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有效观察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必要的材料保障。如,在进行“里面是怎样连接”教学时,实验里接线盒,我就找来铁钉、铜线和泡沫塑料自制模拟型接线盒供学生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油菜花开了》的教学时,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一株油菜、一枝油菜花、一朵油菜花三种观察材料。在“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生的和熟的马铃薯实物材料。只有有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学生才有观察的对象,才有观察的兴趣。

二、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

三、指导有效的观察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学生最缺乏的,也是观察活动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教会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如先观察上面再观察下面,先观察外面再观察里面,先观察前面再观察后面等。(2)教会学生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如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各个部分。(3)教会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四是围绕重点进行观察。运用多种感官综合观察。

四、培养观察记录的习惯

观察的信息是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因此,观察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只观察而不记录会使观察的质量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的习惯。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应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表格,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一般较简单的观察让学生观察后及时交流观察收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较重要的实验观察活动,我们都提前印制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边观察边记载,然后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全班进行汇报。

五、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1.观察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

2.观察要耐心。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时实验要多做一次,反复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行、创、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行、创、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块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行、创、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材料

一、创设生活画面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科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科学。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时,教师扮魔法师,将手中的毛绒玩具与班上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住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引出“静电”。这时,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噼啪的“火花”,这就是静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科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问题猜想、材料准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教育运用生活化,用科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科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如,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学生的乒乓球不小心被踩扁的情境,请学生帮忙想办法。这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听到过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导入科学课堂,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问:“为什么热的鸡蛋放在冷水中,然后拿出来皮比较容易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科学知识,并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拉近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要变科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

三、生活化的探究材料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可乐瓶、牛奶盒、泡沫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教学时,学生常用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就可以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准备了两组材料,第一M是木块、石头、泡沫、橡皮、铁钉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经过实验,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第二组是大小不同、质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扩展“生活化”课堂的活动时空

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于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总之,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教师需要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要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更受学生欢迎,才能得到实效。

参考文献:

二、组织科学探究兴趣社团

三、开放实验室

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学生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实验室可以探究适合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究小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明确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的安全性。为工作中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四、增加幼儿园见、实习

一、生活资源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课程标准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二、生活与教学实效性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有这样一个主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实施教学。

②科学小实验,揭秘迷信的小把戏。

教师演示“神符显字”小实验。

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纸上出现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几个字。教师揭示“神符显字”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字变黑了。

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封建迷信现象”。(可以放在课后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实验做提示。)

小实验一:“银针浮水”。

小实验二:”鬼火追人”。

③课堂小结。

分小组总结,然后交流,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迷信”说法,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④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建议:在生活中可以宣传科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标语、作文)进行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作斗争。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一、挖掘生活内容,生成科学问题

1.利用直观感知。即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与课时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或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直接作为问题情景搬进课堂,使学生在零距离接触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比如,食物在保存过程中,常会出现发霉现象,这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的一个研究内容。在教学《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组未发霉和已发霉面包,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面包所会发生的变化,产生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问题与目标。这样的情境设置既简洁明了又切中重点。再如,《水生植物》、《蚂蚁》(教科版小科三上)、《指南针》(教科版小科三下)《简单电路》、《做个小开关》、《种子的萌发》(教科版小科四下)、《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神奇的小电动机》(教科版小科六上)、《铁生锈了》(教科版小科六下)等许多课文,均可以借助与课堂即将所学知识相融的事物或现象的呈现,来吸引学生观察,引发思考,生成科学问题,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这样,通过对生活内容挖掘、剪辑、重组、放大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优化了问题情境设置,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引导他们迈好了从生活走进科学的第一步。

二、合理构建模式,促成有效探究

1.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材料,目前各校的实验室装备虽然均达省颁Ⅰ类标准,但依然有不少材料需要师生自己来准备。

教师不妨布置学生到他们生活的周围,到大自然中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三年级学生是从植物、动物单元,开始接触科学课的。让学生到校园、公园里去捡落叶,菜园里、草地上、土壤中找蜗牛与蚯蚓……这样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熟悉的周围环境中,科学探究需要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三年级学生从“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习,开始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可让学生观察、搜集生活中的常见小物品,以便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它们的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这样就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而且让他们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特性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进而认识到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学生准备的研究材料越多,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也随之丰富,对于结论的得出更加科学、更带有普遍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例如,大多学生在生活中早有过用筷子敲击碗、杯的行为,并且知道这样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来。因此,在《声音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设计,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展开抽象思维,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然后通过交流进行各种思维的碰撞。教师指导的重点则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改变了什么因素)?试验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控制哪些因素)?观察目标是什么?这样,既可让学生在经历方案设计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地思考,又规范了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究过程,保证了自主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探究活动的其他各环节中,教师都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以及已学的科学概念,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或问题。

3.注重证据、逻辑推理、质疑。时下,不少老师在研讨展示、竞赛课时,往往会挖空心思地思索,力求弄点新意的实验来,以体现“探究过程”的优化;而观课者心里也滋生了不这样就不算是成功的课。也有的教师认为观察、实验不过是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操作性活动,实验前的规划意义大于实验的操作意义。

又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中,无论是加热铁丝的中间或是一端,加热金属圆片的中心或是边缘一个点,观察到火柴或者蜡环掉下的先后、蜡的融化现象,这都只是实验操作的自然结果。教师还应重点引导学生找到热的传递方向与这现象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最终认识到热的传递特点: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此外,我们教师不能有选择地过滤掉学生实验活动中的疑问,以及可能出现的实验异常现象。这样,牢牢把握小学生内在的心智技能活动,并经一番梳理和提炼,实现了实验现象与问题解释之间的对接,使实验目的回归理性和深刻,这才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三、回归生活实际,拓展认知结构

如果说科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理性认识生活世界的精神隧道,那么,课外的探究活动就是在生活世界里高速行驶着的列车。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把课内进行的科学探究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带入小学生的生活,这样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1.延伸探究活动。课堂活动在课外得以延续,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到位。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在课外活动的随意性就很强,也缺乏坚持研究的意志。因此,教师不能只有布置,而忽视具体的引导。对制约学生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难关,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孩子们一起来谋划多样化的解困良策。比如,《植物的生长变化》(教科版三年级下)单元教学中,“植物根的生长”、“出土后幼苗的变化”的研究活动,教师的指导就应下足功夫。如可指导学生将观察的内容,设计成表式,起到提示观察作用,且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为小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提供足够的帮助。

此外,像《动物的生命周期》(教科版三年级下)、《天气》(教科版四年级上)单元,《月相变化》(教科版年级下)等课文的教学,均需要我们教师将指导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坎里,促使他们学会并坚持在课外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同时,应每天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课外研究情况,并运用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表扬表现好的孩子;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对于确有难度的探究活动,则鼓励用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减轻个体学生的负担,但又确保探究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这样做,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大量的探究信息,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探究能力、习惯的发展生长。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预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作出充分的评估,拟定具体的应对方案。同时必须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安全教育,以免课外实践活动中出现任何一丁点的意外。像《做框架》课后对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结构的观察研究活动,到何处观察、站在什么位置、采取什么安全保护措施等等,都必须经教师的事前实地考察后,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明确无误,确保万无一失。

2.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内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建立的科学模型,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教师应多为孩子们创造知识的运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养成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科学地思考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年级下)单元后,组织学生展开课外调查――“生活中,人们是如何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重点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就使科学探究再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感受其中的科学奥秘,所学科学概念也得到深化运用。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突出探索、实践和活动,实现科学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教学生活化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指在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秉承生活课堂的有效教学理念,建立生活课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通过改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有效性

科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时时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仔细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联系,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其目的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纸》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就让学生来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了解和汇报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纸的品种也很多。至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丽想给远在海南的姑妈邮寄一份礼物,她该选择哪种纸呢?是呀,“这些纸各有什么特点呢?”“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这些纸各有什么用途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

二、实验材料生活化的有效性

学生要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材料,这是实现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里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的进程。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易拉罐、生日蛋糕的泡沫盒、平时家里用完的牙膏盒、药品盒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例如学习《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我没有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气球、皮筋、小铃铛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来。

三、课外活动生活化的有效性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日期_____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数量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或学校周围开花植物中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学生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植物时,不但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而且欣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生活永远是科学永不枯竭的源泉,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达到对学习需要、自我生活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期达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科学宗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平面镜;教学目标;策略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在《光现象》一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设计理念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像”和“虚像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设计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平面镜一节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本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由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的像在镜子的后方,物和像的大小以及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引导发现法

利用此方法帮助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变化情况,一般学生会由于实际生活中由于视角而产生的“物体离得越远,变得越小”现象,认为镜前的物体远了,镜中的像也会变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怎样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均不发生改变。

3.演示法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选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目的有两个:既可以成清晰的像(环境较暗,物体较亮时),又可以确定镜后像的位置,这一点学生在初学时不太容易接受,毕竟玻璃板成像是不如平面镜成像清晰的,通过演示能清楚地突出玻璃板在实验中的优势。而关于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也可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检验虚像时不知道如何观察,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像的概念,从而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司空见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兴趣。本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播放视频小魔术和展示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图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拍摄了一段学生照镜子的视频,由学生猜测镜中的人物动作,并邀请其他学生上台表演,在学生表演完毕后再播放镜中所看到的动作视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镜所成像的模型特点。

“探究过程不仅是实验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当学生找到像的位置后及时启发学生通过物理的比较和数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替代物和像完全重合,不仅找到了像的位置,而且还确定了像的大小。在研究物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像的大小在移动中是否改变,由学生亲自验证并得出结论。并且在研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后,还通过了一系列小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成轴对称。接着再解密魔箱和万花筒的构造,使课堂首尾呼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通过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深深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结合历史上关于平面镜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观察

我所在的物理教研组还针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全组老师从教师教学的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观察量表。

量表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创设,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并利用成像特点作图;平面镜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不利影响;课堂反馈。每一环节列出对应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有:A.启发式;B.游戏式;C.小组讨论式;

D.学生自主探究;E.教师讲解。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针对每一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并作出评价。

七、总结反思

本节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力求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和乐趣,从而进入创新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其核心有两点:教学求创新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过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还有点太多。同时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使课堂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变部分“教学实验”为“家庭实验”

物理学是属于生活的、属于大自然的、属于科学探究的。我们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使他们脱离丰富的、作为物理科学滋生的生活空间。须知教室之外更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应突破教室这个空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物理。变“教学实验”为“家庭实验”。这样,就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体味到科学的魅力。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来自生活的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下面的两个小实验,所有器材都是家中随手可得的。

家庭小实验1:会吃鸡蛋的瓶子。

材料:熟鸡蛋、细口瓶、纸片、火柴。

步骤:熟蛋剥去蛋壳,将纸片撕成长条状,点燃后放到瓶子中,等到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放在瓶口。

现象:鸡蛋被吸进瓶子里面。

原理:瓶子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瓶内的压强变小,瓶子外的压强大,大气压就会把鸡蛋挤压进瓶子内。

家庭小实验2:冲不走的乒乓球。

材料:乒乓球、脸盆。

步骤:拿一个大洗脸盆,放在自来水龙头底下,打开水龙头,先放进半盆水。然后取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流落点处,只见乒乓球被牢牢“吸”在水流里,无论你把水开得多大,都不会把它“赶出来”。

原理:贴近乒乓球的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外层的水流速小,压强大,所以它只能在水里不断翻滚,却永远无法逃脱。

用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是初中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应鼓励学生多做些家庭小实验,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含义。很多物理知识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把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二、变某些“日常生活用品”为“教学用具”

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但只靠教材中介绍的实验,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在某些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如果不引入辅助实验,只靠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寓教于乐,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下面的例子中有的是上课时使用过的小实验。

小实验1:简易的“潜水艇”。

用料:大可乐瓶、口服液瓶。

步骤:先往大可乐瓶装满水,再往口服液瓶里加一定量的水(注意口服液瓶里水的多少),轻轻把口服液瓶倒放入大可乐瓶中,旋紧瓶盖。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潜水艇”。用力压可乐瓶,“潜水艇”下沉,放爪,“潜水艇”上升。

原理:当用力压塑料瓶时,压力使更多的水进入口服液瓶,使其重力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瓶子下沉。控制手的压力,可以使口服液瓶停留在任何深度。在课堂上实验时,可以请学生帮忙压塑料瓶,增加课堂活跃气氛。

小实验2:演示“浮沉条件”。

材料:玻璃杯、雪碧、葡萄干。

步骤:往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雪碧,把几粒葡萄干放进杯中,观察葡萄干的状态。现象:葡萄干先下沉再慢慢上升,过了一会儿又下沉,如此不断反复。原理:葡萄干的密度大于雪碧的密度,所以会下沉,而溶在雪碧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葡萄干上增大了体积,排开水的体积也增大了,所以浮力也增加,使葡萄干上浮。当葡萄干接近水面,气泡破裂后,支持葡萄干上升的浮力逐渐变小,葡萄干又会往下沉。如此反复,直到雪碧中气体过少。

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一个自己设计实验的机会,当学生实验设计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保护学生实验设计的积极性。但引导要巧妙,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切不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使引导变成包办。设计实验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可以是范围更广的内容,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都可由学生动手、动脑去设计实验。

例如:给你一支铅笔,请用它设计两个物理小实验。分析:该实验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容易完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解答:实验l:两手指压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2: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3: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家庭小实验”(2012年人教版改称为“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和补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教师重视实验但不重视“家庭小实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调查分析了教师对“家庭小实验”的态度以及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解决了教师和学生想做实验但又没大规模进行课外实验的问题。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以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而对于化学实验教师的指导程度可强可弱,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生活。基于此,教科书提出“家庭小实验”栏目(人教版在2012年改版后该栏目叫做“课外实验”,本文中仍以“家庭小实验”来称呼)来弥补实验只能在学校里做的缺陷。所谓的家庭小实验,是指尽最大可能使用生活中易找到的仪器和药品,代替学校实验室特殊的仪器、药品,在课外进行的实验。

2成都市家庭小实验的实施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笔者采用访问和问卷的方式共调查了成都市1所私立学校、7所公立学校(4所市区内,3所市郊区)的共计47位一线初中化学教师对家庭小实验的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调查问卷发出47份,收回47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反映的情况中,值得欣喜的地方是:①学生对做实验的渴求度、兴趣很高;②学生回家做实验的愿望也很强烈,占8085%,其中自己回家做过实验的,占12.26%;③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化学实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921%的教师提倡学生分组实验。以上3点为“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也反映了不好的一面:①向教师咨询过在家做实验的人较多,但真正实施实验的人却很少,只占12.26%;②教师重视实验但是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占60.78%,分组实验只占3921%,而真正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几乎没有。

为什么在重视实验且又明白学生对实验的渴求却不重视学生实验,特别是学生真正意义自己动手操作的“家庭小实验”呢?笔者从几个调查项目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见表2。

3解决“家庭小实验”薄弱现象的对策

3.1端正教师的观念

3.2教师应做个有心人

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仪器及药品的替代品。例如酸碱指示剂的实验中石蕊、酚酞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但是可以用其他替代品代替,如用海棠花或紫甘蓝代替石蕊或酚酞。又如可以用艾畅(一种小儿感冒药)的吸管代替滴管,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输液管代替导管,等等。

3.3利用家庭小实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针对“栏目所讲和考试知识关系不大,没必要做”这个原因,同样以制作“叶脉书签”为例,如果单纯以出现在试卷上的频率来看确实考核机率较低。但是它的作用在于了解NaOH的腐蚀性,是对开展学生安全实验和事物两面性的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

3.4将演示实验转换成家庭小实验

教师不能只将眼光集中在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而完全可以将重要实验如双氧水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等转换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实验、教师最后给予评价。这样课堂的任务分散到了家庭,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以自制酸碱指示剂为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

实验器材见表3~5。

该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教授酸碱盐知识点之初做这个家庭小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酸碱盐知识的兴趣,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对酸碱指示剂有关考题的答题正确率提高,特别是有关的实验探究题;再次,学生的实验操为技能也有所提高;最后,部分学生咨询可否将其他实验改作家庭小实验,说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善于探究的精神提高了。

THE END
1.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盘点杀人诛心的名场面,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操作猝不及防 七仔搞笑配音 413跟贴 服务员和顾客的搞笑对话,笑不活了#又被套路的一天 李布搞笑配音 192跟贴 盘点南方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沙雕沙雕 474跟贴 那些上头的广西普通话 陈菊爱搞笑 1002跟贴 选到奇葩车牌的倒霉蛋,这要上路回头率老高了 七仔搞笑配音https://m.163.com/v/video/VFGGHNCGC.html
2.各种各样的纸教案八篇2、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纸娃娃的各部分材料,启发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 幼儿讨论回答,师生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三、 通过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1、 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 2、 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123298.html
3.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大全幼儿园免费教案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品,而铁屑细碎的形态,在磁铁的吸引下可以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造型。铁屑还可以显示磁铁磁场的存在,利用铁屑对磁力线的显现效果,可以使幼儿生动形象地感知不同形状磁铁的磁力线分布情况。 14、吸水性实验 材料准备: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滴管、水盆、直尺、胶带。 https://www.youshiok.com/blog/26855
4.小学科学137个实验全集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对常见事物不只做表面性的研究,要发挥想象力去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特点。要选用较为传统的纸差异较大,如毛边纸、宣纸、草纸、卷筒纸。放大镜下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要引导学生描述。 实验现象:纵向比横向结实 实验结论: 12.比较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三上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2课《https://www.360doc.cn/article/54453219_745115439.html
5.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细节(三年级下册)(一)天马行空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那么这一单元就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这一单元的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c4e5b610100srdn.html
6.科学活动纸吸水性14篇(全文)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设计实验研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交流讨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1dw3irs.html
7.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陶瓷、橡胶)。 3、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来描述。 二、哪种材料硬 https://www.360docs.net/doc/4ecb9462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dd.html
8.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啄木鸟朋友》最新23篇因此本次活动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发现、思考问题,同时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本节活动主要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实验,来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艺术课紧紧围绕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的整合点,让幼儿在选纸、染纸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整合点的认识。https://m.hunwen.com/jiaoan/youeryuanzhongbanjiaoan/108/108386.html
9.科学实验:学生篇007——探索纸的吸水性实验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注意事项 1、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 2、用剪刀剪不同纸时要注意安全。 3、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墨水不要弄脏衣服和物品。 实验现象 水在卫生纸中上升最快,A4纸最慢。 实验结论 不同纸的吸水性有所不同,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k1Mzc2MA==&mid=2247498443&idx=8&sn=d13ad1ffbb4a0baf647782cbb36c2d42&chksm=eadac544ddad4c521e0c979e47007667526a810f44bef57582862b00baad545b46d66783fa79&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