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必须要以19世纪末叶德国艺术中产生的一个理论、批评和历史写作团体为背景来评估。新康德派哲学家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探讨过一种客观的艺术科学的可能性,和在认识个性的创造问题。他一方面反对现存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反对表现高尚的文学主题或纯粹的人类情感。
康拉德·费德勒
1841-1895
《绘画与雕塑中的形式问题》
阿道夫·冯·希尔德布兰特著
《抽象与移情》
威廉·沃林格著
1908年
沃林格把移情理论和由阿罗伊斯·里格尔(1858-1905)所发展的艺术家动机的重要性理论结合到一起,形成他自己的论点。因而他认识到,移情作用在有代表性的风格创作中的意义。他认为,现代艺术家的危机在于逃避自然,在于走向对自然的有选择性的组合或抽象的“内在的不可抗抗拒的冲动”(innercompusion)。可以想象,沃林格变成了表现主义的重要支持者和宣传家之一,特别是在1908年他和康定斯基熟悉了之后。
康定斯基作品《伏尔加河上的歌声》
1906年
修拉作品《年轻女子为自己擦粉》
1889-1890
然而更大的影响是,修拉和新印象主义的绘画已经在德国展出。加之,亨利·凡·德·维尔德(1863-1957)在世纪更替之前,就已经在宣传线条是抽象力量的信条了。
马蒂斯作品《戴帽子的妇人》
1905年
对德国艺术家的许多影响,大概在1900年就已经有了苗头;大约在1905年所有这些倾向,汇集于德国。这一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上,出现了野兽派。
弗里德里希作品《云海之上的漫步者》
1818年
德国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直系线索,是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到19世纪的象征主义,然后是已经提到的20世纪的表现主义。马克斯·利伯曼(1847-1935)在1872年访问巴黎之后,就密切地参与了梵高的早期作品以之为楷模的荷兰自然主义传统。
马克斯·利伯曼作品《制绳所》
1904年
利伯曼是一位有才能的折衷主义画家,他那巨匠的画风,反映了他对弗兰斯·哈尔斯(1581-1666)经久不衰的敬仰之情。在他返家之后,他就把一种印象主义的形式引入了德国。
CHAPTER02
四位先驱
表现主义的第一个风潮,出现在四个人的作品之中,他们与德国20世纪绘画的任何决定性的派别都没有什么特定交往。
罗尔夫斯作品《冬日,魏玛的屋顶》
1883年
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1849-1938)一直到50岁,还是按照自然主义的风景画传统作画,逐渐加上一些印象主义的经验。后来他发现了莫奈后期的绘画和梵高的绘画,这对他是一个启示。结果在1905到1907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德国哥特式教堂画,如《苏斯特的街道,与圣·佩特洛克拉斯教堂》。
罗尔夫斯作品《苏斯特的街道,与圣·佩特洛克拉斯教堂》
1907年
虽然是在莫奈影响下的教堂画,但它还是表明了一种绘画空间抽象的、几何式的组合,提示了某种立体主义的支流。这种组合,也体现在在弗朗茨·马尔克和费宁格或者意大利未来主义者的绘画中。
洛维斯·柯林斯(1858-1925)是一位有才艺的肖像画家,是一位先贤,也是20世纪表现主义绘画的当代人,成为联系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纽带。
洛维斯·柯林斯作品《莎乐美》
1899年
(已打码)
他的《莎乐美》是一幅恐怖的景象,是他的瓦尔兴湖(Walchensee)风景与野兽派表现主义者传统的细碎笔法的结合。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1876-1907)在1899年之后,描绘了艺术家在沃普斯维德(Worpswede)的侨居地。虽然她哪一派都没有参加,但她通过与诗人里尔克(1875-1926,曾是罗丹的秘书)的友谊,通过去巴黎的一些访问,摸到了艺术和文学的新发展。在这当中,她相继发现了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和印象主义者。而后,在1905年和1906年,发现了高更和塞尚的作品。由于她的早逝,留给我们的只是她可能会获得成功的迹象而已。
保拉作品《持山茶花的自画像》
但在《持山茶花的自画像》这样的作品里,显然她已懂的了她在高更那里所看到的,对色块的概括和对性格作有气氛的、浪漫的解释,显示出她是扎根于德国抒情自然主义的,并与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联系起来。
马奈作品《圣拉扎尔车站》
1872年
1899-1900年在巴黎,他也和众多的外国学生一样,从杜米埃、德拉克洛瓦到马奈和印象主义者,开始逐渐摸索自己的路子。尽管起初他从印象主义者那里学的一些东西是令人失望的,但他的探索,使得他的色彩呈现出新的光辉和力量。在1906年,他认识了罗尔夫斯,并接受了他的邀请,成为艺术家的新团体“桥社”的一员。大约在同时,也和他的盟员们一样,开始制作蚀版画和石版画。诺尔德秉性孤僻,一年以后就离开了桥社,而且愈来愈致力于个人形式的表现主义的宗教绘画和版画,如1912年的《先知》。
诺尔德作品《先知》
木刻,1912年
诺尔德第一个幻想的宗教绘画是《最后的晚餐》(1909)。人们可以回想到伦勃朗的《爱莫斯的基督》(1648)甚至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1499)。
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
约1494-1498
诺尔德作品《最后的晚餐》
1909年
但是,诺尔德的情绪和效果,与早先那两幅画的静态和克制很不一样。人物被塞进一个真实并不存在的空间,他们长袍的红色,面部的黄绿,像火炬一样从背景的阴影里向外闪光。面部本身像头骨的面具,这是得自恩索的感恩节系列。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一种强烈的人性:他们不再是带着面具的莫名其妙的幻想了,而是在极端戏剧化的场面里,满怀激情地个性化了的人。拥挤的人群塞进画面的正面(这又是得自恩索尔),增强了临难的危机感,一直到几乎难以容忍的地步。
詹姆斯·恩索尔作品《面具围绕着艺术家的肖像》
诺尔德这幅宗教性绘画《最后的晚餐》,表现出了情绪激奋的特征。而《基督在孩子们中间》这幅画,诺尔德运用了同样紧迫的构图,但是它不同于《最后的晚餐》,不是引起悲剧的高潮,而是一派欢乐的颂歌。
诺尔德作品《基督在孩子们中间》
1910年
他画儿童的色彩,以明朗的黄、淡红和紫为主,成为放射幸福光辉的抽象象征。
《围着金牛犊的舞蹈》用的也是这样的色彩,强烈的黄色或紫色的舞者,在同样随意挥洒的黄、蓝和白色的风景中,疯狂地旋转。
诺尔德作品《围着金牛犊的舞蹈》
但是,他表现的却是一种充满色情和肉欲的癫狂,并将它奉献给未知的神明。画面中的人物,被组织在开敞的空间之中,朦胧的色彩分布,起着扩展和紧缩的作用。这种狂热舞蹈的人物,使诺尔德常挂心怀,不时地变换媒介又回到这个题材上来。当然,一件最自由奔放的实例,是《狂热舞蹈的孩子们》。
诺尔德作品《狂热舞蹈的孩子们》
在这里,他用画笔的急速砍动,抽打似的色彩笔触和碎点笔触,以使人物溶解的方法,强调了疯狂跳舞的效果。尽管主体是可以辨认的,但色彩和笔触如此独立地运用,使绘画中呈现了后来被叫做“抽象表现主义”的特征(如德库宁的《女人与自行车》)。
德库宁作品《女人与自行车》
1952-1953
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作于1947年,那时他已经80岁了,但他以有力的笔触所塑造的形象,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因年龄而失去活力。像兀鹰一样凝视的眼神,似乎有点掩饰他那错综复杂的性格。他本来是倾向纳粹的,后来与其他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遇到了纳粹的公开指责,被斥为“堕落的艺术家”。
诺尔德自画像
1947年
诺尔德是一位有个性的表现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乔治·路阿(又译乔治·鲁奥,1871-1958)也算一个,他们二人之间,就宗教信仰的感情本质而言,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也有重要的不同。他们都是色彩画家,但对色彩的看法不同。当把他们的色彩并排在一起的时候,路阿的色彩总是显得柔和,而诺尔德常常是鲜艳夺目的;路阿的构图也更加谨慎有秩序,与德国人相比,他对信仰的解释也显得比较温和、克制。他们二人之间这种显著不同和类似之处,引起了一个让人十分感兴趣而又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即不同国家的艺术性格问题。
CHAPTER03
桥社
1905年,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与埃里希·赫克尔(1883-1970)、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1884-1976)和弗里茨·布莱依尔(1880-1966)一道,组成了一个著名的团体,名为“桥社”(DieBrücke,联系起“一切革命的和激进的因素”)。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
1880-1938
这些年轻的建筑系学生们都要当画家。他们在一起画画,事先并没有约定什么纲领,而是要反对当时统治他们的艺术。他们充满了工艺美术和青年风格派的说教精神,在工人区租了一所空车间,并开始从事绘画、雕塑和木刻。
弗里茨·布莱依尔作品
中世纪艺术对他们有着强烈影响,他们也有意无意地追求再现中世纪匠师行会的气氛。尽管他们在以多种手段工作,但是最能形成他们的风格并澄清他们的方向的,大概还是他们对于木刻的各种特点的精心研究。
梵高作品《向日葵》
约1888-1889
他们认为,梵高(1853-1890)是被“内在力量”和“内在需要”所驱使的艺术家当中,最明显的实例。他的绘画,在艺术家及他所表现的主题之间,呈现了令人销魂的“物”和“我”的同一性或移情作用。
到1905年,蒙克(1863-1944)的书画印刻艺术作品,已经在德国广为流传,艺术家也在这里渡过了许多时光。
蒙克作品《呐喊》
1893年
蒙克对象征主义的观念,打动了年轻德国艺术家们的同情心弦,他们从蒙克那娴熟的书画印刻技术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历史风格方面,他们最激动的发现是来自非洲或太平洋岛屿丛林里的原始艺术,这些东西十分引人注目地收藏在德累斯顿的人种志学博物馆内。
1906年,诺尔德应邀加入了“桥社”,由于他长期以来感到在探索方面的孤独,即欣然应允。在同一年,马克斯·佩希斯坦(1881-1955)也加入了这一团体。
马克斯·佩希斯坦作品《沙发上的女孩与猫》
也还是1906年,当时担任建筑师的埃里希·赫克尔(1883-1970),说服一位制造商,为桥社开辟了个展室,允许桥社的艺术家在那里举行展览,这就是历史上桥社的第一次展览。它标志着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的问世。
关于这次展览,所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因为没有印制目录,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注意。在当时,由于在一起工作的关系,除了诺尔德这位比较年长的、有建树的艺术家之外,桥社其他成员的绘画和版画,大体上是一个模样。
德累斯顿阿诺德画廊“桥社”艺术展海报
凯尔希纳从对木刻的探索中,得出了一个大胆地概括组合大色块的作法;而施密特-罗特卢夫总是用他那浑厚的厚涂法和步步紧逼的笔触,这是从梵高那里得来的,在无拘无束的活力方面却超越了梵高。
在以后的几年中,桥社的画家们继续坚持他们的纲领,不仅在展览会上,而且也在各位成员设计的出版物上,以及在宣言上表现出来。在宣言里,凯尔希纳的思想反映得最为明显。他的人体是以罗丹研究裸体的方式精心研究的,即不是从形式上看姿势,而是置于环境之中来研究。这一派的作品,虽然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但由于艺术家们错综复杂的个性,结果自然就是一种僵硬的、哥特式的棱角,充斥于大多数作品之中。
凯尔希纳作品《女孩与猫》
桥社的画家不久就产生了革命意识,野兽派在巴黎所创立的革命、影响了他们的用色。但是,他们本身的绘画,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不同的,保持了表现主题和形式的德国式观念,以及哥特式结构锯齿交错的特征。
1911年,桥社的大部分成员都在柏林,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新风格。这种风格,证明了他们在逐渐增加法国立体主义以及野兽主义的意识,并有一种德国式的激情,对平铺直叙发出了冲击。1913年,桥社作为一个团体就告解体了,艺术家们各奔前程。
CHAPTER04
凯尔希纳
在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当中,在组织和引导同仁的志趣和活力方面,最有影响的人就是凯尔希纳(1880-1938)。
从他上中学的时候起,就注定了他要当艺术家。在他发现了丢勒(1471-1528)的木刻以及他所刻的后哥特时期的先贤人物时,他的雄心壮志为之大增。他的第一批木刻制作于1900年以前,大概是受到了菲利克斯·瓦洛东(1868-1928)以及蒙克(1863-1944)的影响。在1901年到1903年之间,凯尔希纳在德累斯顿学习建筑,而后于1903和1904年,在慕尼黑学画。
在这里,他受到了新艺术运动设计的影响,并遇到了他在慕尼黑分离派展览会上看到的里塔达泰(retardataire)绘画的排斥。他继续学习丢勒,并且发现了以简约见长的伦勃朗(1606-1669)素描的表现方法。他除了像众多的年轻德国艺术家那样,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逐项加以研究之外,还特别回顾了德国的哥特时期。对凯尔希纳有重要启示的第一位现代艺术家就是修拉(1859-1891)及其作品。凯尔希纳对19世纪色彩理论的研究,把他带回到歌德的《色彩理论史》,并超过了修拉的研究。
凯尔希纳作品《绘画中的赫克尔和模特》
凯尔希纳在1904年前后的绘画风格,显示出新印象主义的点彩主义的影响,但与梵高相比,他的笔触更大而富有动势。那一年,在慕尼黑艺术家协会举行的展览会上,他看到梵高、高更以及塞尚的绘画。
在1904年,凯尔希纳回到了德累斯顿和建筑学校,就和赫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以及布莱依尔熟悉了。我们已经讲过,他们一同成立了桥社。从凯尔希纳的几幅关键性的绘画和版画,我们可以一窥他作品的发展状况。
凯尔希纳作品《持日本伞的姑娘》
《持日本伞的姑娘》(1906)是一幅野兽派风格的作品。而画中女子名叫豆豆(Dodo),是凯尔希纳当时的女朋友,她摆着扭曲的造型,双腿夹紧叠放,两只手臂平放在胸下,一把露出伞骨的日本花伞撑在身后,小得不成比例。
而整个画面大片的肉色色调由漂亮的黄色和粉红色组成,在绿色和蓝色的陪衬下得到强调。人体、伞以及装饰性的背景,都聚集在图画的正面表面上,创造出一幅色彩飞溅的抽象图案来。
凯尔希纳作品《德累斯顿街道》
《德累斯顿街道》(1907)是一幅曲线条人物的集会,他们像幽灵一样,身不由主地飘忽不定,在梦中的世界游荡。而《街道》的另一个稿本,即1913年的《柏林街道》,是凯尔希纳移居柏林以后画的。
凯尔希纳作品《柏林街道》
1913年
对比这两幅《街道》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使年轻艺术家动情的力量所在。前者是从新艺术运动的阿拉伯式线条装饰和蒙克的幻想那里来的;而后者,则要感谢立体主义的厚意,这是从毕加索、勃拉克、德劳内,以及他们在巴黎的追随者们那里传播过来的。
这幅画的结构是锯齿交错和几何形式的,空间有节制而且组合良好。在这里,立体主义的图案和野兽派的色彩结合了起来,尤其是结合了一种哥特式的变形,和一种德国式的洋溢情绪,这就赋予画面一种强烈的感觉,不像当时法国的任何东西。
凯尔希纳作品《市场和红塔》
1915年
如果说凯尔希纳的《市场和红塔》(1915)可相当于德劳内(1885-1941)的埃菲尔铁塔,那么,从这两件作品里可以看出,德国和法国之间的眼光,显然是不同的。
罗伯特·德劳内作品《红色埃菲尔铁塔》
1911-1912
德劳内的《红色的埃菲尔铁塔》,代表了一种立体主义的表现主义看法。这里的表现,是以抽象的彩色形状和线条的动势来完成的。凯尔希纳所画的《市场和红塔》及《街道》系列,同桥社的其他成员的大多数绘画一样,是以更为清晰的方式来表现的。
尽管桥社成员们也研究过立体主义的作品,但他们对运用立体主义的几何性始终怀有戒心,他们只是将其与限定的透视空间结合起来,再用梵高的手法加以变形,创造一种与压抑幽闭效果相同的目的。其整体结构大部取自后期中世纪的绘画和手抄的图案装饰,看起来就像得自立体主义的情况一样。
凯尔希纳作品《醉酒的自画像》
在凯尔希纳的身上,始终带着一些德国过去的哥特式观念的影响,他也是原桥社最得力的一人。
在晚年,因为年轻时的极度狂乱状态逐渐趋于平稳,凯尔希纳开始怀疑自己继续画下去是否还有意义。对于艺术家,人生是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但正是这样的艺术道路喻示着人类在成长、现代人在成熟。
在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晚年的凯尔希纳,身体状况也极度不好,他受到梅毒、麻痹症、以及烟酒和过量药物引起的健康困扰。
1938年,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离他家只有25公里(注:一战之后,凯尔希纳便流亡瑞士,此时居住在瑞士达沃斯)。
凯尔希纳作品《雪山前的紫色小屋》
1938年
眼看家园不保的凯尔希纳,在1938年6月15日这天,在他家的外面,离他希望葬身的达沃斯园林墓地不远处,
他举枪自杀了。
CHAPTER05
埃里希·赫克尔、奥托·牟勒
埃里希·赫克尔是一位比较克制的表现主义者。他的早期作品,很好地显示了心理学上的顿悟和抒情的闪光。特别常见的是,他那形影憔悴的人物,暗示出一种手法主义者的程式,而不是强有力的内在冲突的感觉。从1920年以后,事实上他已愈来愈转向多彩的绘画,但是,基本上是浪漫现实主义者的风景。
赫克尔作品《桌边两男子》
1912年
然而,像《桌边两男子》这样的作品(1912),成功地唤起了两者戏剧性的相互关系,不但人物,就连压缩了的倾斜的房间空间也充满了感情。这幅画题为“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画,几乎是陀翁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文学插图。墙上基督蒙难的画和左边那个人的痛苦表情,以及另一个人的威胁,都参照了伊万的《基督的故事》和《大审判官》。
赫克尔作品《CrystallineDay》
在另一个极端,艺术家所画的原始、淳朴的场景,有一种神秘感。在异国情调的风景中,有棱角的裸女,反映了桥社对于高更、非洲或太平洋岛屿艺术的奉迎,显示出如何把过去常常用来造成天水结晶特点的立体主义碎面,变化成抽象的几何色块。这些主题的最成功的解释,就是赫克尔和奥托·牟勒的作品。
高更作品《塔希提的牧歌》
1898年
奥托·牟勒(1874-1930)的色彩,在所有的桥社艺术家中,是非常柔和、雅致和含蓄的。他的绘画,最能使人想起东方典雅的组合。他的裸女是纤弱的、斜目而视和身段优美的。柔和的外轮廓,黄赭色的身体,不知不觉和谐地退进绿色和黄色的簇叶背景之中。
奥托·牟勒自画像
1921年
他的《自画像》(1921),在表现主义者自己和彼此之间的画像中,有着鲜明的特征,如憔悴的面容和强烈的凝视。但是,他把这些感受方面的特点和审美的意趣结合起来,成为他绘画的标志。
CHAPTER06
马克斯·佩希斯坦、施密特-罗特卢夫
马克斯·佩希斯坦和施密特-罗特卢夫虽然彼此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表现主义之中,代表了一种更大胆、更富有色彩的气质。佩希斯坦是桥社中最折衷的一个,但是,他能以自己有个性的绘画,从一种风格画到另一种风格。
马克斯·佩希斯坦作品《印第安人和妇女》
佩希斯坦早期的《印第安人和妇女》,以异乡的主题和人物的造型及野兽派精神的色彩,非常精彩地表现了他的绘画的戏剧性。佩希斯坦的素描是雕塑式和曲线式的,与牟勒或赫克尔形成对比。他的色彩趋于浓重,时常是粗放的,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他有时成功地考虑了表现力量的问题。
在1910年,施密特-罗特卢夫画了一幅身穿高翻领绿色棉毛衫的自画像。留着胡子,戴着单眼镜,靠着一个抽象的背景,紫色的帘子侧面打开一个黄色的洞口,这是傲慢的表现主义者少年得意的画像(《戴单眼镜的自画像》,1910)。
施密特-罗特卢夫作品《戴单眼镜的自画像》
虽然这是一种特殊绘画的夸张效果,但它如实地表现了桥社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尤其是施密特-罗特卢夫本人的个性。除了诺尔德之外,他是这一派中最大胆的色彩画家。他经常用鲜明的蓝、深红、黄和绿色,在色彩的同时并置中,使之互相激荡,而且是非常明显的不和谐。虽然他从来不是一位抽象画家,但在桥社当中,他大概是在抽象结构方面走得最远、信心最足的一个,比如1912年的《月儿初开》。
施密特-罗特卢夫作品《月儿初开》
他把立体主义对室内的简化和野兽派的风景及原始人物,与预示后期毕加索的东西,组织到了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