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从遗传学角度追溯人类起源和迁徙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科研人员抽取样本

调研现场

科研团队昆明动物所供图

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地理起源和史前迁徙方向,几十年来一直有较大争议。目前遗传学方面的证据主要支持两种相互矛盾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南亚语系人群在印度次大陆起源,后来向东迁徙扩散到东南亚;而另一种假说则认为南亚语系人群是在东南亚大陆起源,后来向西迁徙扩散到印度。

为了系统探讨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合作,在柬埔寨、泰国和中国云南系统采集了22个南亚语系人群的646个男性样本,并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群的Y-染色体DNA遗传多样性。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系列刊物《科学报告》杂志上。

颇具争议的问题

现代人在20万年前从非洲起源,于大约10万年前开始从非洲向其他地区扩散。然而,现代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路线迁徙到亚洲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

以整个亚洲范围为例,现代人群的语言语系可以划分为八种语系,分别是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侗傣语系、苗瑶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德拉威语系和印欧语系。使用共同语言语系的人群间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相对来说他们有着较近的共同祖先和共同的遗传背景。

然而,从语言语系的地理分布格局去探讨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的起源迁徙和扩散流动历史比较困难。

“因此,从人群的遗传学角度去探讨语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成为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南亚语系为例,以该语系大范围人群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这一地理分布广泛的语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为进一步揭示现代人的祖先人群后期在亚洲内陆的迁徙和扩散历史提供一些线索。”张晓明告诉记者。

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南亚语系是世界第八大语系(使用人口约为1.04亿人),主要分为两个语支:蒙达语支和孟高棉语支。蒙达语支分布于印度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而孟高棉语支的分布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和湄公河三角洲流域,甚至中国的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和布甘人等)和广西(巴琉人等)都有分布。在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南亚语系语言是很多民族的母语,在柬埔寨和越南更是成为了他们的官方语言。柬埔寨人几乎全部都属于南亚语系人群。

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合作,在柬埔寨东北部的三个省份(拉塔纳基里省、上丁省和桔井省)采集了14个土著民族共1000多份样本,对这些土著人群进行母系遗传学系统分析,发现这些南亚语系人群携带有非常古老的母系遗传世系,代表了早期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最早到达亚洲南部的祖先的隔离后裔。

“该研究不仅为东亚人群的早期定居模式提供了群体遗传学证据,并为揭示其在迁徙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宿兵说。

宿兵告诉记者:“我们进一步系统采集了泰国北部(7个民族人群)和中国云南(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的南亚语系民族人群的样本,与以上柬埔寨土著民族的样本一起(共646份男性样本),系统分析了南亚语系人群的Y-染色体DNA(父系遗传)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地区特有的Y-DNA支系类型O2a1-M95支系是这些南亚语系人群最主要的父系支系类型。另外,在对这些人群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时,发现O2a1-M95支系的下游还可以细分或更新为5个分支。”该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人Y-染色体O2a1-M95支系的分辨率,还为探讨该地区语言的多样化历程和人群的流动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父系支系O2a1-M95在所有南亚语系人群中的频率均非常高(平均约为65%)。这一支系在旧石器晚期约4万年前~2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人群中,并在末次冰盛期(2.6万年前-1.9万年前)后约1.5万年前大面积扩散到了东南亚,而后在约1万年前向西扩散到了印度次大陆。

这一支系的扩散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南亚语系人群在整个亚洲南部的迁徙与扩散以及与多个不同语系人群的融合,而这个过程具有性别特异性融合的特性,即主要是迁徙的男性与本土的女性婚配融合。

最大的挑战

“柬埔寨人饮食方面的习惯比较特殊。他们喜欢生吃各种野菜,特别是长在湄公河边的野菜。柬埔寨人还特别喜欢吃甜味,在野外调查期间,科研人员都自带白糖,吃饭时总要往自己的碗里加很多白糖。”张晓明说。

据科研人员介绍,土著民族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大都居住在大江大河两岸,靠自然生活,个别民族还过着半农半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雨季,他们都到森林里去采集狩猎,只有老人、孩子留守。

“饮食习惯和闷热潮湿的天气是我们在野外调查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吃的方面,由于很多菜都比较甜,只能多吃米饭,或者买些烤玉米和红薯等。”张晓明坦言,“天气是最大的挑战,经常下雨,很多蚊子,我们最担心疟疾传染。下雨天车子根本到达不了村子,经常只能负重长途跋涉。有时,车子还会陷到泥巴里停滞不前。”

“而此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东亚人群早期的起源和迁徙历史提供新的证据。另外一个是肤色基因的进化和抗疟疾的遗传基础研究。”宿兵告诉记者,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群的迁徙扩散和人群间融合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疾病的传播模式,有助于了解东亚人群肤色变浅的遗传机理,以及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和改进方面的研究。

THE END
1.研究角度的英文研究角度翻译研究角度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研究角度的英文,研究角度翻译,研究角度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www.dict.cn/%E7%A0%94%E7%A9%B6%E8%A7%92%E5%BA%A6
2.课题研究视角有哪些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御蠢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问:毕业论文题目为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有1小节是论述关于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什么啊? 答:这个陵纯研究视角,就是研究角度,跟你的论题有关。比如尺兄咐你的论题是XX公司,那研究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28746f47358f3297216fca57.html
3.研究视角独特(精选十篇)需要说明的是, 以下学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阐述的过程中, 研究视角多相互重叠, 因此, 笔者在下文的分类论述中, 仅选取学者在其文章中较为侧重的部分作为分类的依据。 (一) 民族工艺本体研究中的性别呈显 在我国民族民间手工艺社会性别研究中, 若从本体角度出发展开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从手工艺的本体中探寻两性审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2ee87l.html
4.2008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揭晓光明日报三、研究角度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研究主要从节约型城市建设、城市投资潜力、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区域带动力等四个角度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进行评价。 1.节约型城市建设 节约型城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https://www.gmw.cn/01gmrb/2008-11/08/content_857214.htm
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区域通语视角下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在此背景下,本书对江西戏曲一批主要的代表性剧种作调查研究,不论是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来看还是从戏曲学研究角度来看,显然都有其值得充分肯定的价值。 1.学术价值 (1)填补了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的空白。本书研究所作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为江西戏曲音韵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作了铺垫,打下了基础,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http://www.jxskw.gov.cn/system/2022/03/29/019579786.shtml
6.翻译文摘:国外翻译规范研究的述评翻译资讯(Toury,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https://www.oktranslation.com/news/twininfo26692.html
7.阎云翔:“个人”视角下农村的变革(私人生活的变革)书评1989-2004年,阎八次回访下岬村,对该村进行了持续15年的田野调查,《变革》为其系列研究“未完待续”的阶段性成果。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很难设想阎的山东老家与美国、下岬村与哈佛大学、流浪汉与‘列文森奖’获得者会有什么联系。因为要追寻一部文化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2351/
8.基于哲学视角的旅游价值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旅游定义的不确定性体现了学者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正如斯蒂芬·史密斯所说,旅游一词的概念是多义的,如何对旅游下定义,取决于学者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的角度[1]。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对旅游进行界定,旅游所应具备的三大要素——余暇、异地、休闲体验—缺一不可,同时,应结合旅游的发展现状,为当今的旅游活动做出http://www.sass.cn/109002/47990.aspx
9.碳足迹研究与应用现状:一个文献综述摘要:碳足迹的研究与实践弥补了碳排放未对排放源头、全周期和过程的关注,从消费的角度分析碳排放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低碳消费、活动和生活,这在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實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与内涵、计算方法、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碳足迹的研究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523/103248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