后,部分网民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日常生活进行骚扰,甚至是人身攻击,将原本发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暴力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延续开来。

三、应对方法

对于网络暴力,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四方面来应对:

1.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自我约束,从而不参与网络暴力。

2.建立和健全良好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监管机制,禁止网络用户的某些行为。

3.技术控制,使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控制。

4.加强网络舆论的研判与引导工作,防止风险信息扩大化。

四、总结

在网络占据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正确看待互联网,客观对待网络舆论,完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就算是法律再健全也无法完全杜绝网络暴力等现象出现。网络问题并不能完全从法律手段上制止和解决,为减少网络问题的发生,我们还要做好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为网络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而广阔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困境

一、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舆论,是指如今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人们每天都能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实或者是一些用来博取眼球的新闻,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分辨这些新闻背后的真实性。他们只是针对这些新闻本身所希望表现出的意思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不真实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在社会上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对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发布一些具有诱导性的观点,让不明真相的人盲目地去相信,利用网络传播的速度,在网上形成一种舆论流,并影响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去相信这些舆论。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力量,发布一些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这些信息所迷惑,造成人群恐慌,引发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对此,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一大部分人被网络舆论所诱导,从而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传闻信息,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严重的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感以及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简单释意。

二、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特征

目前,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同时使用网络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就让使用网络越来越广泛的群体能够随时接触到各种动态信息,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网络上的消息有真有假,接收到这些信息的人每天都应接不暇,他们只是从这些新闻消息中去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浏览一下,而无法一一去辨别这些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此一些新闻媒体就利用这些猎奇者的心理,编造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赚取点击量,但这也使很多虚假的不利于社会的消息也随着网络传播开来,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不好地影响。对此,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该点,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舆论在网络上的传播途径。

(一)网络参与群体的层次多样性

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自己的信息。互联网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年龄层次、职业以及身份和地位的人,网络对每个人都没有设置准入的门槛,这样使得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对网络的经常使用人群调查后的数据可以发现,网络使用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这些年轻人对网络这种新兴事物比较感兴趣,同时对网络上媒体发生的各种新鲜事也比较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由于这些年轻的群体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观,在辨识一个事件的真实性上缺乏一定的个人见解,对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信息的误导,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很乐于参与到这些事件的讨论中来,从而带动了这些虚假新闻的传播。相对年龄较大的部分群体在浏览新闻时比较具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力,不受这些夸张不实的新闻误导。

(二)网络新闻舆论把关功能薄弱

(三)目前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

目前,网络时代使人们能够看到各种新闻消息,几乎每天都被这些信息所包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网络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没有对上传到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从而导致网络上一些负面舆论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信息能仅通过一个链接就被传播到网络的各个角落,这就给网络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网络本身不好控制,任何一个角落的移动客户端都能充当一个网络接入口,通过这个接入端可以进行任何消息的发表。然而这个现象是不好控制的同时也很难对网络的入口进行控制。除此之外政府在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方面力度也存在不足,网络新闻发表的门槛很低,各大网络媒体对网络环境监管的不足,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大肆传播,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对策

由于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的难度性,使对网络的监管比较困难。对此,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思考,思考解决现今阶段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目前网络新闻的舆论在管理方面相比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比较迅速,这样就使得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较大。对此,就需要思考一些好的有些措施进行控制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避免网络新闻舆论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感,从而给社会带来好的积极的效应。

(一)政府需加大控制网络舆论新闻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

在进行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措施上,各大新闻网站还需要建立安全防范体系,从而提高网络上信息的准入门槛以及发表高度。网络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上各种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对此,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防范体系,让每个人在进行言论发表时进行实名认证,从而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三)加强网络舆论媒体内部的自律

我们每天接受到的新闻,很多都是通过标题吸引才点进去看的,这就使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点击流量,在新闻编制方面进行夸大,甚至制造一些虚假新闻来骗取点击率,同时博得大家的眼球。对此,可以从新闻的源头着手,对媒体进行监管,从各大媒体内部着手,加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避免虚假新闻的传播,改善舆论新闻的传播现状。

四、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密集性,我们很难从众多信息中一一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性,这就会导致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安定影响,这就是网络舆论的诱导力量。如何对舆论信息进行监管,有效控制网络舆论的传播,避免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保持网络的干净性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分析如何找出网络策略,从而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1]吴彤.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6-160.

[2]马瑾亮.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3]商丹,余志伟.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情,2011(24):142-142.

[4]林颖锋.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5]娄斌.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2011.

[6]盖雯雯.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等媒体的同时,也学会去扩展自己的多媒体容量,人类通过网络改变着自己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手段,并将其命名为“后网络时代”。新闻媒介在这样的时代下必须学会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后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国内的新闻舆论在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却忽略了被引导对象受众的心理形式,没有正确对待客观规律,从而出现了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本文首先对新闻舆论引导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说明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其次,说明新闻舆论引导产生存在何种偏差;最后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总结几条对策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的现状以及媒介的引导作用

二、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偏差

国内的新闻的宣传效果没有国外成功,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偏差。例如国内的新闻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不注重从公众自身考虑,新闻内容脱离实际,公众们对新闻信息缺乏信任感;硬性地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们对新闻的接受是有条件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新闻媒介应该协助性地引导而不是去硬性要求,若把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典型报道的虚无化,中国现在对典型的宣传十分模式化,过去的雷锋是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更加活跃、更具有选择性,对于主流媒体宣传的典型形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其真实性有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的反差,在中国传统机制下的新闻媒介并没有发挥其及时反映舆论并对其进行引导的职能。后网络时代,网络平台的发展使许多信息得到传播,但是主流媒体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失语现象使得社会向着不信任的动荡方向发展,这正是由于新闻媒介未能及时向公众传播真实、权威的信息。

三、新闻舆论引导偏差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国家意志和社会人才需求对高校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进而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我国教育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稳定,其人才培养功用也无法得到顺利的发挥。因此新时期,基于网络舆论的社会环境,高校应该明确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树立提供相应的保障。

1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网络舆论使老师传统的教学地位受到威胁:网络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检索获得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对教师教学主导地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渐丧失。同时,网络上存在一部分看似合理但却与教师教育理念相悖的信息,学生在网络上接收这些信息,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怀疑,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顺利发挥。

3网络舆论环境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措施

3.2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建设:为顺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独立的网站,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平台陈旧、信息更新周期长、信息趣味性和教育性都相对较差,无法吸引学生的浏览兴趣,教育功效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4]。因此,高校要想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就应该加强网站建设,对网络平台进行改革和创新,并设置学生信息反馈专栏,汲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网站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发挥校园网站的教育引导功用,为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作外部条件。

3.3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上网的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办学进度,定期举办适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上网培训,指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利弊,并教育学生正确搜索和运用网络信息,拓展自身知识面,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利用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舆论信息强化自身思想政治学习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负面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1]徐椿梁,包迎华.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延伸[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36(6):24-26.

[2]朱鹏.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J].才智,2015(21):218-218.

THE END
1.网络暴力:隐藏在屏幕后的利刃,该如何应对?互联网越来越深地融入生活,而网络暴力犯罪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成功立案的很少,最终能作出有罪判决的更是少之又少,法律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滞后性。 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EyOTU1Mg==&mid=2654020667&idx=3&sn=70ad79f65be69bc8e07f1d1a78ace7f7&chksm=81abfd5461edede2df199d8957e220f6c561972e2c8dd68e3c9a13e19f559b7e4ebd435c61ec&scene=27
2.普法宣传警惕网络暴力:网络时代的“毒瘤”侵蚀心灵与社会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暴力已成为一颗极具破坏力的 “毒瘤”,它的危害不仅针对个人,更蔓延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与法治体系。 对于受害者的学业发展,网络暴力常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想象一下,一位成绩优异、积极向上的学生,因在网上发表了自己对某一学术观点的独特见解,却被一群网络暴民恶语相向,指责其 “不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KP35FJ0552KEQO.html
3.抵制网暴,我们都不是局外人网络暴力是近些年必谈的话题,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事件随处可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还记得那个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而被网暴的女孩吗?她只是发布了一张合照,照片中自己拿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去探望病床上的爷爷,却因为一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918279419735895&wfr=spider&for=pc
4.2023年11月民商法学刊要览学刊学术前沿本文选编自《比较法研究》2023年第6期,作者葛江虬,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律科学》2023年第6期 1.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责任 【摘要】在网络暴力治理的系统工程中,平台的治理是重要的环节。鉴于平台在网络暴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忽视的角色与作用,应摒弃基于传统的网络中立和事后责任而赋予平台消极角色https://www.civillaw.com.cn/t/?id=39583
5.网络安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报告MacroWord. 1 / 10 网络安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报告 目录 一、 声明 2 二、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3 三、 为网络安全领域提供参考与指导 https://doc.mbalib.com/view/b7dfb8eced147012c9c3701241c7d1dc.html
6.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辩证法的高度重新审视该问题,尝试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主张把真理看作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作为精神的异化形式,实体是具有能动性和否定性的东西,其最终发展的源泉和目的即是主体。由此,黑格尔通过系统阐述"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把存在归于 Web2.0时代网络暴力的归因及治理对策 关键https://www.youfabiao.com/tycszyjsxyxb/201912/
7.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问卷10篇(全文)2.假如您收到网络暴力的攻击时,您会? A.不予理会B.发帖回击C.向网站举报D.诉诸法律解决E.其他 3.当您遇到一些人咱网上发表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并表示不满时,您会? A.跟着一起批判社会现实B.劝解这些人C.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不发表言论D.置之不理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m441jsc.html
8.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从企业的控制能力来看,哪儿的价值链更具现实意义 A. 外部的 B. 内部的 C. 前端的 D. 后端的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画乔木的树干是要注意低于人的视平线线的干皮可用上弧表现。()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网络暴力的特性? A. 伤害性 B. 侮辱性 C. 强制https://www.shuashuati.com/ti/8ca1cbe6df844b78bf4b49a597c0706a.html
9.网络暴力行为刑法规制研究.pdf网络暴力行为刑法规制研究.pdf,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的应用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在给予大众便捷的同时,不当的网络应用也滋生了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网络犯 罪也成为最常见的犯罪手段,网络暴力行为导致的犯罪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网 络暴力相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20/8012141054006121.shtm
10.[渝粤教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教育与应急处理训练参考资料4、【判断题】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2.2.1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涉外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随堂测验 https://blog.csdn.net/yuyueshool/article/details/123606825
11.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精选八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快速成长和发育,但极不稳定和成熟,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速度不匹配,往往是生理发育相对超前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精力旺盛、好动、好奇、学习能力强,但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冲动性强,容易被网络上的血腥暴力、黄色信息、暴力网游、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等不良内容所吸引,沉迷网络,盲目崇拜,结交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f1omp6.html
12.做滴滴司机被运管处罚,罚款滴滴会报销么?应该怎样有效联系滴滴针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非法利用,如深度伪造技术,能够将他人的面部“安排”到视频主角中,或者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将他人的语音搭配到视频或音频上,又或者在虚拟网络上公布他人面部信息进行所谓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那么这样利用他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同样给被利用者的人身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理应对非法利用行为进行周延https://www.yoojia.com/ask/17-11912254730794953664.html
13.以网络暴力为话题的论文题目答:网络暴力方面薯物祥的 天我可以数搏的啊 成下面有号 论联系我蚂桥啊 文 问:我的论文题目是 浅论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问题 的选题目的和意义怎么写 答:浅论网络樱键暴力行为的法律问题,就是想表达说氏亩杜绝网络暴力,给全国网民一歼颂森个健康的网络世纪的意思,如果这个选题的意义就是你论文总结部分了! 答: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bd3600386502d78210e38e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