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鱼类是甲食性/硬食性(durophagy)的,也就是说它们“专挑硬柿子捏”,以具有坚硬组织的动物以及坚硬的果实为食。与生活习性相对应,它们的牙齿和嘴也发生了花样百出的特化:嘴巴通常短而有力,配备强大的肌肉,是典型的“省力杠杆”;牙齿通常是颗粒状或板状的,并且通常具有一定的分化。
鲀的牙口很棒/作者拍摄
在软骨鱼中,银鲛目、虎鲨目和鲼形目等类群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甲食性。比如说,可爱的虎鲨——正如它们的拉丁属名“Hetero(不同的)don(牙齿)tus”所说,虎鲨有两种类型的牙齿:颌骨后端的牙齿呈颗粒状,如同人的臼齿,可以碾碎贝类的硬壳;而前端的牙齿较细小而密集,可以固定住口中的猎物。虎鲨的游泳技术“堪忧”,喜欢懒洋洋地趴在水底,有时会用胸鳍和腹鳍“走两步”,寻找美味的海鲜。
可爱的虎鲨/environment.sa.gov.au
圆犁头鳐Rhinaancylostoma属于犁头鳐目圆犁头鳐科,同样是牙口“倍儿棒”的捕食者。这种暖水性近海底栖大型鱼类的体长可达3米,口裂波曲,上下颌凹凸相承,囗中的齿呈铺石状,可以同时起到固定和粉碎硬壳的作用。
圆犁头鳐/gogo-zoo-aquarium.com
虽然同为软骨鱼,银鲛目Chimaeriformes的鱼类却没有多数鲨鱼那样的利齿,取而代之的是三整块坚硬的齿板。因为这样奇怪的牙齿,它们在英语中也被形象地称为ratfish或rabbitfish。
银鲛可怕的嘴/Wikipedia
在“枝繁叶茂”的硬骨鱼家族中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开罐器”。真鲈形系鲷形目Spariformes鲷科鱼类便以出色的咬合力著称。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虾、蟹等身披坚硬外壳的动物和体形较小的鱼类。我们常食用的真赤鲷就具有发达的犬齿和臼齿。羊头鲷Archosargusprobatocephalus的牙齿更可谓“登峰造极”了,与人类的臼齿“神似”,更有助于磨碎猎物的外壳。
真赤鲷嘴部的骨骼十分可怕/作者拍摄
羊头鲷可怕的嘴/lelombrik.net
新热带界淡水中的锯脂鲤科Serrasalmidae种类繁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锯脂鲤和臀点脂鲤等满口利齿的“食人鱼”外,还有很多杂食性的种类,比如大盖巨脂鲤Colossomamacropomum和更为常见的短盖肥脂鲤Piaractusbrachypomus。这些鱼生着一嘴酷似人类牙齿的钝牙。虽然它们的牙不及一众“食人鱼”的锋利,但咬合力在鱼类中相当出众。它们会以落入水中的坚果为食,可以通过反复碾压咬开坚果的硬壳。肥脂鲤的适应性极强,作为食用鱼被引入我国养殖,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入侵种群。
肥脂鲤的牙
多数鲈形目鱼类是靠迅速张嘴,制造负压吸入猎物的吞食型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杜父鱼亚目狼鳚科Anarhichadidae的鱼就“剑走偏锋”,和软骨鱼中可爱的虎鲨发生了趋同:狼鳚同样以虾、蟹、海胆等硬壳动物为主要食物。为了适应这独特的食性,它们的牙齿和嘴在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前上颌骨和齿骨前端的齿为爪状,用于固定猎物;犁骨、腭骨及齿骨后端的齿为圆溜溜的臼齿状,用于挤压和研磨,将螺和蟹的盔甲粉碎。
狼鱼的嘴/otlibrary.com
鲀形目鱼类同样以“铁齿铜牙”见长。四齿鲀科鱼类(如兔头鲀)的前上颌骨与上颌骨骨性结合,颌齿愈合成4块刀刃状的齿板,并且咽颅附着大量肌肉;二齿鲀科鱼类更进一步,上下颌的齿板各愈合成一整块;三齿鲀科下颌的两块齿板合而为一,而上颌仍然是分开的两块;性情凶猛的鳞鲀科则没有齿板,上下颌每侧各有1~2行强大的楔状齿。鲀形目鱼类坚硬无比的牙齿有着强大的输出,可以轻而易举地咬碎贝类、海胆甚至珊瑚的骨骼,因此常有报道称有人捕捉鲀或与之互动时被咬伤手指。而与宠物河鲀同处一缸的“室友”,也随时面临着被咬成“鱼彘”的危险。
兔头鲀的牙,皮已经被我切掉了/作者拍摄
褐拟鳞鲀短小却可怕的嘴/tekportal.net
各种鹦嘴鱼之所以得此名,正是因为它们的颌齿也愈合成了坚硬的齿板,如同鹦鹉的喙。鹦嘴鱼以珊瑚和附于其上的藻类为食,有力的大嘴足以咬断珊瑚的枝杈,然后将珊瑚吞入并用咽喉齿磨碎,吸收营养物质后把钙质颗粒排出。鹦嘴鱼因颌齿愈合为齿板,嘴部结构僵硬不能伸缩等特征,曾被认为是单独的科。而随着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们被并入了隆头鱼科。
鹦嘴鱼,实至名归/DerekKeatsfromWikimedia
太阳鱼目的石鲷也属于机会主义的甲食性鱼类。它们上下颌的齿板也类似鹦鹉的喙,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贝类坚硬的壳。由于这张像鸟喙一样的嘴,它们也得到了一个形象的英文名——beakfish。成年的石鲷有着凶猛的性格和出色的认知能力,被称为“多岩石海滨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