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腾龙的28-200XR镜头走红之后,紧接着推出的28-300并不叫座。究其原因,老一辈影友还是更接受各家的70(75)-300mm/4-5.6+24-85/3.5-4.5这样的组合,一方面,价格并不算高昂,而对于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成像质量确实很有保证。解析力,反差和畸变都在人们习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为什么今天的18-200流行起来了呢?
另一方面,新一代的18-200镜头确实在解析力,抗眩光能力,以及色彩表现力上比以往的产品提升了不少,外观上和操作性上,以尼康的18-200为首靠拢了中高档镜头,显得很有档次。
然而笔者以为还有一些原因,让人们逐渐放弃了另备一只平价望远变焦镜头
【内容导航】
在这样的回忆中,18-200焦段的镜头率先让人们有了希望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现在不同了,在18-200焦段兴起的同时,我们的数码单反领域确实已经拥有了一些新的廉价长焦镜头:他们就是正在艰难兴起的APS-C画幅的50-200焦段轻便型长焦镜头。
在过去那个时代,佳能的用户之所以骄傲,就是因为他们可以以适中的价格买到70-200/F4这样的长焦镜头,现在这支镜头的价格更低廉,简直不像一支L头。
但是,如今的佳能用户会发现,他们引以为豪的小小白没有防抖,而IS版的价格贵了快一倍。
只可惜,尼康和宾得的新用户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配置表上的55(50)-200mm镜头的价值,前者多在琢磨自家的18-200VR,后者则多在打算何时买一只腾龙或者适马的18-200/3.5-6.3。
尼康用户手边的这支55-200,分两个版本,一个有防抖,另一个没有,前者价格在2500左右,有防抖功能,但外观看起来很廉价,后者则没有防抖其他一样。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只头不能仅从外观评断,焦段上的保守,对光学设计上的好处自不必说,在操纵性上,这种新的长焦镜头和以往有很大的改进:他们已经是装有SWM马达的超声波镜头了,而且演变为内对焦结构以后,自动对焦速度有明显的提升,使用CPL滤镜也是很方便的事情。
加入防抖的版本仅仅贵了500余元,同样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于18-70套镜的D80用户来说,加上一只55-200VR镜头显然是非常平滑的焦段延伸:总的价格比更换成18-200VR便宜了许多,不用卖掉套镜,而最大光圈全程保持一致,畸变却更小。
然而,也许有一件事是尼康用户们不愿提到的:他们的两个55-200版本都有一个会起毛的塑料屁股。这个时候,宾得的用户就值得羡慕了:
当然,和尼康一样这支镜头也采用内对焦IF设计,对焦时前端不转,而且AF速度一点不慢。同时它的遮光罩上还开有调整CPL(圆形偏振镜)用的窗口。各种与实际操作有关的设计非常到位,看起来更有中档镜头的感觉。比起以往各家的70-300镜头真是方便好用多了。
适马在专心于18-200OS防抖版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低端那个便宜又大碗的55-200/4-5.6HSM镜头的开发,和尼康,宾得一样,IF内对焦成了标准配置,但适马的镜头外观明显延续了以往70-300的思路,体积稍稍大了一点,另外OS防抖还没有普及到这支镜头上:
佳能的用户群显然是适马的这支镜头的首要目标,因为佳能在这个焦段比较薄弱,佳能的55-200,而大量的400D用户恐怕很难触及昂贵的70-200/4LIS但目前没有防抖的适马镜头价格尚不清楚,如果国内定价超过1500元,则吸引力不会太大。
佳能55-200/4.5-5.6IIUSM的微型USM马达实际性能一般,考虑到其不具备IS防抖能力,整体落后于尼康和宾得的同类产品,仍然是外对焦设计,外观比较低档。而且价格并不算低。但考虑到佳能对70-300的不断升级,相信55-200这个平民焦段,佳能不会视而不见。
索尼a单反系统的祖上是最善于设计小尺寸大光圈的长焦变焦镜头的,美能达昔日的AF100-200/4.5恒定光圈镜头只有49mm的滤镜口径,著名的80-200G也只有72mm的滤镜口径,都是小身子,大本领。而如今随着各家的APS-C相幅55-200镜头相继出炉,且设计不俗,相信作用美能达遗产的索尼不会无动于衷,为了它多数的低端用户考虑,一只内对焦设计,外观小巧精致的50-200镜头或者类似设计焦段和最大光圈更优化的产品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