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角度(精选5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太多

另外,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老师对文本解读太多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解读太多,使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使学生阅读中能够获得的知识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阅读难题时就会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是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二、加强小学生文本细读研究的策略

1.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过程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体验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此时的学生身心都尚未成熟,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发掘真善美,受到情感熏陶,情操陶冶,获得心灵启迪,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思考:

一、研读学生本,明确德育目标

语文学科融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寻找最佳的德育入手点,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升华情感,培养人格。同时,在阅读教材中,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的区别,不能单纯进行思想教育,而需要依托语文阅读课本寓教于情理之中。而若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需要研读教材,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需要研读学生,了解学生实情,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与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理解与感受,强化德育效果。

二、优化教学活动,自然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自然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发掘其中的真善美,形成坚强意志,陶冶情操。

1.通过简介背景,自然渗透德育

2.通过文本解读,巧妙渗透德育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3.2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4结语

[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三、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认字和识字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为将来他们进入高年级后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基于其重要性,很多小学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课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兴趣较低

由于学生好动性较强,玩耍的心较大,故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课桌下做小动作、与同学交头接耳、想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专心听讲,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佳。

2.单向性的阅读课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小学的阅读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教学,“一言堂”现象严重,老师既是教授课程的主体,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学生经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或者记录正确答案,整个课堂具有一定的单向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阅读一些故事性的材料时,可以挑选一组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角色,然后将这则材料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2.设计互动式的阅读课堂

互动式的阅读课堂既能够帮助老师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3.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老师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阅读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比如,可以在本校图书馆中借阅某些历史、海洋世界、动画等有关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是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在问题中寻求更好的进步。所以,只有不断地创设有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水平,让学生的语文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THE END
1.研究角度的英文研究角度翻译研究角度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研究角度的英文,研究角度翻译,研究角度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www.dict.cn/%E7%A0%94%E7%A9%B6%E8%A7%92%E5%BA%A6
2.课题研究视角有哪些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御蠢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问:毕业论文题目为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有1小节是论述关于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什么啊? 答:这个陵纯研究视角,就是研究角度,跟你的论题有关。比如尺兄咐你的论题是XX公司,那研究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28746f47358f3297216fca57.html
3.研究视角独特(精选十篇)需要说明的是, 以下学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阐述的过程中, 研究视角多相互重叠, 因此, 笔者在下文的分类论述中, 仅选取学者在其文章中较为侧重的部分作为分类的依据。 (一) 民族工艺本体研究中的性别呈显 在我国民族民间手工艺社会性别研究中, 若从本体角度出发展开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从手工艺的本体中探寻两性审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2ee87l.html
4.2008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揭晓光明日报三、研究角度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研究主要从节约型城市建设、城市投资潜力、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区域带动力等四个角度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进行评价。 1.节约型城市建设 节约型城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https://www.gmw.cn/01gmrb/2008-11/08/content_857214.htm
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区域通语视角下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在此背景下,本书对江西戏曲一批主要的代表性剧种作调查研究,不论是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来看还是从戏曲学研究角度来看,显然都有其值得充分肯定的价值。 1.学术价值 (1)填补了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的空白。本书研究所作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为江西戏曲音韵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作了铺垫,打下了基础,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http://www.jxskw.gov.cn/system/2022/03/29/019579786.shtml
6.翻译文摘:国外翻译规范研究的述评翻译资讯(Toury,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https://www.oktranslation.com/news/twininfo26692.html
7.阎云翔:“个人”视角下农村的变革(私人生活的变革)书评1989-2004年,阎八次回访下岬村,对该村进行了持续15年的田野调查,《变革》为其系列研究“未完待续”的阶段性成果。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很难设想阎的山东老家与美国、下岬村与哈佛大学、流浪汉与‘列文森奖’获得者会有什么联系。因为要追寻一部文化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2351/
8.基于哲学视角的旅游价值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旅游定义的不确定性体现了学者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正如斯蒂芬·史密斯所说,旅游一词的概念是多义的,如何对旅游下定义,取决于学者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的角度[1]。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对旅游进行界定,旅游所应具备的三大要素——余暇、异地、休闲体验—缺一不可,同时,应结合旅游的发展现状,为当今的旅游活动做出http://www.sass.cn/109002/47990.aspx
9.碳足迹研究与应用现状:一个文献综述摘要:碳足迹的研究与实践弥补了碳排放未对排放源头、全周期和过程的关注,从消费的角度分析碳排放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低碳消费、活动和生活,这在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實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与内涵、计算方法、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碳足迹的研究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523/103248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