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祖先在我国。它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餐具。据考证,筷子始于我国奴隶社会商纣王时代,当时称作为“著”或“箸”,明、清时代才叫“快子”或“筷子”。
筷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历史悠久和历史文明的证明之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用象箸为之叹,“见微而知著”。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用的是“金镂匕箸”。北齐有人用的是“玻璃箸”。唐代,宫廷中广泛使用“象牙箸”,帝、后则使用“金箸”。
唐代之前,筷子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输给亚洲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程良规有《竹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去来忙”。由于明、清时代忌讳较多,据说在行舟中则避讳“住”,“住”则避讳“箸”,继而“箸”改为“快”,随时代久远,“快”渐为“筷”所替代。清代大才子袁枚有《咏筋》(即筷)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时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拿着筷子,满腹牢骚。筷子奇趣诱人,礼仪昭著。美国总统里根及夫人来我国访问前,就请人教他们使用筷子,尽管他们下了一番练习的功夫,可在宴会中,还是被圆滑的鱼丸难住了。世界拳王阿里访问我国时,不会用筷子曾使他难堪。当时阿里在进餐时,无论海蜇、牛肉条,还是肥鸭,他一概用手抓着吃,现场颇为滑稽。前些年,在普化寺,我们有幸目睹了佛门进斋时的规定:不准说话,碗筷不得碰响。添饭用筷子表示:筷子直插碗底,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底画圈,表示要添饭,画多高表示要添多少。筷子进餐,奥妙颇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亚运会的健儿们,用的则是“亚标”专用餐具,恩施州来凤藤竹工艺厂生产的珍珠“宝石花”漆筷。当时这种漆筷,采用了恩施州山区的楠竹,名扬中外的施州坝漆,品质优佳的施州金丝桐油、酉溪的贝壳和彩色石精制而成。色泽艳丽,闪闪发光,是筷子家族中的精品。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筷子已风行全球。在日本,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处处载歌载舞,拿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筷子”作节欢庆,突显中华历史文明的骄傲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