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材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地貌,风沙地貌,六个河流地貌实验视频(可下载)冰川冰斗戈壁沙丘沙漠河流

大陆冰川:高纬度极地区,分布面积大,厚度可达3411米。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雪线以上地区,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沿沟谷呈线状分布。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侵蚀作用:拔蚀与磨蚀

(1)刨蚀(磨蚀)作用:冰川滑动过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锉磨冰川床,就是刨蚀作用。

(2)拔蚀掘蚀作用:运动中的冰川将与之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带走的过程。冰床底部基岩在冰川巨大的压力下极易破碎并产生裂隙。裂隙在溶水反复冻结下松动而被冰川带走。冰川侵蚀地貌

冰斗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围椅状。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角峰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夹峙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

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天山,8月)

刃脊、角峰

U型谷

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后由冰川切割而成。

峡湾

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在冰期时,这里沿冰期前的河谷发育了山谷冰川;而冰后期之后,原来的冰川谷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没,形成了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

羊背石

羊背石应是未被搬运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即当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蚀为主。

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

冰蚀湖

由冰川刨蚀、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如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谷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俄罗斯科拉半岛、芬兰境内和加拿大东部的大多数湖泊,瑞士著名的苏黎世湖是大陆冰川形成的冰蚀湖。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

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

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

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只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冰碛石表面布满裂痕。

表碛(粗)

堆积作用

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3种方式

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

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

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终碛垄(堤)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

波密冰碛丘陵及丘陵中的村庄(古冰川遗迹,当地人称之为蚂蚁堆。)

鼓丘

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区少见,而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地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

它分布在大陆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终碛带内侧,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现,成带状分布,称鼓丘带。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鼓丘反映了冰川边缘地带,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当冰川负载量超过搬运能力,或冰流受阻时,冰川将携带的部分底碛停积,或越过障碍物把泥砾堆积于背冰面所致。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

冰碛湖

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多数湖泊都是这个成因。并且北欧和东欧都广泛分布冰碛丘陵。

冰蘑菇

大小漂砾保护其下部冰体不受消融,则形成冰蘑菇。

蛇行丘

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砾物质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短的仅有数十米,最长的可达几百公里。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成因: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羊背石与鼓丘对比

一、概念不同。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鼓丘是一个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小丘。

二、地貌成因不同。

羊背石是冰蚀地貌;鼓丘是冰碛地貌。

三、形态不同。

虽然二者都呈椭圆形而且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但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蚀作用较平缓,背冰面受侵蚀较陡;鼓丘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

风沙地貌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各种风成地貌并描述其特点。【地理实践力】

2.辨识给定区域的地貌类型,归纳风成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3.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

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风速愈大,其吹蚀作用愈强。

一般情况下,组成地表的沙质物质愈细小,愈松散、干燥,要求的启动风速愈小,受到的吹蚀亦愈强烈。

风夹带沙子贴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可以钻进去进行旋磨,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由于风沙流是一种贴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沙子的分布只限于距地表的较低高度内,故磨蚀作用也在接近地面处最为明显,所以,沙漠地区的电线杆下部可因风沙磨蚀而折断。

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统称风蚀作用。

风蚀地貌形态

在干早荒漠地区,风通过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而形成的风蚀地貌,由于岩性、岩层产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种种不同的形态,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石窝

石窝: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石袋),其直径20cm左右,深可达10-15cm,有的零散分布,有的成群出现。

形成机理:

①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不同程度地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

②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之发生崩解。

③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以后,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之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窝。

大的石窝又称为风蚀壁龛(kān),有的高可及人。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发育。

风蚀壁龛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经受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可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岩石,称风蚀蘑菇(蘑菇石)。

风蚀蘑菇

形成蘑菇石的主要原因:

风沙对岩石磨蚀时,受到高度的限制,距地面一定高度以上的高处,一气流中沙量少,磨蚀少;而近地面部分沙量多,磨蚀作用强。

长期发展下去,下部就被磨蚀得愈来愈小,磨菇石而变成蘑菇状。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不同的岩石,当下部的岩性较上部易于风化,易于变得疏松时,蘑菇石更易形成。

垂直裂欧发育的岩石,在风的长期吹蚀后,易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

风蚀柱

风蚀谷

在干早荒漠地区,偶因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面,可形成许多冲沟。冲沟再经长期风蚀改造,可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

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可为狭长的壕沟,也可为宽广的谷地。

它们沿主要风向延伸,蜿蜓曲折,长者可达数十千米。

风蚀残丘

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称为风残丘。

它的形状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形较多,亦有尖塔状的。

风蚀雅丹

雅丹地貌与前者不同,它不是发育在基岩上,而是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以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古楼兰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陡壁的小丘”,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雅丹地貌

雅丹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高起的风蚀土墩多呈长条形分布,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高度多为5-10m,也有在15-20m,有长有短。

土墩物质全为粉沙、细沙和沙质黏土互层,沙质黏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向下风方向倾斜。

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的长期吹蚀,可形成大小不同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沿主风向伸展。单纯由风蚀作用造成的洼地多为小而浅的蝶形洼地。

如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子干谷以北,平坦薄层沙地上分布有许多蝶形注地,直径都在50m以下,深度仅1m左右。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开比托高原等地,风蚀小注地长、宽仅十余米,深1m。

一些大型风蚀洼地,都是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而成的。如河西走廊的弱水(额济纳河)东西两侧,所见的许多水蚀一风蚀凹地,深度达5-10m或更大,面积可达数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

风蚀洼地示意图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潴育,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我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拉湖,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查干诺尔,毛乌素沙地中的乃林淖尔等。

知识清单一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敦煌的地理特征深居内陆

(1)地理位置: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界处。

(2)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

2.风蚀地貌

(1)概念: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

(2)风蚀地貌的类型及特征:风蚀地貌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长条形的称为风蚀垄,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头大、身小”的称为风蚀蘑菇,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公众号地理帝因下部气流中含沙量多,磨蚀力强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风中夹带的砂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风积作用

在风沙流运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能够发生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

风积地貌形态

①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复合型沙丘链。

②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垄、沙垄和复合型沙垄。

③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形态—金字塔沙丘。

横向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最简单的横向沙丘形态。

顾名思义,新月形沙丘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其平面图形如新月,沙丘的两侧有两个向前伸出的角(翼)。

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形态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5°-20°。

背风坡:凹而陡峭,坡度为28°-34°。

新月形沙丘的高度不大,一般在1-5m,很少超过15m。单个新月形沙丘大多零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地区。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地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就是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纵向沙丘

纵向沙丘、沙垄在世界沙漠中占过半的面积,在亚热带信风沙漠中更是普遍。

如北非撒哈拉的利比亚沙漠及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有大面积的纵向沙丘分布。

纵向沙垄沙垄表面叠置着许多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沙丘链

纵向沙丘的成因:

一、在两个锐角相交的风交互作用下,由灌丛沙丘转化为纵向沙丘。

二、新月形沙丘在两种风向呈锐角相交的作用下,由沙丘的一翼向前延伸而成,如下图:

由两种锐角相交的风作用下

新月形沙丘过渡到新月形沙垄

三是可能与纵向卷轴涡流(平行于气流方向)作用有关。这种涡流是大气边界层气流运动的主要形式,它只产生于平坦而均一的地面,当它出现时,会使地面沙子吹起,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并且搬运到双反转的涡流之间的地表上进行堆积,从而形成了顺风向延伸的纵向沙丘。

纵向涡流与纵向沙丘的形成

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

金字塔沙丘:是在多风向,且在风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的一种沙丘,因其形态与埃及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相似而得名,有时其形态像海星,故又称为星形沙丘。

金字塔沙丘有一个尖的顶,从尖顶向不同方向延伸出三个或更多的狭窄沙脊(棱),每个沙脊都有一个发育得很好的滑动面(棱面),坡度一般在25°-30°。

沙堆

沙堆:是一种特殊的沙丘形态,是风沙流通过草灌丛植物时,风速受到减弱,发生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形成的。

凡是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繁茂,又有沙子供给的地方,都可有草灌丛沙堆分布。草灌丛沙堆最初的形态为蝌蚪状。

这是因为部分从草灌丛两侧绕过的气流(有部分气流由植物本身空隙通过)在其后形成垂直轴的涡流,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将沙粒卷入中间,使沙堆沿风向伸展,形成平行风向的蝌蚪形沙堆。

草灌丛沙堆的形成

A:草灌丛附件气流示意图

B:草灌丛后的沙积物剖面

当蝌蚪形沙堆发育到一定阶段,沙子将填塞整个草灌丛。它对风沙流成为不透风的障碍物,这更引起在草灌丛前后大量堆沙,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草灌丛沙堆。

草灌沙堆

草灌丛沙堆根据其上主要植物种类命名。如红柳沙堆、白茨沙堆、沙蒿沙堆等。沙堆的高度取决于形成沙堆的植物,如沙蒿沙堆一般为0.2-1.0m,白茨沙堆多为1-2m。

若沙源比较丰富,沙子大量堆积,沙堆的高度不断增长,植物的根系不能达到给水层时,植物会枯死,则沙堆会因失去植物覆盖而遭受吹蚀破坏,可以逐渐发展成其他各种形态的沙丘。

附图

沙丘形成示意

知识清单二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概念: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2.类型

由此可判风向

移动沙丘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任务清单一风成地貌的形成

情境探究

[情境]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提示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区,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在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形成沙漠;细小的粉沙和尘土则随风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地阻挡,便纷纷扬扬降落下来,经过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堆积,才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素养凝练

1.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过程

(2)分布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1)岩性条件: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

(2)环境条件: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

(3)动力条件: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主要为强劲的风力作用。

素养应用

例1:日本鸟取沙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的力气。据此完成(1)~(2)题。

(1)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A.夏季风

B.冬季风

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2)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A.植树种草

B.修筑防浪堤

C.从外地运沙

D.持续除草

[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保护该“沙漠”

图像信息

该岛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经纬度和海陆位置

[思维路径]

[参考答案](1)B(2)D

任务清单二沙丘的特征及移动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情境]新月形沙丘因形状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探究](1)分析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2)思考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朝什么方向延伸?

提示(1)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箭头方向为从左下至右上。

(2)我国西北沙漠区的沙丘链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1.根据风成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纵剖面图俯视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3)根据雅丹地貌垄脊的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

2.沙丘的移动规律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下图示意移动沙丘运动机制。

运动物质—沙粒动力—风运动方向—向右坡向—陡坡和缓坡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例2: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与盛行风向平行;常年高速大风。

平顶山状雅丹,顶平、四周陡;鲸背状雅丹,一侧坡缓、一侧坡陡。

[参考答案](1)B(2)A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2.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

3.典型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4.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风蚀蘑菇有“头大、身小”的特点,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课堂学业达标

1.图中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D.海浪侵蚀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下列叙述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山东B.云南C.新疆D.广东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4~5题。

4.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5.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

6.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2)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并说明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参考答案

1.A

解析图中地表形态是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垄地貌,A对。流水侵蚀形成的是河谷地貌,B错。流水沉积形成的是平原、三角洲地貌,C错。海浪侵蚀形成的是海蚀崖、海蚀柱等地貌,D错。

2.D3.C

解析第2题,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故选D。第3题,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故选C。

4.B5.C

解析第4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准噶尔盆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选B。第5题,准噶尔盆地常年吹西北风,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小丘呈现西北—东南走向。选C。

6.解析第(1)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2)题,风从缓坡吹来,背风坡坡度大。

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如下图: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风沙地貌课后质量评估

合格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层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风力搬运

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回答3~4题。

3.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4.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是()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堆积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

D.风化作用

6.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A.南风—北风

B.东风—西风

C.西北风—东南风

D.东北风—西南风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的粒度分带。黄土高原主要由细颗粒物(黄色粉尘)组成。据此完成7~8题。

7.给黄土高原带来黄色粉尘的风主要有()

①盛行西风②东北信风③冬季风④夏季风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8.甲地黄土堆积较少,原因最可能是()

A.风力增强B.山脉阻挡

C.降水偏多D.农耕发达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下图),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完成9~10题。

9.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台湾岛

10.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冰川堆积

D.风力堆积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40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貌景观。

(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4分)

(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

丹娘沙丘景观图

(1)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与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4分)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10分)

13.金庸先生笔下的丘处机道长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图示甲区域地貌风格独特,简要说明该地貌的主要特点(物质组成、规模、形态)。(6分)

(2)简要分析甲区域地形的形成原因。(6分)

等级考——大显身手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A.侵蚀、侵蚀

B.侵蚀、堆积

C.堆积、侵蚀

D.堆积、堆积

15.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鄱阳湖地区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17.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1.C2.D

解析第1题,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故选C。第2题,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故选D。

3.D4.C

解析第3题,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D项正确。第4题,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故C项正确;该地区的年较差较大,故A项错误;该地区河流发育较差,故B项错误;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故D项错误。

5.A6.D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岸沙丘地貌中新月型沙丘链最多,且高出海平面很多,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海水堆积而成,而风化作用也不可能形成新月型沙丘链。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6题,该地新月型沙丘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说明古地质时期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西南风。

7.B8.B

解析第7题,黄土高原的粉尘来自西北方向,应该是偏西风或西北风带来的粉尘沉积形成的。东北信风不会影响到黄土高原,夏季风为东南方向,且来自海洋,不会携带粉尘。冬季风和盛行西风可以带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沙尘,据此选项为B。第8题,甲地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携带黄土的风主要来自西风、西北风,而太行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可以阻挡大部分的黄土、沙尘,故甲地黄土堆积较少,选B。

9.B10.D

11解析第(1)题,由图示景观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是沙丘。它是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第(3)题,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的。

答案(1)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风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

12.解析第(1)题,由景观图可看出,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与山岭之间,沙源主要为来自雅鲁藏布江枯水期出露的河道。从等高线图上可以看出,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江心洲的西北方向,可推测此地经常吹东南风。第(2)题,由材料可知,冬春季多大风,沿岸地区及河心洲地区的沙子在强风吹动下,在山麓处堆积而成。

答案(1)沙洲或河谷河漫滩。东南风。

(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3.解析第(1)题,甲位于黄土高原,从物质组成、规模、形态等方面做答。第(2)题,考查黄土高原的成因,结合“风成说”做答。

答案(1)黄土广布,规模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14.B15.C

解析第14题,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根据海拔及等高线分布情况,甲、乙两区域分别位于沙丘两侧,甲区域地势低,为风力侵蚀形成的洼地。乙区域地势高,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第15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区域风吹扬沙粒,滚动到乙区域堆积,所以甲区域位于迎风地带,乙区域位于背风地带。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

16.D17.C

解析第16题,鄱阳湖位于湿润地区,沙山的沙源是赣江携带沉积而成的。沙山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沙垄(脊),初步判断该地应该多西南风或东北风。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但由于沙山北部赣江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河道狭管效应导致该地多东北风。第17题,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可将湖滩裸露的泥沙扬起,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同时由于风力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垄槽地形,选C项。

18.解析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试题链接

(1)该地地表形态演化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③②①

(2)营造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风B.流水

C.冰川D.构造运动

(3)该地区可能位于()

A.英国北部B.东非高原

C.南极大陆D.亚马逊平原

【答案】1.B2.C3.A

【解析】

(1)读图可以看出,该地地表形态演化是由地表起伏和缓到地形崎岖,应该是外力不断侵蚀形成的,图①地表起伏较缓和,地表被侵蚀程度较轻,图③地表起伏程度加大,被侵蚀程度加重,图②地表被侵蚀程度最重,冰斗、角峰、U型谷等地貌十分典型,山高谷深,地形崎岖。所以该地地表形态演化顺序是①③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由图②可以看出,该地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所以可以判断营造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冰川,C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气候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或者高山地区,排除BD,冰川地形是由于冰川滑动造成的,需要温度变化,融化后,才会运动,南极气候酷寒,常年冻结,因此,冰川基本不会滑动,所以很少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川侵蚀地貌,C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1)喀纳斯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与冰川作用

B.地壳运动与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与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与风化作用

(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针阔混交林

D.常绿硬叶林

(3)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层深厚肥沃

B.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C.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

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答案】1.A2.C3.D

(1)由“湖泊两侧崖岩林立”可判断喀纳斯湖是一构造断陷湖,构造断陷为地壳运动的结果;材料“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中的“冰碛石块”为冰川沉积作用形成。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常绿阔叶林与常绿硬叶林为亚热带地区的植被;热带季雨林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喀纳斯湖所在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最可能为针阔混交林,因此排除A、B、D。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3)喀纳斯湖所在的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条件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受喀纳斯湖的调节,湖区周围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树木的生长。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峡湾地形的特点。

(2)推测峡湾在世界上(拉布拉多半岛除外)的主要分布区。

(3)分析各地峡湾形成的共同条件。

(4)说一说峡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1)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岛屿杂列。

(2)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欧洲挪威西海岸、冰岛等岛屿。新西兰南部。

(3)①地质作用:纬度较高。曾经被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等)作用;

②地形:地壳上升,地形为山地;

③位置:位于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

(4)有峡湾分布的地区纬度较高,光热不足,且大多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林业或者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发展捕捞业。可以利用峡湾独特的地质地貌特点,开发旅游业。峡湾地带有利于船舶避风避浪,可以建设港口。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型谷,同时在U型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型谷,于是成了峡湾。

(1)据图可以看出,峡湾地形的特点:轮廓曲折,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岛屿杂列。峡湾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湾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痕迹。

(2)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一般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历史上或现代有冰川分布的地区。如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欧洲挪威西海岸、冰岛等岛屿。新西兰南部。

(3)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各地峡湾形成的共同条件是:首先,冰川运动是峡湾形成的首要前提因素,有了冰川的侵蚀,才能为后面的峡湾形成奠定基础条件。在地质作用方面,纬度较高,曾经被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等)作用形成;峡湾两侧是陡峭的山地、陡崖,因此地形方面,伴随地壳上升,地形为山地;在位置方面,峡湾连接海洋,应该位于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

(4)有峡湾分布的地区一般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冬季光热不足,有峡湾分布的地区大多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纬度较高,山区面积较大,林业或者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临近海洋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发展捕捞业。可以利用峡湾独特的“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地质地貌特点,开发旅游业。峡湾地带有利于船舶避风避浪,可以建设港口。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

(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3)简述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

(4)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

(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

(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

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

(3)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零星多年冻土消失。

(4)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

(1)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应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差异等方面从图中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图示地区,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因此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较平缓;图中显示,山顶地区地势差异较小,地势相对平坦

(2)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可根据图中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古冰川遗迹等信息进行推测,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的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

冰碛垄的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形成冰碛垄。

(3)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叙述。材料信息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说明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图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冻土已消失。

(4)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河流地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作为最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视频可以在河流地貌的讲解中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这里推送六个河流地貌相关实验视频。

01

河流阶地形成实验

河流阶地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是原有河谷底部,比如河漫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水位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的地貌。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老。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看看上边的视频就行了,超级直观形象哦!

02

曲流河形成实验

曲流河的形成过程也是考察重点,通过以下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出曲流形成中的变化特征,比单纯的讲解或者动图展示要生动的多。

03

溯源侵蚀实验

溯源侵蚀是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的难点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河谷加深、延长的地理过程,通过以下的地理实验视频可以很好解释。

04

凹凸岸侵蚀差异实验

凹岸和凸岸的侵蚀差异实验,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出凹岸和凸岸的流速差异,侵蚀和堆积的对比十分清楚。

05

冲积扇形成过程

冲积扇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来,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较好用,我们自己也可以使用一下。

06

河流三角洲的形成

河流三角洲的形成,这是一个来自于国外的视频,通过视频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综合自讲地理的乔老师等

THE END
1.河中的岩石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来影响水的运动,最终塑造了河流的形态河中的岩石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来影响水的运动,最终塑造了河流的形态和动态特征。科学原理:岩石的存在会干扰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形成湍流、漩涡或平缓的回流区域。这种水流的改变会导致侵蚀、沉积和河床的重塑:侵蚀:快速流动的水可能在岩石周围冲刷出深坑或沟槽。沉积:缓慢流动的区域则有助于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或小岛。河流形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7879996919/m1d5af35f7033015ld8
2.揭秘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的奥秘!QSWATMOD实现SWAT耦合模型被应用到很多科学和工程领域来改善模型的性能、效率和结果,SWAT作为一个地表水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主要的水文过程,包括地表径流、降水、蒸发、风速、温度、渗流、侧向径流等,但是对于地下水部分的模拟相对粗糙,考虑到SWAT模型的限制,在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的框架上,建立了SWAT-MODFLOW耦合模型来更加综合的考虑地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9141-1461925.html
3.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验如下:1、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比如雅鲁藏布江就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主要是下蚀和侧蚀);再比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2、流水的堆积作用:泥沙沉淀形成河口三角洲,比如珠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3、流水的溶蚀作用: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4、流水的搬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5862288450449467.html
4.目的:探究水流对地表的影响。实验过程:(1)用泥土沙子碎石等在目的:探究水流对地表的影响。实验过程:(1)用泥土、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造型。(2)用喷壶酒水,观察泥土、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及变化。实验分析:(3)不断洒水,土堆上会形成小沟谷,说明流水有___作用;(4)部分泥土、沙子从土堆顶部运动到土堆底部,说明流水有___作用。(5)在土堆底部形成https://mzujuan.xkw.com/32q14844929.html
5.详情项目公示本研究旨在阐明河流地表-地下水交互作用中微塑料的垂向运移规律及其对水流驱动过程的响应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主要从河流潜流带中污染物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河流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城市河流中微塑料的垂向迁移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河流潜流带中污染物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 河流潜流带是位于河流https://sjjx.hhu.edu.cn/hhu/CXCY/HHU/Item/Detail/e804030b-1838-44a7-9ba3-ee4ff62d6302
6.2021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生:用沙子和泥土堆成一个土堆,在同样的“降雨量”下,土堆顶部水土流失比较多,土堆底部水土流失比较少。 生:当土堆受到不同的“降雨量”冲刷时,“降雨量”大,土堆高度变得更低,土堆底部周边堆积的泥土和沙子更多。 5.分析讨论:降雨时形成的水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https://www.zxxk.com/soft/32649450.html
7.水分析方法(精选十篇)通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断层也是矿井水的主要来源。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先把水补给到含水层,通过含水层再将水流入矿井。流入的矿井中的含水层水量主要包括静储量和动储量。 二、矿井水对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影响分析 在对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矿井中会非常容易发生灌水问题,涌入水的来源和缓倾斜煤层开采的矿井形式基本相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03gb3w.html
8.农业工程学报杂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2018年第02期针对中国北方一年两熟区玉米收获后地表秸秆量大,甩刀式秸秆还田机粉碎长度合格率低,影响后续小麦少免耕播种等问题,基于四连杆机构往复运动原理,利用地表作为支撑,提出了利用砍切对秸秆切段还田的思路,进而研发出一种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为避免后续小麦播种时出现拥堵现象,设计秸秆切断长度不超过小麦窄行行距的一半(6https://www.youfabiao.com/nygcxb/201802/
9.高中创新设计地理教案(精选8篇)教师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图片展示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56136.html
10.永昌县金路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土佛寺铁山咀子石英砂岩矿矿产资源矿区环境及自然条件对安全的影响 73 8.2 矿床开采安全 73 8.3 工业卫生主要措施 78 8.4 安全永昌县的地下水多系地表水转化而成,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 ,总量为2.77亿立方米。其径流补给以东、西大河水流渗入 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以上。据历史记载,全县共有大小 泉眼5.78万余处,多年平均泉水流量http://www.yongchang.gov.cn/zwgk/fdzdgk/xgsgg/art/2024/art_159862d916b94598b61b5e9f68d22454.html
11.政策资讯《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本标准是对《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部分的修订。 采样器包括表层采样器、深层采样器、自动采样器、石油类采样器及其他满足采样需求且不影响监测结果的采样每个采样批次至少采集一个全程序空白样品,与水样一起送实验室分析,空白测定值应满足标准分 析方法规定http://www.plgbio.com/wap/views.asp?menuid=3&sortid=0_2&id=234&ms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