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之人生礼仪》

榆林群众重视生育,娶妻为的是:“生火做饭,缝新补烂,养儿抱蛋”。为了妻子怀孕,有求子的习俗,或向观音娘娘、送子娘娘烧香许愿,或积善以求神灵之庇佑,祈求赐以儿女的习俗。

妇女怀了孕,俗称“有喜”。媳妇是否怀孕,婆母最为留心,看到媳妇体态走路有了变化,就知道媳妇有了身子(即怀了孕),于是偷偷弄一些酸毛杏、干枣、干果等塞给媳妇,并不让媳妇多做活,同时要求孕妇行端坐直,不斜睡歪,多听美言,多食清淡易消化之食物,不轻易发脾气。榆林城人还重视胎教,有让孕妇听音乐、诗书的习俗。群众还根据孕妇嗜食,来判断生男生女,有酸儿辣女的说法。有的还根据孕妇的走路,判断生男生女。群众把生孩子叫坐月子。家内早准备好白杂二面、小米、扁豆、鸡蛋、羊肉等。临盆前几天,媳妇娘家母亲也来了,带着米、面侍侯女儿坐月子,俗云熬米汤。为了安全,还向村中的老娘婆(助产妇)打个招呼,让到时来帮帮忙。如果有医生,那更是巴盼不得的事。

洗三婴儿生下三天后,榆林城有洗三之俗,即向亲朋好友送拼三鲜一盆,表示报喜,同时酬谢老娘婆。其他地方,有吃展腰面的习俗,请为孕妇帮忙的人吃面,以示酬谢。送汤产后七、八天,亲戚朋友陆续前来探望,曰“打听”,并送之以糖、蛋、肉、油、面等礼物,叫“送汤”。产妇以吃杂面、扁豆米汤、白馍、羊肉等为主,一月以内,蒙头盖面,坐在炕头,以免中风,叫坐月子。

做满月婴儿生下满一月,皆做满月。头胎比较隆重,大宴宾客,二、三胎一般不请客,只有连生几个女孩接着生下男孩的才隆重宴客。榆林城人送“弥月请贴”请宾朋赴宴,其他地方的群众仅口头邀约而已。做满月时亲朋好友及送汤者应邀赴喜筵,给小孩带衣帽或玩具等物,长者给小儿颈上佩戴五色丝线,并拴上少许钱币,名曰戴锁,祝贺婴儿平平安安长大成人。也有给小孩送项圈、手镯、玩具、衣帽等物的。满月时,女婿给守月子的岳母送件衣服,酬谢一月之操劳,清涧一带满月时娘家蒸赠小孩面鱼12个,面篮1对,石榴1对。有的地方多在满月时给婴儿起乳名。近年,做满月有晚上放电影或说书、唱戏助兴者。

百晬婴儿长到一百天,俗称过百晬,全家吃喜糕庆贺。后来,因老人亡后100天要过百日,有人在婴儿99天上庆贺,呼之为九晬,以求吉利。

周晬婴儿满周岁,家人和亲眷同吃喜糕,叫过“周晬”或“头晬”。过周晬时把文房四宝、小农具、针线笸箩置于小孩前,让小孩抓取,预测小孩的前程,叫“抓晬”,或“抓周”。此时小孩已会爬了,乡间多用石锁、石狮狮拴住小孩,一怕小孩跌下炕,二来用以镇邪。民国《葭县志》记载:“及周岁必请亲戚盛集,令小儿姑母做岁鞋一双,男子以鞋并书卷、笔墨、算盘、馒头等件,女子以针线、剪刀馒头等件置盘中,听小儿自取,验其志向,谓之‘抓晬’。”

保锁把一年长者认作干爹或干妈,长者给孩子脖子上戴一把五色丝线,让孩子无灾无难,健康成长,这叫保锁。

群众认为,小孩过了十二岁才魂全了,魔鬼等关煞不易为害了,因之,年年小孩生日都请长者保锁,到十二岁方才去锁。

保锁、过关寄托着村民养育孩子的希望,也可以看出旧时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之艰辛,乡村至今仍有此习俗。庙会上人山人海,过关即是很有风趣的仪式。

有的地方还有让婴儿吃百家饭的习俗,就是老者到村里每户讨要吃的,给婴儿吃,让其健康成长。

圆晬孩子长到十二岁,就算长大成人了,因此十二岁的生日比较隆重,这叫圆晬(佳县称之为完晬)。圆晬时吃喜糕,尤其要请保锁小孩的干爹干妈解锁,并酬谢其十二年的关照。

婚俗

相亲旧时双方结亲前,互相递过庚贴(即八字贴),双方经过选择,认为门当户对,即可缔结婚姻。过去缔结婚姻时,由父母包办就行了,现在订婚前男女双方必须会面,此曰相亲。乡村没有公园,也不善于书来信往,所以多在赶集上会之时,互相或眉来眼去,相看对方,或坐在一隅,多方攀谈,有时也侧旁打听,问其家庭和本人在村庄里的威望。不少青年女子还要看家。看家时甚为隆重,一般由介绍人导引,到男方家,看男方有几孔窑,有几口人,公婆待人如何,家里光景怎样。男方家笑脸相陪,小心招待,并给吃饸饹面,女方吃了饸饹,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如不吃饸饹,则大有告吹之可能。

定亲时,彩礼早已商妥。一般最少得一份礼。所谓一份礼,清末民国初年是24块银圆,米麦4斗,土布10丈。改革开放前是240元人民币,四斗米麦,十丈裹亲布(或两床铺盖)。如果光景太穷苦的,或女婿有弊病的,则要出很多彩礼,有时高达数百银圆(或上万元)或几十石米,不少人家为彩礼叫苦连天。有的女方认为养大女子喂大猪,得彩礼卖钱是天经地义之事,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吃不够,要不够,勒索钱财。陕甘宁边区时期“绥德县卖一个女子一般价为12石米,最高价为小米16石,匹布还不在内。靖边最高有卖小米20石的。卖钱的,有的价高达边币200万元,最低价边币20万元,延属有银洋860元,一般是边币100多万元。”(《榆林地区审判志》第64页)1972年,子洲县槐树岔乡有一青年出1800元彩礼,结婚时在洞房贴了一幅对联:“高价钱买高价粮,高价姑娘入洞房”,横额是“一千八”,足见其不平心情。也有不计较彩礼的,有“不挑秦川地,单挑好女婿”的谚语。不管要彩礼否,男方总或多或少给一些钱币,作为聘礼。

21世纪以来,一份礼为2400元人民币,也有8800元的,或更多,有的竟有数万元。

定亲后一月左右,男方给女方簪环首饰及酒肉等食品,名叫戴耳坠,女方回赠一双鞋,这双鞋叫稳根鞋,一般是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做的好,鞋垫更好,花花绿绿绣上“并蒂莲花”,“勾连万字”等吉祥图案,从此以后,婚姻如大树参天,根深叶茂,稳稳当当,永不动摇,无有反悔。定亲后双方婚丧大事互相往来,未婚媳妇到婆家,可以小住几天,临行时公婆一定给媳妇钱物。如遇上闰月,男方至少得给女方一件衣服,女方也回赠一件衣服,这叫添精神。定边成婚当年或头一年,端阳或中秋节,男方得给女方送礼称“追节”。《葭县志》载:“两姓结亲之后,每值岁终,馈妇家羊一只,曰‘助年羊’,嫁后乃止。”

旧时,也有在襁褓中即缔结婚约的,此谓奶头亲。

迎亲旧时陕北男女十有八九为早婚,一般男子上了十四五岁,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即可完婚。陕北民歌有《十三上定亲十四上引》,即可证明。1948年,有人做过子洲、清涧妇女结婚年龄调查,在173个妇女中,12岁结婚的1人,13岁结婚的12人,14岁结婚的30人,15岁结婚的39人,16岁结婚的29人,17岁结婚的32人,18岁结婚的20人,19岁结婚的7人,20岁结婚的仅有1人。结婚年龄一般男大于女,也有大女子小丈夫的现象,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规定男20岁,女18岁(后改为男18岁,女16岁)。1950年,国家法定婚龄为男20岁,女18岁。但早婚现象仍屡禁不止,山村尤为严重。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法定婚龄改为男22岁,女20岁,之后,早婚者很少,大多在二十三四岁后结婚。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村子时,速度放慢,吹鼓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大摆队,十分欢乐。有人给吹鼓手赏赐烟酒,让其高高兴兴,用力吹奏,是时众人围观,形成高潮。此时,洞房已收拾一新,新席子、新毡,席子四角和中方预先压好核桃、钱币、红枣、五色丝线等物,并在新娘坐帐的地方贴上“坐帐大吉”的红贴贴,洞房门上贴着红对联、红窗花,并把碾磨盖严,防止冲了青龙白虎星。有的地方婆母坐在炕上,一边捻线线,一边膝上抱两个枕头,名曰“抱孙子”,这是“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和盼望早生孙子的心理反映。

引人队伍快进院子时,一个小孩忙忙地为新娘牵驴,送人的给以钱币赏赐。

新人进院子了。放一串鞭炮,三声铁炮。这时忽从一旁跳出来一个念喜之人,唱喜歌祝贺。各地不一,今摘录一首:

太阳出来红花开,家有金斗挂银牌。

富贵人家喜门开,念喜的人而闪上来。

花轿进院我挡住,唱段喜歌来贺祝。

黄道吉日喜事连,天作地合好姻缘。

花轿好比天仙宫,八洞神仙绣两边。

四个兔儿四角站,嫦娥陪伴女貂蝉。

两个瓶儿挂轿杆,一路顺风保平安。

花轿快落西南角,西南角处儿女多。

忙把轿帘一把揭,轿门走出女英杰。

大红毛毯铺在地,锦绣前程一家喜。

红綾两人牵,永结同心心不变。

火盆就在面前放,跳过火盆呈吉祥。

马鞍挂瓶放门前,跨过马鞍保平安。

斗米斗面参新人,一生荣华享不尽。

斗上又插尺子秤,一头还挂菱花镜。

方天尺子有规矩,秤称天地人心公。

菱花大镜照妖镜,邪恶除尽祈安宁。

吉时已到拜天地,傧相上前主持定。

一拜天,夫妻和合好百年;

二拜地,夫妻一生多吉利;

三拜高堂父母亲,朗朗乾坤日月明;

夫妻对拜成了双,相亲相爱进洞房。

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帐房保安全。

洞房里面两盏灯,和气二灯放光明。

鸳鸯枕头红綾被,绣花褥子铺几层。

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院跑。

对对碗筷对对盆,郎才女貌都称心。

吹手张号来响帐,白虎远离喜洋洋。

全福之人来撒帐,五福俱全能久长。

新娘带来踩帐鞋,新郎穿上快踩帐。

四角先要踩东角,红火热闹好日月;

然后再把北角踩,又有喜事又发财;

再把西角踩几踩,栽下梧桐凤凰来;

南角踩出礼仪钱,家风家训代代传。

踩了四角要坐帐,结发夫妻恩爱长。

交杯酒,成了双,新娘含羞看新郎。

大富大贵大顺畅,大福大喜大吉祥。

夸罢新人夸主家,百里挑一好人家。

前院栽着摇钱树,后院又有金银库。

摇钱树上摇几摇,地上尽是大元宝;

金银库里常去拿,不愁没有银钱花。

高门大院花栏墙,周围人家数你强。

公婆都是贤良人,四乡六亲都夸颂。

前世修路好福气,才有今天好日子。

一定高升主家富,两家和好一起发。

三阳开泰乐开花,四季发财享荣华。

五福临门喜事多,六亲欢畅多高兴。

七巧仙女进家门,八仙题诗作画屏。

九重天上神赐福,十全十美笑盈盈。

伙计们敲打起来,喜钱〇块!

于是念喜人(多由乞丐担任)拿出三二十块喜洋,递给总管,总管笑嘻嘻接下,又拿出三二十块,共是四五十块,回赠念喜人,念喜人高高兴兴地接了赏赐,主人欢欢喜喜地听了喜歌,宾客也兴致勃勃地看了热闹,皆大欢喜。

然后地上铺绵毡或地毯,新人下轿,同新郎一前一后,踩着毡(也叫倒毡),直到礼棚,二人并肩而立。礼棚上有长条桌,上面放置宝斗,宝斗是盛满小米的斗,上插天地牌位,还放有尺子、秤,秤钩上挂着猪尾巴、镜子、米糕,还有宝瓶。举行拜天地仪式,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毕天地,新郎新娘即要同入洞房。此时新郎端着宝斗,新娘端着宝瓶,用一朵大红绸花连系起来,一前一后,缓缓踩毡而行。此时,有人端着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

撒帐据说源于汉代,据《戊辰杂抄》记述:“撒帐起源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邓告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妇人以衣裙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另有一种说法,也说撒帐起于汉代,但做法迥异:“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宋时撒帐已很盛行,《东京梦华录》载:“凡取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榆林之撒帐习俗,就是古代撒帐习俗的遗存。

撒毕帐后,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此时举行上头仪式,

甚为严肃,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入洞房,尤其是孕妇、寡妇、黄毛丫头不能进来,防止冲了洞房。首先一个全福之人端着盛有两盅酒、两双筷子、两碟小菜、两把木梳、油糕、面石榴等的盘子放置炕上,新郎新娘背坐一起。然后由一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征性地梳,一边念念有词地唱:

头一老木梳长,

高缘贵娘;

二一老木梳长,

×家女跳过×家花栏墙;

三一老木梳长,

双双核桃双双枣,

双双儿女满院跑,

站起一个阵,

坐下一板凳,

养小子,是好的,

穿蓝衫,戴顶子;

养女子,是巧的,

石榴牡丹冒剪的。

瓜籽油炸炸香脆的,

夫妻到老一辈子。

天作良缘配好的,

夫妻恩爱一辈子。

神木一些地方在门槛处上头,俗称拦门上头。

上过头后,还要喝交杯酒,夫妻象征性地饮酒吃菜,且交杯换盏。据说上了头才算真夫妻,否则只是露水夫妻。其实喝交杯酒是古代合卺之礼的变化,上头风俗应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

喝过交杯酒后,新郎新娘争抢预先在炕席四角压下之物,俗云“抓四角”,据说谁抓的多,谁有福气。抓过四角后,新娘把自己亲手做的一双鞋双手递给新郎——这叫足乍帐鞋,新郎穿上新鞋,走几步,名曰“足乍帐”。这些仪式举行完毕后,新娘得规规矩矩地背坐在炕上,有一首民谣作了形象的反映:“哇呜哇,噔噔嚓,迎过新媳妇背坐下,我问新媳妇吃什么瓜籽花生油炸炸。”此后,男方的亲眷皆来看新媳妇,这叫结缘发,先由婆母看,再让其他亲眷看望。看时由引人婆姨一一介绍辈份,互相初次认识,每人都给新娘少量钱币,新娘用早已做好的绣花针簪簪酬谢(后改为毛巾、袜子、床单等,视钱币多少儿定)。

此时新郎家盛宴招待客人,新郎分别向赴筵席的客人作揖拜谢,这叫“拜席口”。过去每个席口都拜,现仅给送人的拜席口或新郎新娘逐桌斟酒敬客。

婚礼上还有祭祖、开拜等习俗。祭祖就是祭尊祖先。一张供桌上放置祖宗牌位,同族男子,按辈份依次站立,分别向祖宗牌位叩头礼拜。开拜时在院子里放置一张桌子,桌上摆着酒菜,一个当司仪,唱:“××给喜洋几元!”新郎、新娘一一拜谢。一般先拜冰工(媒人),再拜房头、娘舅家,后拜亲朋,给长辈叩头,平辈作揖,晚辈不揖不叩头。拜毕后,让新娘抓三次钱,酬谢其叩拜之劳。府谷也由先拜娘舅家的,顺序是一娘舅,二典家,三姑四姨五亲家,六姑舅七两姨,八姐妹九朋亲,十本家。

晚上,闹房是必须举行的,似乎不闹房洞房里冷冷清清的太不好了。新郎的姐夫,祖父辈和朋友都可以闹房,三天内无大小,其他人也可以闹房。先用酒菜招待闹房之人,闹房之人凑点钱递给新娘,才可以闹房。闹房的即兴出了不少稀奇古怪引人发笑的题目,让新郎新娘解答。或让其介绍恋爱经过,或让其唱酸曲儿,或让其拥抱接吻,或让其吃苹果、抽烟等,同时说一些戏谑之语,洞房里笑声不断,喜气洋洋。

闹过房后,新娘新郎才入睡。此晚灯光不熄,小俩口半羞半喜,亲亲热热,得拉话,否则据说要生哑巴孩子的。其实,是让新郎新娘第一晚上即感情融洽,直到百年好合。此晚上婆婆将窗户纸戳开一点,向里边撂儿女馍馍,边撂边说:“白女女,黑小小,跟着娘娘吃搅搅”,真是“喜今日银河初渡,盼来年玉树生枝”,渴望代代繁衍,其心情何等迫切!第二天起床后,新郎给送人的端洗脸水,送人的得用钱币赏赐。与此同时,新娘在别人的帮助下揩脸(神木称之为开面),所谓揩脸即设法将面部及颈后的汗毛去掉,束髻装饰,意味着黄毛丫头变成小媳妇了。

饭后,举行回门仪式。男方用回箱羊、小白馍、肉方等回赠女方,两块离母糕必不可少。离母糕每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厚一寸左右,四面角角和中心皆放置一颗红枣,两块离母糕至少得用五公斤多糕面。给女方离母糕的用意是让女儿高高兴兴地离开母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嫁出女儿。旧俗,嫁女之日女方一般不吃糕,男方要吃糕。回门后女方将离母糕切成小片,用油炸后招待亲朋。近年来,嫁女之日也可以吃糕,男方仍给女方两块大离母糕。在回赠女方后,要酬谢介绍人,送一颗大大的猪头,几碟小白馍。女方也酬谢介绍人一件羊胛子,所以有“好了猪头羊胛子,不好了磨棍碾夹子”的说法。同时用几片熟肉,一碟(六个)白馍酬谢送人的女宾。新郎向送人的作揖送行。送人的走后一会儿,新郎由女方一人陪同到岳父家。到了岳父家,大家先喝一碗南瓜汤(南瓜,俗称云瓜,谐音荣华,盼望荣华富贵),然后设宴招待。饭后,由一长者导引,让新郎一一拜见女方亲朋。

回门后,亲戚大都告辞,主人要给亲戚馒头一碟或两碟(每碟6-8个,偶数),熟猪肉一小块,为之“茶饭”。

回门后第二日,小两口返回家里,此日或岳父,或岳母陪同归来。回家后,新娘就得参加劳动,成了家庭的一员。在婆家住了八天之后,娘家又派人来请女儿,新娘又返娘家住七天后,方才归来,这叫对七对八。“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

新婚夫妇尚有不少礼节。先是族中请新郎新娘吃饭,一来为了互相认识,二来为了增进感情。然后二人拜访男方的舅母家。

新娘的生日,岳母特地赶来,这叫知生。知生时两亲家畅叙儿女幼年之时的小事,谈笑风生,并互赠礼物,男方需给岳母一件衣服酬谢知生之劳。清涧知生时娘家须蒸赠面篮一对,面鱼十二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礼日趋简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结婚不要迎送,待客只备烟茶、花生、糖果,七十年代提倡男到女家,举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的日渐增多。八十年代,婚礼不拘一格,但日趋豪侈,高级衣料、彩电、洗衣机、收录机、摄像机、自行车、地毯等不为希罕,宴请客人也越来越多。目前,迎亲时很少用轿(或架窝子),改用毛驴,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迎亲,也有步行的。迎亲日由两天改为一天,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祭祖、开拜等仪式已少见了,唱喜歌、上头、结缘发、喝交杯酒、闹洞房、撂儿女馍馍、吃儿女扁食、回门等仪式仍要举行。有的村庄还增加了迎人回来由新郎背新娘、村里后生耍媳妇等习俗。有的地方送人的当日即返回女方家。过去,新郎不亲迎,现在,新郎亲迎,有的地方新郎骑着马迎接新娘。

城里也有迎送之仪式,婚礼多在酒店举行,有专门的司仪主持婚礼。新郎穿着婚服、新娘穿着素净婚纱,皆胸佩红花,手牵手踩着红毯步上新婚礼台。奏乐、献花、鸣炮、点燃蜡烛等。先由证婚人为新人致证婚词,并主持交换结婚戒指,有的也颁发结婚证。接着举行拜谢仪式:新人向父母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新人向来宾二鞠躬,感谢来宾的光临和带来的祝福;新人相互致礼三鞠躬,从今往后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并喝交杯酒。有的也向天地鞠躬的,感谢天成佳偶,地配连理。还有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表达爱恋之语言,还有父母讲话等程序。结束后,招待客人,父母、新人分别向亲朋敬酒,敬酒时新娘换成大红旗袍,既有纯洁的爱情,又有欢乐的气氛,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婚俗中有不少陋俗,一是大操大办,动辄摆几十桌婚宴,礼金剧增;二是花成千上万的花炮费,买花炮燃放,迎亲路上,一路炮竹不停,震天炮声不仅聒耳扰民,而且污染环境;三是耍公婆,给公婆脸上抹灰等恶作剧;四是肆意折磨新娘与新郎,给他们喷射五颜六色的化学泡沫剂,有的还捶打新郎,让其饱尝“新婚痛苦”,做各种不得不做的不雅动作。在闹洞房时亦如此。

守寡、再嫁妇人中道失偶,旧时封建礼教,提倡守节。青春年龄,独对孤灯,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实在寒苦。死后或建立一节孝牌坊,或留一节孝口碑,此等摧残妇女的习俗,财主富户,多肯实行,守五六十年寡者,也不乏其人。但穷苦老百姓改嫁者为多,且可多次改嫁,习俗也比较宽容。原因有二:其一,陕北土地硗薄,生活困难,一个孤苦的女子很难维持生计,不得不改嫁;其二,陕北地处边塞,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小,民风粗犷,豪爽开放,讲究适用。

旧时寡妇再嫁,改嫁之权,操自夫家,因之得征得公婆同意,方可改嫁。婆媳同意改嫁,但要写回头文约写回头文约应在河滩石畔上写,写过的笔再不可用。临离开时,寡妇还要焚烧“离门纸”。即到前夫坟头烧纸,曰辞坟。待死之后,两家为争女尸,或巧藏智取,或明争暗夺,甚至打群架,酿成血案,惹冤结仇,例子甚多。也有殡葬数年后,互相偷尸骨者,笑话不少。民国《米脂县志》就有记载:“寡妇再嫁不忘前夫,再醮时立有字据,将来身故仍归前夫,同穴殡葬,谓为回头。虽于理于法俱嫌未安,而时俗间有行之者,或云掉头不顾者较稍胜一筹。姑勿深论。惟在后夫家生有孩子者,往往因争女尸致起斗殴,诉讼官庭,每难乎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青春丧偶,守寡与否,由自己决定,俗语云,先嫁由父母,再嫁由本人。改嫁之权,操在己手,也有个别公婆,从中作梗,但媳妇坚决改嫁,也无可奈何。不写回头文约,死后仍有争执尸骨的现象,也有斗殴等情,但前夫家大多“巧争智夺”,一般不进行诉讼。

习俗,认为寡妇不是全人,对寡妇的禁忌甚多,比如寡妇不能迎送新人,寡妇不能为新人缝衣服、被褥,寡妇不能为人上头,寡妇不能进洞房,等等,害怕寡妇带来晦气和灾难,实则是歧视妇女。受其影响寡妇再嫁几乎是偷偷摸摸进行。一般在下午或晚饭后,由新夫家来人或新夫本人牵一驴或赶一车引走,到新夫家,不举行什么仪式,只有几个至亲聚集吃一顿饭而已,凄苦而清冷,使寡妇更加伤心。寡妇离开时,不能带前夫的任何财产,如果公婆同意,可以带走未成年的儿女。但事先约定,长大后回归前夫家,这叫“活带”;也有不回归的,名曰“死带”。儿女到后父家,一般叫后父为“叔叔”,后父对待的尚周到,俗话说“寻个后老子,穿个后袄子。”寡妇和前夫家尚有联系,尤其是前夫的公婆去世后,寡妇要奔丧戴孝。一般来说,寡妇有儿女的,和前夫家联系更多,婚丧大事多有往来。

招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女无子户,为了防止断绝香烟,老来无靠,招女婿上门,这叫招儿女婿。招儿女婿要立婚约,写清赡养、继承、产权等内容,要有族人作证,还要宴请族人。儿女婿一身而二任,既当女婿,又当儿子,可以改女方姓,也可以不改。生下第一个儿子姓女方姓,第二个儿子可姓男方姓——这叫借子还孙。儿女婿既有养老送终的义务,又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另一种是妇女中年丧夫,再行招赘的,这叫招老汉或曰坐堂招夫。招赘来的老汉有抚养前夫子女的义务,也有享用前夫家产的权利。旧社会赘婿地位较低,有时会受他人歧视。因此夫妇把老人“扶上山”(即送终)后,离开此地,返回原籍;还有未送上山即溜回原籍的。俗话说:“先招哩,后刁哩”,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到女家,赘婿地位大大提高,因受旧习俗的影响,男到女家虽比旧时多,但仍不盛行。

旧时还有娶妾、童养媳、站年汉、换亲、转亲、卖妻、典妻指腹为婚、奶头亲等婚俗,一些地方还曾有“嫁汉换媳”、“搭伙计”、“以李代桃”“招夫养子”“转搓”等习俗。

寿诞群众重视过生日。先一日吃长寿面,多食杂面或白面,生日这天吃米糕,取一生长寿,年年升高之意。遇到本命年(即自己属相相同那一年),还要系一根红腰带,穿红兜肚,以求吉祥。过生日男子比女子隆重,老年人尤为隆重。近年仿效西洋吃生日蛋糕,点生日蜡烛,唱“祝您生日快乐”之歌曲,风行城里。一般不作寿,民间有寿日三不过的讲究,即父母在世不过,孝服在身不过,未满花甲不过。只有子孙满堂,光景富裕者有时庆贺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耋)、九十(耄)、百岁(期颐)大寿。作寿重九,比如百岁大寿,一般在九十九岁庆贺。逢五小庆,逢十大庆。有一些地方庆六十六大寿,取其吉祥。通行庆八十八岁之寿,为之米寿。父为椿寿,母为萱寿,父母健在,为椿萱并寿。

也有为父母祝寿的,其仪式有生日前一天的暖寿和生日这一天的祝寿或拜寿。

庆寿前一天,至亲前来,预先作准备,也进行祝福,为之暖寿。

翌日,庆寿时家中高搭寿棚,烛光辉煌,喜气洋洋,老人披红挂彩,端坐寿棚,接受儿孙跪拜。朋友、邻居或送寿幛,或送寿屏,或送寿酒,或送礼物,或送匾额,以示祝贺。特别爱用百寿图、松鹤延年图、梅鹿福寿图、蟠桃献寿图、麻姑献寿图、八仙庆寿图等,寓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鹤风仙骨,百福百寿。旧时,还有向延长、永寿等县衙在寿屏上讨盖县印的习俗,盼望延长寿命和永远福寿。是时唢呐高奏,欢声笑语,大家欢聚一堂,点寿烛,摆寿桃、寿果,吃寿面、寿糕,饮寿酒,祝福老人。有的地方还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为寿星祝词,寿星也作谢词。有成就者同时举办成果展览,让与寿宴者观看。也有的请戏班或曲艺班助兴。当然,寿宴是不可少的,吃八个凉菜,八个热菜,八八生福,八八增寿,寄托着晚辈的美好祝愿。

定边等地,还有上寿之俗,即把新置寿材放置庭堂,让老人穿上寿衣接受儿孙叩拜,并设宴招待,用意是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的还坐在寿材前拍照,可谓豁达大度,知死亡不可避免,也不甚恐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祝寿活动很少见,仪式也较简单,只在厅堂悬一寿字中堂,亲朋好友举杯共贺长者德高望重、健康长寿而已。近年,人们生活好转,祝寿活动有所增加规模也较前隆重。但也有人害怕祝寿有张扬和减寿的可能,不祝寿,即使晚辈硬要祝寿,也设法躲避,是谓避寿,其目的也是为了高寿。也有的官员避寿,为了表示廉洁。也有人为自己已故的亲人作九十或一百等冥寿,其目的是缅怀亲人。也有的人迷信阎罗掌握人之寿命,有向神灵祈祷借寿的讲究。借寿一般是至亲,在神前许愿,把自己的寿出借给垂危的亲人,希望亲人延寿。有的地方有补粮借寿的习俗,即小孩或年轻人有了病,其父母向乡邻求米,乡邻一般给一升米,此米由病人食用,祝愿延年益寿,步步升高。

丧葬榆林实行木棺土葬,讲究入土为安。有一句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所以,群众很重视选择阴宅(即坟地)。一般有三代坟、五代坟等,皆为单数。长者在上,长子、长孙抱宗,左昭右穆排列。妇女先死不上祖坟,寄埋在他处。男人死后女人才进祖坟和其合葬,儿子先死,待父亲死后,才进祖坟。坟地多请阴阳先生定方位选择,选择好后,先在地上挖一个长两三米,宽一米,深三米左右的渗坑,后掘墓窑。墓窑的大小单埋时可放一副棺材,合并时,至少可放两副棺材。富裕者,预先在地下用砖石砌成墓窑,这叫砖葬或石葬。

死者棺材也颇讲究。俗话说:“活着要床好铺盖,死着要有好棺材”。寿木多为柳、杨、水桐等木,柏木、松木为上,不用椿木,少用榆木。讲究者多将棺材漆画。从榆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可知,东汉时达官贵人埋葬时用画像石,今已不用。从地下文物可知,境内也有用陶罐盛骨灰实行火葬的。此俗今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火葬,榆林实行者仍较少。

埋葬数年之后迁葬,用小棺材。这种棺材叫盒子,为装敛尸骨而用。

寿衣也颇讲究,多为大红、大紫之色,有褥、有被、有袄、有裤,也有袍子,都用棉制。不用灰、黑等色。榆林人更讲究,一般由女儿备衾单,孙女做被褥,重铺不重盖,被子只能一床,褥子不限,褥上依北斗星形状摆缀铜钱(现用镍币)七枚。男外为茄紫色,里为大黄色;女里外皆为红色;衾单外蓝里红或黄色;被子红面黄里,褥子多红面红里,敛裹绸多为蓝色。

十二岁以下夭亡的小孩,未成人,均不埋葬,用谷秸裹尸,送到山巅让禽兽吞食,这叫天葬,也叫明葬。

十二岁以上未婚男子亡后,家人先将其埋葬(俗称便埋),等有别人家的女子夭亡,征求其同意,将夭亡女子合葬于一穴,此曰冥婚。婚礼即是葬仪,生前素不相识,死后合葬一穴,亡者毫无所知,生者彼此了却一桩心愿,两家成了亲戚,可以互相往来,此俗近乎可笑,但由来已久,不为怪诞。万一无冥婚对象,则可埋一银人(称银氏女)或香把子(称香氏女)予以合并,了却心事。冥婚合葬是陕北旧时非常流行的习俗,至今仍有。十二岁以上未婚女子夭亡后,不设女坟,必请他人冥婚。死后之棺材也不从门口走出,得从窗户送出。其实这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现在多不如此。

怀孕妇女死亡,需把腹中婴儿剖出后埋葬,同时用两道符箓禳解。坐月子死亡的妇女埋葬时也得另外用两道符箓禳解。

年老之人寿终正寝,称为顺心老人,才隆重葬埋。葬埋时又有单埋和合并之分。单埋就是夫妇双方亡故一人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合葬,暂时厝埋,一般不入老坟;合并是夫妇双亡,同葬一穴,取其生而同床,死而同穴之义。榆林群众重视合并。群众认为把:“老人扶上山”(即埋葬了)还未了结心事,只有将亡父母合葬一处才算完成作人子的义务。正因此俗,才有寡妇再嫁亡后争抢女尸的陋习,也有为给其亡父找配偶的奇事。

群众相信风水先生的“山不利”之说,即某年某山不可动土埋人,只好人亡之后,暂时寄埋它处,待合适时期方才再举行合葬仪式。所以合并时的葬仪最为隆重。

老人既终后,儿女一片哭声,乡人谓之送终,据说,不嚎啕大哭,死人来世要转哑巴。同时掼死一只公鸡,叫替罪鸡。

接着要理发、洗面、敛容、净身。寿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或预先穿好了,有的来不及穿,待死后赶紧穿上。将亡者抬放到铺有谷秸(俗叫干草)的门板上,抬到脚地上,头朝里,脚朝外,将寿数纸(小方块麻纸,数目和死者的年龄同),钉于门扉上。

人亡之后,孝男孝女皆披麻带孝,门上贴着白麻纸写的对联,小白麻纸,连哭丧棒上也用白麻纸条。其实旧时批麻戴孝是区别很大的,按斩衰、齐衰、缌麻、大功、小功之古代五服予以区别,今日不甚区别,只有曾孙辈可戴花红孝,孝帽可以是红的。孝子给亲属报丧,报丧者手持哭丧棒,只磕头,不作揖,也不言语。路遇村人也要叩头,意为替老人免罪,以积阴德。

人亡后,要到阴阳先生家中去打殃单。所谓殃单是阴阳根据死者的年龄,死亡的时辰等,决定埋葬的日期或所需的镇物等。回来时禁忌带上殃单乱走串,必须迅速带回,盖在亡人脸上。为亡者选择墓地,也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看好墓地,先要烧香纸破土,第一锨土放置固定地方,以后葬埋时把这锨土还在坟头,这叫原土。旧时一些地方信风水,“入茔必占山向大利,否则停柩宅内,以瓦成仓,中实以沙,名曰‘沙葬’。”(民国《横山县志》)今已多不如此。

葬仪颇繁琐,简述于下:

指明路由孝子制作生面饼、面棒数个,用麻线串为两串,分别系于亡人两手腕上。也叫打狗饼或打狗棒。据说是亡魂到处,用此防止狗咬。有的地方孝子用凉水一碗,碗上放点燃的一炷香,到坡上顺大路处烧黄表纸,边拨水,边呼叫亡者的名字:“走明路,别走黑路,顺顺走,别回头!”

盛含亡后三日入敛,俗称盛含。入殓时在棺木底放铜钱,摆成北斗七星图案,并铺五色线,给亡人口中也含铜钱,有的地方衔金、衔银、衔玉,然后将亡人抬入棺内。此仪式多在日落时举行,今将铜钱改为镍币。

守灵用椽棍席子单子等物临时搭成灵棚,盛含后将棺木放入灵棚之下,同时放上亡人的牌位,摆设各种祭品点长明灯,孝子定时烧香焚纸,祭奠亡者,晚上守灵。如果天气太热,或距殡葬之日尚远,亡人已先行偷葬(即是先把棺木暂厝于墓穴中,届时安魂殡葬),灵棚里只有亡人的牌位,但照常守灵。

吊唁吊唁有两日、三日之分。旧时单埋时一般二日,合并时三日,三日连前后约客、酬客两日,实则五日,礼仪甚为繁琐。

开吊前一天,约客。这天总管、办事人员、礼生、远路客人都来了,先行祭奠,主人以菜肴招待。

开吊日,亲戚朋友、近族本家于是日陆续携带香纸祭礼和献品(鱼状花馍)来吊唁亡者。事主设礼房,由二人接收祭礼。吊唁者到灵前为亡者烧纸、叩头,孝子陪伴,有司仪人给吊唁者敬一方孝布。

开吊日还举行祭坟仪式,全体孝子到祖坟上烧纸祭奠,如属合葬者还要举行请灵、安灵仪式,实则是在先亡之人的坟上祭奠一番,捧回牌位,供奉于灵棚之下。

开吊后一日叫正日子,很多葬仪在此日举行。开吊后第三天出殡。

三日丧事,共祭九次,即晚祭两次,早祭两次,午祭、路祭、河祭、坟祭、祖祭各一次,祭礼时有礼生尤为肃穆。礼生大多由二至四名有学问见过世面的老者担任,他们好像唱诗班一样,在祭奠时,举行唱赞美歌的仪式。四名礼生分别叫鸣站、统站、引站、哑站。礼生个个身穿礼袍,肃穆端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让孝男孝女叩头、烧香、哭灵,祭奠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吹鼓手们同时奏乐,唢呐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有时戛然而止,一礼生宣读祭文,祭文根据主祭者的身份而有别,而主要是对死者歌功颂德、抒亡后人怀念之情。今录祭文一篇:

祭李鼎铭副主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陕甘宁边区各界与绥德城内,谨具蔬果酒之仪,致祭于李副主席鼎铭先生遗像之前曰,呜呼痛维:

我副主席鼎铭先生幼而好学孜孜不停博览经史

旨奥义精钻研历数布月测星学有专长乡里闻名

壮而有为兴办义学提倡放足禁止赌博破除迷信

宣讲科学地方事业得益良多砚田出耕绥中榆中

桃李盈门咸被春风复研国医济世活人寒儒仁术

室陋德馨日寇亡华民族为难众难缄默思想不变

民主团结坚持抗战谁敌谁友泾渭立判谓蒋介石

反共媚外消极抗日必然失败谓共产党民心所系

坚决抗日必然胜利辛巳岁冬普选实行人民代表

济济群英群义举公副主边政举世称述万民引领

政躬甫履宏义立现精兵简政推为卓见发展生产

民生改善减租减息公所称赞民主新业如日中天

赖公参策成就斐然接见记者侃侃而谈厉斥独裁

揭露谣言力澄边区绝无包办建业日宏公望日隆

日寇投降渴望和平三届选举乐之融融副座连任

众望所同可恨蒋贼勾结美帝肆行内战背信弃义

公闻变色大声疾呼力申正义誓诛独夫胡匪寇边

人民涂炭公处后方关怀前线号召自卫参军参战

全力支前痛歼胡顽发展西北解民倒悬平分土地

整党整干两项政策公极称赞历史车轮前进无已

革命形势远非昔比我军英勇全面出击发动群众

同心戮力消灭封建发展经济伟大时代翻天覆地

进入高潮奔流激荡爱国分子革命阶级战线扩大

敌愈孤立联合政府公所希冀事业垂成公胡去世

万里雪飘噩耗飞驰闻者含悲化悲为力团结愈坚

奋战愈力扫清障碍走向胜利曙光在前英灵有寄

尚飨

(原载1948年2月28日边区《群众日报》,转抄自李凤梧《酬世文书》)

侑食上祭此葬仪一般在开吊的第二日举行。是时,先跪拜参厨,并用烟、酒、布,酬谢其做祭品的辛劳,然后数十个孝男孝女整齐有序地跪在灵前,吹鼓手在前引路,后面跟着一个端祭盘之人,此人三指撑盘,盘内盛酒碟祭品,另一手拿着绸扇,且走且舞,步态轻盈,如同飞燕,走遍孝男孝女之间的空隙。他们走路线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很有规矩,或走四门斗底,或走天地牌子,或走十二镰刀,或辫蒜辫,实则是灵前的秧歌舞,十分有趣。祭品花样众多,有时共七八十种。祭品既是食品,又是工艺品。侑食上祭是民间工艺、民间烹饪、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民间文化的大展览。横山民间艺人做的祭品,更令人钦羡。旧时侑食上祭不用唢呐,而用海笛、梅笛、管子等吹奏乐器,还用铮铮、马锣、小铰、水钹等打击乐器,由和尚或道士导引,现因无和尚道士,只好用吹鼓手代替。吹鼓手吹的曲调主要有《西方赞》《上南坡》《花道子》等。

侑食上祭后,孝子、侄男、女婿、娘舅家、外甥等分别上祭,之后才由其他亲朋一一烧纸祭奠,孝男均陪客烧纸叩头,称为内祭和外祭。灵棚下有司灵者二人,一切烧纸、散食、奠酒等事均由此二人代行,祭奠后,按照亲疏关系,戴给不同的孝布。

迎幡幡有多种,最主要的是引魂幡,引魂幡上有一长弓,弓上置鹤头,下有缨络,缨络是各色纸花,是阴阳精心制作的,还有做钱幡、锞幡的,有时竟有十数种幡子。

幡子做好后,孝男孝女慎重迎来,插于灵棚前,花花绿绿,如同旗帜,随风翻飞,别有趣味。

迎纸火纸火是民间纸扎艺人用高粱杆等做骨架,糊上纸,然后染画而成的工艺品。纸火多为一院窑洞,有院,有墙,有碾,有磨,有大门,有小门,有金童玉女,有金斗银斗,俨然是一户人家。有大院、小院之分。大院五孔窑洞,还可有厢房,小院只有三孔窑洞。这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做工细致,绘画精巧。群众多烧此物祭奠亡灵,据说,火化后到了冥国,亡人才有住房。近年来,还有烧纸扎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纸火做好后,孝男孝女们如同迎幡一样,把纸火迎到灵前,给亡人祭奠,供活人赏玩。

此外还有迎挽幛、迎娘家客等仪式,大同小异,孝子排列跪拜。还要扬幡。所谓扬幡,即是举着引魂幡等在村子转一圈。这些都为了“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如果有和尚葬仪更繁。和尚做道场,念经卷,超渡亡灵,撒路灯、摆灯山、走金桥、过银桥、祭奠亡魂。现在虽不用和尚,有的地方仍撒路灯和摆灯山。

撒路灯出殡前一日晚上举行,或用麻纸团蘸油,或用玉米蕊蘸油,作成小灯盏。孝子在吹鼓手的引导下,把此灯点着,有条不紊地撒向路之两边,一直向坟茔撒去。一路上灯光闪烁,烟雾袅袅,哭声幽咽,给人以凄凉悲哀之感。

祭孤魂在撒路灯的同时,要祭孤魂。所谓孤魂,是死在他乡异地无人吊祭的亡魂。在设灵棚时,附近设孤魂牌位,按时祭祀。殡葬先一日晚上,孝子捧其牌位,走一段路程,在路上拥土作堆,放置亡魂牌位。焚香烧纸,叩头祷告,让孤魂不在阴间为害自己的祖宗。有的地方还让阴阳先生宣读一篇有趣的祭孤魂文:“某年月日,弟子今以粥一盂、酒一壶、肉一方,谨告尔四方亡魂曰:唯尔孤魂在外乡,吊祭无人心怅怅。昼依草木夜流萤,饥渴困苦实伤心。白杨丛里魂呜咽,青枫林下魄哦吟。蒸尝无处觅,祭祀哪里寻,饥肠辘辘实难忍,舌敝唇焦渴无饮,着实可怜更萦情。兹值良辰祭祀日,祭主念及心恻恻,谨具薄仪在路侧,任尔吃,任尔喝,一解饥渴心始乐。惟尔孤魂应有灵,其各饱食无相争,含餔鼓腹为安宁,聊尽主人一片心。噫嘻悲辛,望尔来歆!”祭奠毕,将牌位等一并火化,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孤魂亡魄不会作祟,祖宗魂魄可以安然无恙,大吉大利。也可以看出榆林群众之忠厚:对生而有难者,予以帮助;对亡而孤单者,予以祭奠。

摆灯山也是出殡前一日晚上举行,用高桌作底,依次放置方桌、斗、升子、合合,成一宝塔状,然后用萝卜剜制成的灯盏放于每层之四方,越到下面,灯盏越多,或用蜡烛为灯。点着灯后,和尚正襟危坐,讽读经卷,木鱼声声,佛鼓入耳,十分动听,南无阿弥陀佛,超度亡魂。过去元宵节和尚打清醮时亦有此一仪式,今已不多见。

上话出殡前一日举行。晚上,孝男孝女皆跪于娘舅家客前,由一人哭诉死者死因及葬礼情况,并说明死者的棺材、寿衣、遗嘱等情况。娘舅家有一长者对孝子的作为进行评价。如果娘舅家认为孝子孝顺,葬礼合格,就夸赞一番;如果娘舅家对孝子的作为不满,则严厉斥责一番,这叫“抖亏欠”,孝男孝女们得恭恭敬敬地听,有时甚至多次叩头,连连哀告,要求娘舅家谅解。上话是对孝子的夸赞和不孝之子的鞭斥的机会,是尊重娘舅家的习俗,不孝之子非常害怕上话。上话后,让娘舅家瞻仰死者遗容。

顺灵上话后举行。在吹鼓手张号的同时,有人把亡人的牌位掀动一下,意即告诉亡魂,一切祭仪完成,明日即可下葬。

出殡开吊第三日晨出殡。出殡前先祭奠,然后举行收头仪式。孝男和其妻跪于灵前,岳父家的客人为此夫妇揭起眼纱,然后把一块黑手帕搭在此二人肩上。为何要收头过去办丧事时,孝子披头散发,极端悲哀,所以在丧事快要结束时,由岳父家收头,劝其节哀自立。现在男女皆不披头散发,但收头仪式仍要举行。在收头的同时,其他戴孝人员,抽孝志上的一两根线,焚于火中,此为揭孝。现在收头不用手帕,改用被面或毛毯。此是生活改善之表现,失去了原先让孝子节哀的本义,有夸耀娘家之义。

收头后,就正式出殡。阴阳念动咒语,柩工抬动棺材,孝子打碎盛有纸灰的碗或砂锅,此谓摔盆,号炮三声,方才起程。出殡时,先是长子(或长孙)扛着引魂幡在前面走,接着是亡人的牌位、棺木,而后是鼓乐、纸活,孝男孝女排成两行,拄着哭丧棒,扯着一条长长的白布,哭哭啼啼缓缓而行。这块白布是拴在棺材上的,是古代执绋之礼的遗存。此时,灵棚已拆掉,硷畔上打一堆篝火,烧掉寿数纸和亡人生前的枕头穰子,所过之处,家家户户都燃一堆篝火,一缕缕青烟,袅袅上升,村庄里笼罩着一片悲哀肃穆的气氛。点篝火之意是为死者送一片光明,让其灵魂尽快升天;为生者禳灾祛害,求平平安安。

出殡队伍行进途中,孝男中有一人不停地撒买路纸钱。孝男们一直陪棺木到坟山,孝女们部分可以半途而返。

到了坟山,先用铁勺盛少许油,在篝火上炸一两片油糕,持铁勺在墓内走一圈,叫“呛葬”。然后把棺材抬入渗坑(即墓道),推入墓窑,阴阳用罗盘定方位,把棺木放正。如果是合并坟,按男左女右的次序把棺材放好。然后放置墓砖、墓瓦、祭食罐(罐内装小米饭,由孝子每人装一勺而盛满)、万年灯、五谷、五星石、竹弓、柳箭、柏橛、桃木橛等镇物,安排就绪后,请孝子、娘舅家客再看一次遗容,然后用干草把脚印扫净,盖上墓石。这时将引魂幡的杆子插在墓石中间空隙处,一人持着引魂幡杆,不停转动,其余人将墓穴用土埋住,最后添土起堆。起坟堆时,大家都要动手,如果工具少,一人干一会,把工具扔在地上,另一人拿起继续干,意为大家自觉埋葬老人,对亡者添一点土,是应尽的责任。坟堆起好后,阴阳摇动铜铃,唱起古老的招魂歌,其余人背向阴阳默默静坐。

过去殡葬之后,有迎神点主的仪式。即把亡者的牌位,放神楼中,吹吹打打迎回家中,由一有功名的人把神主的神字的末一笔和主字第一点用朱笔点过,然后把牌位放入家祠中,按时祭奠。此葬仪是富人讲究排场的做法,穷苦百姓很少举行。

殡葬后一日,主人宴请总管和其他办事人员,以示酬谢,尤其对礼生酬谢颇丰。

殡葬后还有复三、送火、谢土、起殃、过七等习俗。

复三殡葬后第三日,孝男孝女上坟山,先把哭丧棒插到坟上,安好祭桌,然后烧香焚纸,予以祭奠,这叫复三。俗话说:“若要富,雨洒墓。”殡葬后,恰好下了雨,那是富贵的预兆。如果未下雨,复三时得向墓洒水,以求吉利。近年来,丧事从简,复三多在殡葬之日下午举行。

送火每晚点篝火,沿坟山方向送,第一晚送到距坟山三分之一路处;第二晚再向前送一程,第三晚才送到坟上。

谢土据说殡葬时惊动了土神,需要酬谢。是时,阴阳摇动铜铃,口中念念有词,向家宅中各个窑洞内走动,同时有一人提着水罐在窑洞内洒点水,另一人手持一把柳制弓箭,向外乱射,还向各处撒一把五谷,阴阳再给贴上符箓,就把土神酬谢了。

起殃按阴阳定的日子进行,是日人畜均离开院子,室内撒上石灰,避过一定时辰,然后回家。其目的是为了避邪,实则可以起到消毒作用。

过七死者亡后每一个七日,孝子都要上坟祭奠,七七四十九天,方才结束。有的地方要过十个七。

榆林殡葬一般不用墓志铭,出土之墓中,达官贵人偶而有用墓志铭者。一般埋葬均放置由阴阳先生写的墓砖墓瓦。墓瓦上写着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殡葬日期等。

死者亡后一百天,俗叫过百日,期年俗叫周年,孝男孝女都上坟祭奠。俗有“长周年,短百日”的说法,即周年长一点,过了忌日再祭奠;百日短一点,九十七八天就祭奠。死者亡后三年内,孝子仍带孝,普通的孝是白布鞋,也有穿白孝衫的,近来大多臂缠黑纱(有时上缀一“孝”字)以示怀念。三年内春节不贴红对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葬仪从简。葬仪一般仅有两天。第一天开吊,迎幡,迎纸火,上祭下话,第二日出殡,下午就复三。请和尚办道场超度亡灵,请礼生祭奠等渐少。公职人员亡故后,戴黑纱、白花、送花圈、开追悼会致悼词已成惯例。六十年代后期部分地区曾实行过公墓公棺制度,殡葬时也不用阴阳,丧事从简,大都未能迟久。不少地方从八十年代开始,旧的殡葬习俗有所恢复,大操大办的风气也有所抬头。

葬仪各县大同小异。府谷有烧骡子的习俗,骡子是纸扎的,驮着褡裢,装草料和介绍信,儿女在亡后第三天清早在十字路口焚烧,让亡灵启程。纸火在出殡前焚烧,曰焚库。烧时,得在纸火院内置放米面。榆林城内,不看日子,第三天就一定出殡。榆林县亡人下地前死处压捶帛石,石上又放煤块,然后亡人方可下地,这叫压殃。城区埋葬死者只挖直坑,靠近内蒙之民随蒙俗,行露天葬,泥封棺材,插上引魂幡。出殡前戴孝者都要揣福(每人怀揣两个饼子);出殡后,要揭福。所谓揭福即脚跨过横放火剪的水盆进灵堂,灵前扣许多瓷碗,揭开扣碗,谁获得预先扣在下面的镍币、饼子、柴炭,谁即有大福。一人揭过,重新放入;众入皆揭,以测运气。定边县产妇孕妇死亡者实行火葬。正亡者可入祖坟,非正亡者(缢、溺、坠金、服毒、落井、自刎、跳崖、土压、血崩、奸污、雷击等)十二年后才可入祖坟。

人死在外乡称“客死”。亲属接到死耗,立即在家设立牌位,举哀祭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要把死者的尸体运回安葬,穷苦人家限于经济条件,无力搬运灵柩,临时把死者寄埋外乡,过几年也要把枯骨带回家乡安葬。但无论灵柩或枯骨,都不能抬进家门,否则认为家中不得安宁,甚至发生灾祸。若儿女过意不去,一定要抬进家者,则不能从门上进入,要在墙上临时挖一土门抬人,以示禳解。未在家中过世的尸体,在屋外入殓时,可搭一简易灵棚,或用黑伞遮住棺木,尸体忌见天日。若因水火等自然灾害而死,找不到尸体者,可做银人或木雕人安葬,做个假坟,叫做“招魂葬”,或衣冠冢。

THE END
1.人生毒言(经典)快乐算了吧05、人生最宝贵的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06、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边重要的人越来越少,而留在身边的人越来越重要。 07、人生就是,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 08、心烦时记住三句话:算了吧,没关系,会过去的。 09、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TDAG9A054157ZQ.html
2.人生有三害,俗号烟酒茶人生有三害,俗号烟酒茶。持之呈君子,献芹复自夸。 烟为百害首,灼灼芙蕖花。舶来非国粹,盛行推中华。一支燃在手,焚香熏白发。暗夜见明灭,清宵练吐纳。喷之驱蚊阵,如鹤舞云霞。个中观世相,何似雾中花。冉冉作云游,功效胜大麻。 酒是万恶源,亦乃食精华。哲人千古醉,醒者皆堪杀。白眼夹醉眼,酒花掩泪花。一https://www.jianshu.com/p/57483589a13d
3.我国56个民族的禁忌与你同乐的日志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五)忌唤乳名 在德昂族中,人生下来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唤时,除小孩可直接呼唤其乳名以外,凡青年7. 忌烟酒,尤忌晚辈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 8. 妇女在厨房掌勺炒菜时,忌尝咸、淡,先试口味。 https://m.qiyeku.com/xinwen/show/752644.html
4.社旗谚语117.客走茶凉,人在人情在。11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19.篱笆需要三个桩,好汉需要三个帮。120.紧勤庄稼,消停买卖。121.秋分旱,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12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船烂还有三千钉。123.一人为私,二人为公。124.香三天,臭半年。125.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26.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27https://www.360doc.cn/document/61899600_1085577307.html
5.苗族民俗有打歌,就会一边打歌、一边对歌,热闹非凡。男孩子会主动地去拉女孩子来一起对歌、打歌(父母不会在意,有对象的除外)。不是亲嫂子弟弟的、表哥表妹的、表姐表弟的,更会闹得满堂欢笑。特别有肚才的,还会对歌对到黎明,甚至会对“三天 三夜”。 4.其他约俗:公公不坐儿媳床,不走进儿媳房间,不同儿媳同坐一张桌http://www.dlweishan.gov.cn/wsrmzf/c103400/201408/c12742c130f741f6a7c00ca699e8bfc3.shtml
6.头条文章进神不可例言奇,中间妙理有谁知,进禄贵官方是吉,败家时日进咸池。 如辛未见甲子,是进咸池主孤贫。 进神入命本无益,翻作耗神尤不吉,若逢暴败与咸池,买尽田园耽酒色。 进神悬针羊刃,在日上,主生离死别,三妻之命,在时无子。 进神羊刃必遭官,日上屡教歌鼓盆,时上号为埋子煞,三刑同到入军门,不入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1440501236229
7.越南岘港游三、联系方式: 领队: 卓燕15868879827 境外接机牌:越美假期01团或领队卓燕一行 国外地接社:越南首都商务旅游责任有限公司 外国紧急联系电话:0084-935965623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河内市黄耀街46号 (So 46 Ph0 Hoang Dieu, Ha Noi, Vietnam) 电话:0084-4-8543736/8232845 传真:0084-4-8232826 信箱:P.O.BOX 13 https://www.meipian.cn/1a986iz
8.陆倾城的个人主页我还老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和希望,莫名其妙就掉眼泪,心里空落落的。 而且别人越是关心,我就越是难受,那甄文俊和小雅结婚那天,甄明辉喝着两人敬的茶,心情无比的复杂。 也不知道将来自己晚年生活会过得怎么样信风水的人,非常尊重他,每次见面好饭好酒招待,逢年过节还会送些烟酒茶叶。 不信风水的人,恨不得呸https://story.hao.360.cn/user/MNPZERm4MnvCOw
9.茶文化知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茶,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茶散发出灵魂的清香,岁月酿成了茶的味道;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http://jngyjt.com/h-nr.html?groupId=4
10.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养生诗歌它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养生诗文,虽然时隔几个朝代,但读起来仍能使人耳目一新,确有一种豁然开朗,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邻居和睦喜气添,您也欢颜,我也欢颜。烟酒赌博不贪恋,早也不沾,晚也不沾。 琴棋书画皆消遣,忙也陶然http://www.ziranjiaoyu.com/jy_detail.asp?lanmuid=2&id=17702
11.畲族文化范文12篇(全文)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76clb4w.html
12.每日热点0604靠喝“体考神器”提成绩?有损健康 被蚊子叮咬后为什么有人起红点有人起大包? “乳”此重要 自检“三步曲”学起来 早餐应占全天食物总量的25%至30% 热点追踪 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如何延缓老花眼的发生?专家支招 2024-06-04人民网 今年6月2日至7日是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如今,越来越多人成为“视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3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