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餐奔忙,与知己对酌,便是一日。勤四时耕耘,喜仓廪丰足,便是一年。看了别人的故事,写着自己的故事,便是一生。无数人的一日、一年、一生,便是一个时代。”
团结出版社精心策划的“食尚民国”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广东食语》《海上食韵》《八闽食记》三种。
“食尚民国”丛书致力挖掘民国时期各地饮食的多重面向。在饮食研究的视野里,丰盛与饥馑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兴亡之思,在作品中时有反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饮食节俭的美德,被具象地描绘出来。莼鲈之思所凝结的乡愁,对海外游子的深切呼唤,也为美味更添一种情韵。作者的文字透过饮食的香气触及时代人物的精神底色,引领读者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源自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伟大创造。
烟火气里的人、事、情
——写给“食尚民国”丛书首发
文丨伍容萱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也是由生存通往生活的一条路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发展的关键期。交通的发展、人口的播迁、观念的转变、厨艺的交流,都为中国八大菜系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时代条件,积蓄了文化力量。对于今人而言,民国饮食既遥远陌生,又熟悉可亲。有的菜肴,只存在于故纸堆里,被时代的长风吹去了色香味;有的菜肴,时至今日还屡屡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其背后的掌故却罕为人知。以地域为纲,捡拾民国美食的碎片,试图拼缀出一幕幕百年前的市井烟火,是这个选题立项的初衷。
一个朦胧的想法该如何变成能够立得住的作品?唯有依靠作者。“食尚民国”丛书所邀作者尽为原创作者,皆能从一手资料出发进行考据、写作。由此,我幸运地结识了一批对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同道中人。在我的心目中,饮食文化研究者并不能与美食家画上等号,他们更像是行走在历史文献间的侦探,对挖掘饮食蕴藏的文化投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热情和精力。他们的文字透过美食的香气触及时代人物的精神底色,并引领读者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源自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伟大创造。
以丛书首发的三种为例。《广东食语》的作者周松芳先生致力于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二十年,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扎得进去,钻得出来,是一个肯用笨功夫的聪明人,是值得我等后辈学人剖析学习的模楷。读《广东食语》,很容易沉浸在有趣有味的史料之中,往往作者一句精警之论不疾不徐,翩然而至,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灵光独具之叹。在作者笔下,饮食并不只停留在色香味的评价上,每一种食品的传播,都是文化的造物,蕴藏着经济原理和时代之思;每一道名菜的诞生,都出自人的巧思,背后更有文化、财力乃至政治的支撑。周松芳先生专注近身之学,所研者小,所谋者大,这正是“牛刀杀鸡”的精彩。唯有对民国文化的全貌有深刻的洞见,对粤文化的内核有精准的把握,乃至对人类学有一定程度的涉猎,才能在饮食文化之道上如此举重若轻。同时,周松芳先生的笔墨脱离了学院体,亦不甚学究气,信笔写来,便意趣逍遥,自带几分人间情味。他写腊味,先从于中山大学求学时在宿舍自炊起笔,复对当年款待女同学受到赞美之事念念不忘,又以四处传授腊味吃法自得,当可博读者会心一笑。
烟火气里的人,褪去耀眼的光芒,倍显真实可爱;烟火气里的事,是三餐四季里的点滴记忆,温暖了芸芸众生;烟火气里的情,细腻隽永,如同静水流深,是穿透时空的深挚呼唤。“食尚民国”丛书刚刚拉开帷幕,还有更多的精彩即将登场。美食还在,生活还在,回忆还在,希望还在,愿我们在美味的文字中相逢。
拓展阅读
《广东食语》
(点击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粤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以学术为底蕴,以随笔为表达的特色,通过海鲜、点心、腊味、鱼生、边炉、西餐、月饼等一些表征性的广东食品或饮食方式考证钩陈,以点带面地呈现广东饮食的历史发展,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活色生香的美味诱惑。作者借“一个词是一部文化史”的方式,通过京沪的一些关键人物,如容庚、郑天锡、傅彦长等的饮食生活,考述了粤菜馆在北京和上海的传播发展史,使我们看到民国广东饮食更丰富的面向。此外,作者还通过谭延闿与江孔殷这对进士同年的饮食交往,余绍宋与梁鼎芬、梁启超、黄节等深厚情谊及饮食情缘,顾颉刚在广州两年的宴游生活,呈现了粤菜江湖的风雅情致以及粤菜史的文化特质。
作者简介
周松芳,文学博士、文史学者、专栏作家。近年致力岭南饮食文化研究,出版《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民国味道——岭南饮食的黄金时代》《广东味道》《岭南饮食文化》《岭南饮食随谈》《海派粤菜与海外粤菜》《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民国粤味——粤菜师傅的老菜谱》《粤菜北渐记》《荔枝赋——岭南荔枝九章》等。
《海上食韵》
徐凡,上海图书馆文献研究与开发部主任,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的负责人,为该公众号中“大城小史”栏目撰写多篇推文。
《八闽食记》
该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老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
许晓春,闽菜文化专家,知名美食作家,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评审专家,福建省闽菜技艺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厦门老字号研究院副院长,泉州“宋元海丝宴”暨《山家清供》菜品复原专家组组长。《厦门饮食文化》《厦门大学餐饮百年》等专著作者。知名饮食文化自媒体“厦门沙坡一尾猫”公众号、视频号主理人。《中国国家地理》、《同舟共进》、菲律宾《商报》、《联合早报》、《中国烹饪》、《餐饮世界》、《羊城晚报》等媒体饮食文化特邀撰稿人。
杨炜峰,资深记者,文史学者,曾任厦门《海西晨报》财经新闻部主任,厦门海沧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潮涌沧江》《鼓浪屿故事》《海沧故事》等福建文史专著、丛书主笔,泉州地标美食名宴“宋元海丝宴”菜式复原及文化挖掘专家组成员、宴席文稿及推广内容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