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质量——物体的一种特性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t、g和mg.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t;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小组讨论】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师点拨】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跟踪训练】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1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1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0.2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种情况下其质量发生了变化(A)
A.用车床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至300℃
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
4.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C)
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5.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B)
01-16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各位初二教师搜集整理的八年级(初二)教案,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课教学设计。
12-08
1.功率的测量
2.功率的变形式的应用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习指导一、功率的测量
●自主预习:
学校新购了一箱物理器材,小云同学将它从一楼搬到三楼,小彬同学想测定小云搬运器材过程中对箱子做的功的功率。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小彬同学设计了测量步骤如下,其中多余的是(B)
A.测出箱子的质量m
B.测出楼梯的总长度l
C.测出一楼到三楼的竖直高度h
E.算出出小云搬运箱子的功率P
●小组讨论:
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位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以下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三套方案,其中可行的是(D)
A.只有1B.1、2C.1、3D.1、2、3
●教师点拨:
●跟踪练习:
解:由P=W/t可得W=Pt=80W*30s=2400Jliuxue86.com
3.质量为50kg的何勇同学,在一次爬杆比赛中,用12s爬到了5m高的杆顶:
(1)何勇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何勇爬杆过程中做了多少功功率多大
解:(1)何勇受到的重力:G=mg=50kg×9.8N/kg=490N;
(2)何勇爬杆过程中做的功:W=Gh=490N×5m=2450J,功率:P=W/t=2450/12s≈204W。
学习指导二、功率变形式的应用
功的计算公...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前提测评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3)杠杆的分类及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的情况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师举例旗杆上的滑轮,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轴固定不动,向下拉绳使旗子上升。说明这种滑轮叫定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思考: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呢
二、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同时费2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liuxue86.com
三、滑轮组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动滑轮、定滑轮一起组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组装滑轮组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四、轮轴和斜面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分别利用什么简单机械,是省力费力省距离费距离
同时总结: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就一定费距离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1、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可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
3、轮轴和斜面
...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liuxue86.com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1.了解杠杆的分类;
2.能说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学习指导一、杠杆的分类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面,完成下面填空: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叫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叫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叫等臂杠杆;
钓鱼杆、铡刀、筷子、啤酒瓶起子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铡刀、啤酒瓶起子;
辨别省力、费力、等臂杠杆,你的方法是看动力臂与阻力臂大小关系.
●小组讨论
1.跷跷板属于上面的哪类杠杆托盘天平呢说说你的看法。
解:等臂杠杆.
2.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杠杆属于省力杠杆,哪些属于费力杠杆哪些属于等臂杠杆分析使用各种杠杆的好处.
3.分析各种杠杆,完成下表:
●教师点拨
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liuxue86.com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下列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
ABCD
2.如图所示的四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B)
A.独轮车B.镊子C.钢丝钳子D.扳子
3.衣服夹是一种常用物品,如图所示给出了用手捏开和夹住物品时的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当用手将其捏开时,它是费力杠杆
B.当用其夹住物品时,它是费力杠杆
C.无论用手将其捏开还是夹住物品时,它都是费力杠杆
D.无论用手将其捏开还是夹住物品时,它都是省力杠杆
学习指导二、杠杆的应用
如何画出使杠杆平衡时的最小动力结合下图给同学们介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1.能识别出杠杠,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1.弹力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学会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产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也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也是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
“弹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弹力”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力(如弹力三要素的分析、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应用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而将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这样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标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措施和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以事例和实验为主,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对于弹力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说明物体在发生形变时要产生弹力。为了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除了可以让学生用拇指压桌子,观察拇指的确发生了形变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微小形变的实验,例如本课最后给学生留的课外拓展实验。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重点在它的正确使用而不在它的测量原理,课本只用一句话“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对其原理作简单交...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liuxue86.com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