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目的和要求】

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仪器和器材】

三原色光源,滑动变阻器,电源等。

三原色光源可以自制。将三个小灯泡分别放在三个圆纸筒(如蜡纸筒)中,圆纸筒的一端分别包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小灯泡发光,透过玻璃纸即得到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图2.12-1甲)。

依次只接通一个灯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现三个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圆形光斑。

先后分别同时接通两个灯泡,屏上得到两个圆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叠。如图2.12-3,红光和绿光相交叠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紫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青色光。

【注意事项】

该实验若在光线较暗的教室中进行,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

利用七色板演示色光的合成。用三合板或硬纸板做成直径约30厘米的圆板。圆板的中心有一孔,可以套在转台的`转轴上,用螺丝夹紧后,由皮带传动,绕轴转动。圆板的正面按图2.12-5所示的顺序和比例贴上七种颜色的蜡光纸。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使用温度计测量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两杯温度相差不大的温水,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杯水的温度高低。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摸来判断。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样判断主观性较强,是否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结构,思考各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液体温度计的结构有液泡、玻璃管、刻度线,玻璃管中盛有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在测量时利用到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教师展示温度计的使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2)通过对测量过程的观察,你能总结出什么注意事项。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问题

(1)温度计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要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接下来选取适当量程、适当种类的温度计,最后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但是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下端平齐。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错误1:液泡接触杯底;错误2:读数时视线是从上往下看的)。

教师展示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并简要介绍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点。

3、教师分发温度计和实验器材,做到每一个小组有一支温度计和一杯待测液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试着测量杯中液体的温度。学生将测量出来的温度进行登记,将其记录在表格中,对比每次测量的数值,思考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教师总结学生的测量过程,并指出做的不规范的地方,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在读数的过程中,如果视线没有与液面平齐,分别会读大还是读小。

俯视会读大,仰视会读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认识针孔照相的原理,并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两个圆纸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一般半透明纸也可),凸透镜,蜡烛和火柴。

在大纸筒的一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在小纸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参看图2.1-1)。

1.用针孔对准房间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纸屏上能够看见物体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是比物大还是比物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2.点燃一支蜡烛,用针孔对准它,观察蜡烛的像:使照相机逐渐移近(或移远)蜡烛,看像有什么变化;保持相机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3.将针孔稍微变大一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4.在锡箔上戳五六个小针孔,并使这些孔都十分靠近,观察纸屏上的像:只有一个还是有几个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5.将凸透镜放在针孔前面,看一看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物距和纸屏与锡箔距离,得到一个像保持蜡烛、锡箔、纸屏的距离不变,移走凸透镜,比较有凸透镜和没有凸透镜时像的情况。(会聚透镜的作用是将所有分开的像会聚成一个像)。

6.将孔开成一个大孔,大到与透镜一样大,透镜汇集所有的光,将它会聚成一个像。这时的.像与上段操作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自制简易照相机

拿只圆柱形的纸盒,把一端的盒底完全除去,在外面包上一层半透明的薄纸,在另一端的盒盖上。开一个小洞,贴上踢箔,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这样就成了一个简易照相机。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一支蜡烛,拿这照相机的针孔对着蜡烛,可以在薄纸上看到蜡烛的倒像。

这个自制的简易照相机也可以用来摄影。只要用软片底版代替薄纸,软片后面,用黑纸包起来,不使漏光,前面的小孔,也要用厚纸遮盖起来。这些都要在暗室内进行准备。

在上曝过光后,将前面的针孔遮盖起来,拿到暗室里取下软片,冲洗,晒印照片。

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直流伏特计(J0408型或J0408-1型),干电池3节,小灯座(J2351型)2个,小灯泡(5伏,0.3安)2个,单刀开关(J2352型),导线若干。

J0408型直流伏特计外形见图3.6-1,这种伏特计的表头是磁电式。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分别是“-5-0-15”和“-1-0-3”,接线柱分别标有“-”、“3”和“15”。调零器在刻度盘下方。这种伏特计的刻度盘上“0”点不在最左端,而在“0”点左侧还有一些刻度,可以防止因正负接反而撞坏指针。

有些学校还有另一种型号的伏特计(图3.6-2),这种伏特计的量程分别为“0-15”和“0-3”,接线柱“+”作为公共端。

还有的学校用的是交、直流两用伏特计(图3.6-3),这种伏特计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用直流时量程分别是“0-3”和“0-15”,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0.1伏和0.5伏。用交流时量程分别是“0-45”和“0-450”,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1伏和10伏。有五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45”和“450”标记,“-”作为公共端,直流档看下边刻度,交流档看上边刻度。

伏特计是电学实验中常用仪表之一。本实验是练习使用伏特计,应注意掌握正确使用伏特计的方法。

在使用伏特计时,首先要看清它是直流的还是交流的;再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伏特,并且弄清楚各量程上每小格所表示的伏特数。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准就要调零。

要注意伏特计在电路中的接法是与被测电路并联,伏特计“+”端接靠近电源正极的点,“-”端接靠近电源负极的点。

实验步骤:

1.用伏特计测电池和电池组的电压

用伏特计先测出每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再测出3节干电池串联后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要注意电池串联的正确方法,如果有一节电池接反了,电池组的电压将降低。)

思考: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是不是等于串联的各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

2.用伏特计测串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开关、干电池组成串联电路,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两灯泡串联后两端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3.用伏特计测并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组成并联电路,再与开关、干电池串联起来。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各条支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1.在测量前应先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选择适当的量程。若难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应先使用最大的.量程试触,若指针示数很小,再改按小量程的。接通电路后指针反转时,应立即断开电键,将伏特计的接线对调。

2.最好选用不同规格的两个灯泡,串联时U1和U2才不相等,以免产生串联电路各部分上的电压相等的错觉。

2.读取伏特计示数时,要待指针稳定,视线要与表盘垂直。

伏特计的简易故障检修。

1.测量时如果两个量程上指针都不动,可能是公共接线柱背后断开,或是分压电阻断开,或是表头线圈断开,取下底板检查。

2.拧动某接线柱时,指针时动时不动,则是该接线柱螺丝帽松动,应将其拧紧。

3.伏特计的指针弯曲不正或动圈卡住等故障的检修方法与安培计相同,详见前面介绍。

想一想,如果把伏特计误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对电路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因为伏特计本身电阻很大,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增大电路总电阻,使电路中电流变得很小。

2.如果需要测量的电压在1.40-1.60伏特之间,应选用0-3量程还是选用0-15量程?为什么?

提示:用0-3量程。因为所测电压在3伏特范围内,0-3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1伏特,0-15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5伏特。用每格示数较小的量程误差较小。

THE END
1.一个经典的大气压强小实验,学物理就是要体验!一个经典的大气压强小实验,学物理就是要体验!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儿媳听见婆家人算计自己,谁料儿媳却这样做,结果如意算盘一场空 情感动画社v 2跟贴 打开APP 一具女尸被冲到海滩上,死者胳膊上的手印,成破案的关键!刑侦剧 糖果影视解说 158跟贴 打开APP 记录可爱的动物 精彩的动物世界!! 世界之最TOPhttps://m.163.com/v/video/VQ1OA434E.html
2.趣味物理实验:热胀冷缩!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首页 频道 搜索热搜榜 开通会员 客户端 看过 收藏 消息 您的Flash插件已过期或被禁止 升级或启用Flash 趣味物理实验:热胀冷缩! 295 趣味物理实验:热胀冷缩! 内容简介https://v.pptv.com/show/t0vsfORKuvhb2UE.html
3.科学小实验:一个简单小实验,让孩子超直观感受热胀冷缩科学小实验:一个简单小实验,让孩子超直观感受热胀冷缩 00:00 01:33 科学芈盒 大风号 做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科学社区 来自北京市 科学小实验:一个简单小实验,让孩子超直观感受热胀冷缩 看不见的空气,其实有着巨大的能量!https://v.ifeng.com/c/v/5e210ab7-17cf-4148-a78c-0a828a4e477b
4.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冷与热2热胀冷缩》优质课公开课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杯,酱油、醋、牛奶、饮料、锥形瓶、橡胶塞、吸管、记号笔 《1 知冷知热》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www.renjiaoshe.com/p/94736.html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引入: 1、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家里都帮过爸爸妈妈做家务吧,说说你https://zhuanlan.zhihu.com/p/539014940
5.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育视频小狐狸329485291关注https://m.tv.sohu.com/v/dXMvMzI5NDg1MjkxLzMwNjE4MzgxNi5zaHRtbA==.html
6.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3篇)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https://www.unjs.com/jiaoan/qita/20240705150409_8260870.html
7.小学科学青岛版四上《气体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说课视频说课课件小学科学青岛版四上《气体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说课视频 说课课件 说课稿 -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于2024040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8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www.douyin.com/video/7353960030326033727
8.初中化学实验171个高清实验视频课件火花学院视频教程化学实验初中化学火花学院课程,可通过百度网盘转存下载。本课程共1.8G,包含MP4文件,此初中化学实验 171个高清实验视频课件课程由外唐网收集整理。 课程目录: ├──化学与生活 | ├──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作用.mp4 5.42M | ├──淀粉的水解.mp4 2.22M | ├──加热聚乙烯塑料.mp4 17.56M | ├──人类重要https://www.waitang.com/view/78312.html
9.儿童科学小实验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搜索“儿童科学小实验”搜索结果页面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儿童科学小实验”相关视频的搜索和在线观看服务。http://client.so.pps.tv/so/q_%E5%84%BF%E7%AB%A5%E7%A7%91%E5%AD%A6%E5%B0%8F%E5%AE%9E%E9%AA%8C_ctg_%E7%94%9F%E6%B4%BB_t_0_page_1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
10.关于公布2021年孝感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微视频作品线上评审活动结果2021年孝感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微视频作品线上评审获奖名单(小学科学)序号作者姓名作者所属学校作品名称等次1胡红莉孝昌县实验小学大气压力一等奖2陈仁东大悟县金岭示范区中心小学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一等奖3李新明安陆市木梓乡王店小学雨的形成一等奖4易容容云梦县伍洛http://jyj.xiaogan.gov.cn/jyjs/1364814.jhtml
11.儿童科学实验室18集高清MP4视频下载通过18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了解科学,爱上科学。 01神奇的蓝色核桃叶.ts02水油不相溶的秘密.ts03保卫鸡蛋.ts04写一封柠檬密信.ts05无处不在的摩擦力.ts06不倒翁的原理.ts07有趣的大气压.ts08会变色的酸碱.ts09什么是热胀冷缩.ts10有趣的灭火现象.ts11导体与绝缘.ts12什么是电路.ts13.串联与并联.tshttps://www.xiqu99.com/ertong/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