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新华社郑州11月2日电题: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当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下发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心声。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为破解古老文明密码而矢志不渝。

走过120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汉字之源:中华基因的传承

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堂面向幼儿园大班的汉字课正在进行。

屏幕上显示“人”“日”“田”等几个甲骨文,从字形看与现代汉字十分接近,陆续有小朋友犹豫着念出声来。当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时,伴随着一双双瞬间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语汇成了整齐的一声“哇哦”。

“甲骨学堂自开办以来,无论参与者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类似的场景反复发生。”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很多人在这里第一次发现汉字的神奇之处,而让公众认识甲骨文、了解汉字的传承和历史,正是这个公益性课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访安阳,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另一个必去之处。

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位讲解员在介绍“甲骨文”知识(2009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作为国内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系统诠释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堪称“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文字归巢”,首任馆长冯其庸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设立。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一些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甲骨文的发现,使彷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到考证出商王世系的王国维,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编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以解开古老的文明密码为毕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唐际根说,甲骨文和殷墟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议,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宋镇豪与甲骨文结缘四十余年,大多数时候是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他说:“甲骨文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搞研究谁来搞?有一种学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里面。”

考古学家刘一曼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内指着复原了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向记者介绍发掘时的情形(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中华文明的根脉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在不同场合被年轻人问过同一个问题:“信息化时代了,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语音、视频也能存储很久,文字还有那么大用处吗?”

即使早已回答过很多遍,黄德宽并不吝啬重复。他认为,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互联网是传递信息的新技术,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游客坐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甲骨文字科普长廊休息(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在翻阅资料(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生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表示:“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

书法爱好者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书法创作(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时至今日,汉字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踏上学习汉语之路,“汉语热”风靡全球多个地区。其中一些学习者,完全出于对汉字的兴趣。

在安阳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理查德·西尔斯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近距离面对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赞叹:“汉字是使用最久、至今还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为了研究汉字,理查德·西尔斯搬到了中国居住。现在,他不仅是汉字研究者,更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他开设有公众号,以中英两种语言解析汉字字形,还登上《汉语桥》等电视节目讲汉字故事,想将汉字之美告诉全世界。

汉字之美:重新发现甲骨文

像理查德·西尔斯一样,在实用功能之外,无数人被汉字与生俱来的美所俘虏。

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李运富说,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艺术还在不断增加门类,充实汉字之美的内涵。

参观者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观看展出的作品(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最近,在河南安阳集中亮相的甲骨文书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场荟萃海内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殷契韵味,还有120名书法爱好者现场演示创作。

“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体现相管领和接应之美,这是甲骨文的美学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乔雁群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甲骨文,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则用更新潮的形式,赋予这种古老文字以时尚美。他先后推出甲骨文动画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文字画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手机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其中多件作品成为“爆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用电脑展示讲解他设计的甲骨文字绘作品(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甲骨文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远古人类纯真的视觉审美,加以设计会更加有趣。”陈楠坦言,过去对传统文字的传播有些刻板严肃,让人望而生畏,在创作甲骨文作品之初,他们就考虑到普通人的需求,注重活泼现代的设计语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设计方案(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当今潮流的创意字符,将它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远远超越文字和字体本身的意义。”陈楠说。

伴随着普通人的茫然无知到兴致萌生,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的甲骨著录,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查询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在接受记者采访(9月6日摄)。新华社发(郝源摄)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宋镇豪说,甲骨文资料浩繁纷杂,以往获取难度很大,他的老师胡厚宣为追寻甲骨半生漂泊,耗时20余载才编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正以更开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条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向记者讲述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过程(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THE END
1.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甲骨文破译一个甲骨文,可获得10万元奖励!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社会发出的“悬赏令”。虽然奖金很诱人,但获得奖励者却寥寥无几。为了破解更多甲骨文,也为了更好研究甲骨文,近日,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正式揭牌,并宣布了一系列研究计划和目标。 甲骨文为什么这么“值钱”?我们今天又为什么这么重视甲骨文的研究呢? https://www.hntv.tv/news/0/1858770606968537089
2.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新闻网】郝清新:从稀缺到普及,中文教育在匈牙利 中文教育在匈牙利是怎样发展的?匈牙利“中文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美国东方学会主席柯马丁(Martin Kern)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联系我们 电话:(86-10)62513770 传真:(86-10)62510600http://hantui.ruc.edu.cn/yjdt/
3.甲骨文与殷商史《甲骨文与殷商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编辑历史较为悠久,目前已纳入CSSCI来源集刊,也是AMI核心集刊。其前身是1982年先秦史研究室胡厚宣等学者集体编著的《甲骨探史录》,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胡厚宣等十多位学者在《甲骨文合集》编纂过程中产生的一批研究成果结集而成。1983年胡http://lishisuo.cssn.cn/qk/202412/t20241202_5807575.shtml
4.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当前所处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成立时间:1992年11月 中心负责人:主任:宋镇豪副主任:王震中秘书长:刘源中心宗旨:在院、所领导下,利用先秦史研究室编辑《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的学术积累和资料优势,进一步整理出版殷周甲骨文材料,以馈学界。组织和http://lishisuo.cass.cn/bsgk/bsgk_jgsz/jgsz_gkzx/d57f2c47396f4bd491db899e1d88e909/
5.甲骨文研究网甲骨文密码字典在线甲骨文字典研究认路甲骨文研究网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诗经的破解研究以及古文的破译诠释,以期一窥古文化的奥妙,参悟人生哲理,体察生命玄机。解密古文国学经典,释读甲骨文字典,汇编认路者国学经典语录,甲骨测字命名学研究。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感悟,《论语》《楚辞》《诗经》取名大全,知识就是http://renlu.net/index.php?m=comment&c=index&a=init&commentid=content_6-2737-1
6.甲骨文研究网甲骨文密码字典在线甲骨文字典研究认路甲骨文研究网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诗经的破解研究以及古文的破译诠释,以期一窥古文化的奥妙,参悟人生哲理,体察生命玄机。解密古文国学经典,释读甲骨文字典,汇编认路者-梦想导航https://nav.dreamthere.cn/site/index/122220
7.甲骨文研究资料合集百度云网盘下载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且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其中蕴含着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广泛,是研究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文化既是软实力,又http://www.1080pan.com/3197.html
8.为甲骨文研究提供助力刘永革(右)与学生研究甲骨文。 张爱善摄(人民视觉) “殷契文渊”是世界上现有的资料最齐全和最权威且可免费使用的甲骨文数据平台之一,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研便利,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甲骨文数据平台如何建立?甲骨文如何输入?走进“殷契文渊”负责人刘永革的实验室,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 https://m.youth.cn/qwtx/xxl/202304/t20230408_14440458.htm
9.新时代甲骨学研究再谱新篇甲骨文可释文字编》,这是我们一个阶段性文字释读成果。2019年,该成果获得“王懿荣甲骨学奖”。原标题:新时代甲骨学研究再谱新篇——访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蕴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2233879676536678&wfr=spider&for=pc
10.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光明日报甲骨文的业余研究者李实先生的第二部治契之作———《甲骨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近期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李先生继《甲骨文字考释》出版之后,又一部研究甲骨文字的力作。全书45万余言,新考释900多字,在我国甲骨文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部专著所考释的900余字中,除十余字为补充其义训外https://www.gmw.cn/01gmrb/1998-03/30/GB/17647^GM7-3007.HTM
11.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doc肆膅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葿 膈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蒇薂关键词:郭沫若;https://www.taodocs.com/p-260259154.html
12.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第1页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https://www.docin.com/p-1997122975.html
13.常见甲骨文字形与秦小篆今文之对照甲骨文破译成果展有些甲骨文字一字多形。现以马如森先生《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的排列为序,将最常见的甲骨文字字形(一字多形者,取最常见的字形)的今译结果分期分批抄录上网,供殷商文化爱好者学习研究【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共收录已破译的甲骨文单字1203个,其中基本字1056个,新增字147个。限于字体软件的不成熟,我们只抄录http://www.china-yinshang.com/html/70/n-14670.html
14.十二地支的红山古文字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十二地支依次如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天干相搭配,用以纪日。在红山古文字中出现的十二地支,是我国天文历法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佐证。下文通过对十二地支的红山文字、甲骨文字进行辨析,研究十二地支文字的早期流变。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09/9168971.shtml
15.中国甲骨文研究院院士,安徽完白书画院院长——张汉书法对联一副——137题名:不详 年代:1009000000 尺寸:长137宽46(cm) ,购买中国甲骨文研究院院士,安徽完白书画院院长——张汉书法对联一副——137X46等名人字画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26509/405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