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g/mL和0.8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目标明晰】

●课标要求:

1、掌握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的两种情况

2、理解概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3、识记多倍体形成的原因及原理

4、掌握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哪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体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二、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哪些类型(试用图例表示:可用不用颜色的横线表示染色体?染色体变异将导致什么结果?

(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可分为哪两类?

(2)染色体组概念?

(3)请判断下图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A、AaBbB、AAaBBBC、Aaa

甲乙

(4)二倍体概念?举例?多倍体概念?举例?

(5)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特点是什么?

(6)得到多倍体的方法以及原理分别是什么?

(7)单倍体:

①概念(如何区别单倍体和多倍体?)

②单倍体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有何特点?

③单倍体育种原理:过程:

优点:

二、深入分析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参考课本P89页拓展题)

①原理

②简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三、达标做题

1、同源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完成课本练习题3题

3、有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基因型为Aa的细胞含个染色体组。

5、图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其基因型可能是()

A.ABCdB.AaaaC.AaBbCcDdD.BBBbDDdd

6、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3种形态,染色体组的数目为组。

【反思回忆】

●目标回忆

●构建体系

●总结规律

●完善存疑

【课时练习】

完成课时作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讨论活动,培养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究

(1)播放视频:忙碌的车间

提出问题: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样工作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观看视频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插图,展开讨论。

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细胞器的分工

(1)利用PPT引导学生观察各细胞器的结构

(2)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内容:

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吗?

(3)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并提问: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为什么成人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4)引导学生观察叶绿体并提问: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

(5)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照片,提问: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功能?

(6)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简要介绍其他细胞器。

观看动画,说出答案。

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学生观看动画和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自由回答有关线粒体的问题;

学生观看动画和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叶绿体的问题;

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其他细胞器的问题

通过对比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在观察动画的基础上,经过自学,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讨论,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总结归纳

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达标表格(详见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

应用该表格进行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简要说说其他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完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线粒体——有氧呼吸

2、叶绿体——光合作用

3、内质网——“加工”

4、高尔基体——“运输”

5、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6、溶酶体——“消化”

7、液泡——调节

8、中心体——有丝分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细胞膜的制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2)细胞有什么功能?

(3)细胞结构有哪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

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

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

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

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教学目的

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

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

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

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

(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提问: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回答:略)。

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

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

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3、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THE END
1.不可思议的科学现象,吸管插入水里晃一晃就能抽水,什么原理?科学视频加载失败 三哥鉴影 359粉丝 这里不止有电影还有人生 03:00 挑战24小时不触碰一种颜色 成功坚持到最后 便可获得10万奖金 01:17 “真空轮胎”是什么?汽车碾压过一排钉子,难得一见的现象发生了 02:31 超解压的扎气球大挑战 扎破气球最多的人 还能获得10万奖金 01:28 最锋利的刀为何是水做的?不慎https://www.163.com/v/video/VOHT1HQ25.html
2.2021.11.2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记生物组公开课今天,我们的新老师董美妤在高一5班开启了她的公开课首秀——四、1 被动运输-第一课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原理。 作为新老师,董老师表现得很稳!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疾不徐,为你的稳定输出点赞 从渗透装置说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半透膜两侧浓度不一样时,水分子会如何运动呢~ https://www.meipian.cn/3wxlsfa0
3.高中生物人教版:《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教学设计.docxPAGE 1 PAGE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授课教师 李叶华 单位名称 洞口三中 教材分析 本课是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一节被动运输的第1课时,从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内容来看,本节课是高一生物学习的转折点,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包括细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23/7055056125005161.shtm
4.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卷(精选6篇)如何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我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失水是源自于液泡的细胞液, 并且要理解“溶液”、“浓度”等概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在此时揭晓魔术现象:萝卜上面出现好多水!“水是从哪变出来的?”通过视频观看显微镜下细胞失水、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7ow5lna.html
5.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反思(通用4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50503.html
6.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什么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细胞得具有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fBC0kPoZZB.html
7.4.1.1水进出细胞的原理(第1课时)(共25张PPT)2024第1节第1课时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如图所示现象。 玻璃纸(又叫赛璐玢)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它,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http://zy.21cnjy.com/20960917
8.高三生物教学计划(精选15篇)无机物的类型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细胞探微、物质输入与输出、跨膜运输、膜流动镶嵌模型、运输方式、通道蛋白质研究、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降低活化能的酶、酶作用的本质、酶特征、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色素的结构、光合原理和应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https://www.qunzou.com/jihua/jiaoxue/264747.html
9.高三生物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0篇)3.细胞膜、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4.酶、ATP、细胞呼吸、细胞工程 第3周 5.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胚胎工程 第4周 7.遗传的物质基础; 8.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第5周 9.遗传的基本规律;10.生物的变异及育种 第6周 11.生物的进化;12.内环境稳态与水盐平衡及调节;13.通过神经的调节 https://www.unjs.com/jiaoxuejihua/202203/490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