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8篇)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2、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重点

难点

重点: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应用即温度计的读书。

教法

选择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烧杯、水、温度计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1、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这几幅图有什么联系

2、物质分类的比赛: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醋、冰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可口可乐、薯条、水银。

总结:

一、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状态

1.固态:既具有一定的,又具有一定的。

2.液态:具有一定的,但没有一定的。

3.气态:既没有一的,又没有一定的。

二、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6种)

三、温度及其测量

实验: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冷热。用手摸放在教室里的金属块、木块、泡沫塑料,感觉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

1.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常见的有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4、温度计构造: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均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做1摄氏度。记做1℃,用符号t表示。

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符号表示K。

四:体温计:

结构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量程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使用方法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五、小结

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各组分类比赛,要求学生说出分类标准。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分类总结各种物态的特点。

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演示实验,叫学生尝试,由此引入温度概念。目的:让学生亲身体会,理解温度记这一测量工具学习的必要性。

结合实验仪器,介绍实验用的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观察自己试验台上的温度计构造。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温度计使用经验总结对比两种温度计。目的:教学生学会对比总结学习。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组讨论并回答:同一种物质可以有固态、液态、气3种状态存在。期中

固:光盘、铅球、冰、薯条

液:水银、牛奶、可口可乐、矿泉水、酒精

气:气球中的氢气。

和老师一起完成固液气的特点总结。并笔记。

理解并笔记。

学生积极尝试,感受感官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观察温度计,结合课本内容理解并记录笔记。

学生观察普通温度计后和体温计比较,小组讨论总结:

1、构造不同: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2、量程和分度值不同: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3、使用方法不同:使用前,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读书时可以离开人体。

举手阐述一节课所得。

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2、3题做于作业本上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中招考点: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物态变化

4.水的三态变化,节约用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2.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四.教法:自学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及使用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4、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

(2)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

例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_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_____。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摄氏度。

解析: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该温度计的示数为52摄氏度

例2.如图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当A中水的温度上升时,由于高于B容器中水的温度,B中的水从A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A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lOO℃,B中水的温度也可以达到100℃.但是,由于A、B之间没有温度差,B中的水不能再从A中的水吸热了(这是B容器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液体沸腾不仅仅要求温度达到沸点,还要求继续供热,由于B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能沸腾.

扩展一下,如何才能让小铁桶中的水沸腾,你有哪些措施?

例3.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例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B.大舞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思路分析:.刮风是由于大气密度不均匀造成的;物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雪一般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答:A

(1)a(2)b(3)c(4)d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侧出现冰花,这是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二、选择题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B.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

C.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

D.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

1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A.16.2℃B.18.1℃C.19℃D.20℃

16.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是()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地荒漠化

D.以上说法都不对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19.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20.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2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如图2-5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2)这种合金是物质(填“晶体”或“非晶体”);

(3)合金的熔点是℃;

(4)图中BC段表示合金处于状态。

2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文中句子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

晶莹的露

凝华

25.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资料:如图所示,冰箱的致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致冷剂氟利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①热,使冷冻室内温度②,气态的氟利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此致冷剂液化③热,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②;③。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3)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能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2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入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成小冰晶或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其熔点是,液态名称是,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状态,加热8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此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分钟。

设计意图

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

5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6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8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测量温度

3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4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课前准备

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态变化在改变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树立可持继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

(1)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2)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

(3)来自极地的报告。

1.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1)19世纪之前,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否能流动)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只知道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初中讲物态和物态变化,主要涉及这三态和三态间的变化问题。这应该成为本教学板块展开的基础,教师应引领学生理解这种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近代对物态分类更深入到物质内部结构。从物质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和物态变化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入,更多的物态会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20世纪以来,人们陆续发现或提出的新的物质状态形式有:等离子态、超固态、液晶液、超导态、超流态、中子态、黑洞等。有时同一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于密闭的容器中,下面是水,上面是水蒸气,就是液态和气态共存的情形。其他还有固、气两态共存,固、液两态共存,或固、液、气三态共存的情形。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物态。研究物态变化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对于研制新材料及新物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依据教材安排,本板块应重点突出等离子态和液晶态。关于液晶态、液晶显示器的基本原理以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应用,教科书已有两段介绍。建议教学中补充介绍等离子态、等离子体以及等离子体在工业、农业、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事实上,等离子体在宇宙中广泛存在。闪电、极光等是地球上的天然等离子体产生的发光现象。在地球之外,如围绕地球的电离层、太阳和其他恒星、太阳风、很多星际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它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用人工方式也可以产生等离子体,如霓虹灯放电、原子核聚变、用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气体,都可以产生等离子体。

利用等离子弧可以进行切割、焊接、喷涂,可以制造多种新颖的光源和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是继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之后的新一代显示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厚度小,显示面积大,用这种显示器制造电视机,可以象画一样挂在墙上。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和纺织物,既能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又能保留原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且无污染。在军事上利用等离子体规避探测系统,用于飞机等武器装备的隐形等。

2.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

本章章首指出: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本章前三节的主要内容大多也是围绕水的三态及其变化展开的。现在,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教师有必要将物态和物态变化的视界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展示人类认识物态变化、利用物态变化规律的辉煌历史。

(1)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的历史首先可以介绍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历史——从青铜器到太空晶体。

教科书为此示例性地展示了青铜器、太空晶体。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实例展示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的材料的“发现”和利用。

例如:

·高压锅上的易熔片(可配以实物和投影展示)。

·家用电冰箱、空调器中的致冷物质从R-12(氟利昂、二氟二氯甲烷,CF2Cl2)到R134a。

·保护卫星或火箭的整流罩内部的隔热层和外表面涂层。

·从铅锌电池、镍电池、锂电池到硅光电池、氢电池、燃料电池。

·从石器、铜器、铁器到各种特种异型钢材、记忆合金、纳米材料。

·人工增雨用到的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或液态氮、碘化银,家庭厨房中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或燃气,医院里的液态氧,用于运载火箭的燃料液态氧和助燃剂液态氢……

(2)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从蒸汽机到热管。

水沸腾变成蒸汽不仅能提供动力(含蒸汽机和蒸汽轮机),还为城市的集中供热提供了优越的方式。蒸汽机曾经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

热管在航天技术中的神奇妙用,得赖于它的特殊结构,但其核心的部分应是它对物态变化规律的运用。此外,热管还用于核电站、大型电机和电子系统的散热冷却。值得提及的是,未来全长1142km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将迎对550km终年冻结的冻土区,为了达到稳定地基的目的,建设者们将广泛采用通风管路基、热桩(热管)、碎块石调温路基等冻土工程技术,这些都是物态变化规律的广泛应用。

其实热管的应用远不止于此。热管也并不神秘,学生完全可以自制热管、热桩。本部分应将热管作为教学的载体,重点组织学生参与。

教师应在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热管,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艰辛和成功的愉悦。教科书给出的设计题目是用热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中也可改为大型冷藏库设计热桩;为输油管道、工业和民用建筑、水坝设计热桩;甚至可以设计大热管,高效地提取地球内部的地热,直接用于发电或采暖……

(3)利用物态变化创造现代生活

本段内容在逻辑上与“材料的发现和利用”、“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是一脉相承的。人类发现、研究、利用物态和物态变化,正是为了创造现代生活。建议将本段内容融于前两部分教学活动中,使之浑然一体,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物态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改善着人类的生活、医疗、文化、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3.来自极地的报告

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含本地资源)帮助学生解读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一事实,意识到人类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

可供教学中选择的素材很多,包括:

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介绍世界及我国缺水及水污染的现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严肃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增强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中去。

·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毒物质、污水、石油、热污染、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

·“南极科学考察”、“冰川”、“赤潮”等科教片或电视片。

·节约用水徽标: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

务和责任。

·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②《人类环境宣言》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等,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推向行动。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每年的9月16日)

·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国21世纪议程》

教学中建议围绕以下主题组织学生活动:

①依据对当地水资源(含地下水)状况和利用情况的事先调查,对水资源污染和滥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水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题目可以是:从近日水价上涨3倍说起……

②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发展空间

(一)“自己评价”参考答案

1.玻璃管耐受压强(压力)的限度是一定的,酒精被加热到某一确定温度,它施于玻璃管的压强(压力)刚好达到这一限度,因而玻璃管就会爆炸。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1.根据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P),可见设计真空洗衣机,使水在常温下沸腾,产生大量气泡,而不需要洗衣粉(含磷洗衣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在原理上是可行的。用一次性注射器,也可以制造“真空”,产生气泡。

(三)“物理在线”指导

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到图书馆了解有关材料科学的历史和知识,理解“材料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这一论断的含义。

(四)“走向社会”指导

教科书安排的题目是:厨房里的物态和物态变化。这是一个实用的题目,借此,既可以观察了解材料和物态的有关知识,又可以经历物态变化过程,还可以通过调查家长,了解厨房里的炊具、灶具以及做饭、烧菜等方式的变革,感知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教学中亦可依据需要和当地环境条件可能,安排其他学生实践活动。

四、教学资源

(一)教学视频

1.南极科学考察(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2.北极科学考察(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3.冰川(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二)参考资料

1.软物质

发明“软物质”一词以代替美国人所称呼的“复杂流体”,推动这门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发展,并使凝聚态物理学向新世纪转型的第一人,就是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热纳(Pierre-GillesdeGennes)。

热纳1932年生于巴黎,1957年获博士学位。最初,他的研究兴趣也是集中在硬物质方面。1968年起,他转而研究软物质,开始了液晶、聚合物物理、浸润动力学、附着机制的化学物理研究,并成为这些领域的开创者。

与固体相比,这类物质缺少硬的结构,所以称之为软物质。但是,“软”并不是这类物质的主要特征。热纳对液晶与高分子聚合物以及胶体的研究显示,这些软物质因微弱的外力作用而改变状态的现象,与固体金属的超导相变极为相似。这使他渐渐对相变、序参数等概念有深刻的认识,证明了自然界从简单系统(如超导体)到复杂系统(如液晶、聚合物)都存在统一的相变规律。

二十一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物质划代角度来看,这也是软物质的世纪。如果没有软物质,生命也不复存在。任何生物结构(包括DNA、蛋白质和生物膜)都是建筑在软物质的基础上。

热纳在《固、特、异的软物质》一书中以橡胶为例,给软物质下了六个很深刻的定义。他指出,2500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土著就懂得用橡胶汁涂在脚上做靴子,但这种靴子只能穿一天--由于空气氧化,纯天然的橡胶很快就破碎了。直到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发明了橡胶硫化处理技术,才使橡胶成为坚固耐用的材料。橡胶也就成了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空气中的氧使橡胶长链分子断裂,而与氧同族的硫元素仅仅比氧的化学活性略差一点,却使长链分子结合得更好,这就是软物质的奇异特性:弱力引起强变化。

热纳进一步指出,天然橡胶的每200个碳原子中,只有1个原子与硫发生反应。尽管化学作用如此微弱,却足以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从液态到固态的巨大变化,胶汁变成橡胶。这证明了有些物质会因微弱的作用而改变状态,就如雕塑家以拇指轻压就能改变粘土的外形使之成为一件高贵的艺术品一样。这也正是软物质的基本定义。

千百年来,人们就知道。一点骨胶可以让墨汁维持多年的稳定,一点卤汁可以使豆浆变成豆腐。日常生活中,几滴洗洁精会产生一大堆泡沫,一颗钮扣电池可以驱动液晶手表工作几年……这些例子都展现了软物质的神奇本质:只要提供相对微弱的作用力,它们就可以发生改变--从形状到性质的改变。生物系统的神奇之处也体现在这里:人们的肉眼能够感受到几千光年之遥的星系发出的光;一条嗅觉灵敏的狗,可以根据脚印中残留的气味跟踪某个人,并且在闹市中把这个人的踪迹跟其他人区别开来。生物系统展示着软物质的本质。

(摘自欧阳钟灿《软物质》)

2.高压锅

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是1681年由法国的丹尼斯·帕平发明的。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规律,提高烹饪过程中水的温度,达到特殊的烹饪效果。目前广泛使用的高压锅基本结构如图5-4-2,主要由锅体、锅盖和安全阀组成。高压锅锅体与其他种类的锅并无差异;锅盖则可以与锅体扣在一起,并采用橡皮密封圈保持锅内封闭;安全阀是高压锅正常工作的关键器件,它的质量较大且经过精确计算,置于锅盖上方的出气口上。在烹饪过程中,给锅体持续加热,由于锅体密封,锅内气体压强逐渐增大,使得锅内水的沸点比常压时要高;当温度升至一定值时,锅内水沸腾;同时,持续上升的锅内气体压强产生了足够把安全阀推起的力,阀门被抬起,锅内的水汽得以排出。此时锅内水温已高于外界环境中的水的沸点,在这样的高温下产生的烹饪效果与常压下大有不同。一般设计民用高压锅的安全阀开启压强值约为2个大气压,沸腾温度约120℃左右.

3.热管

1963年,热管诞生于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的G.M.Grover之手,它巧妙地利用了气液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原理,具备了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的原理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工作流体的蒸发与冷凝来传递热量(热管工作流体涵盖从低温应用的氦、氮,到高温应用的钠、钾等液态金属;较为常见的热管工作流体则有氨、水、丙酬及甲醇等)。热管一般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三个部分组成。将管内抽至较高的真空度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流体,使得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热管有两端,分别为蒸发端(加热端)和冷凝端(散热端),两端之间可根据需要采取绝热措施。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即两端出现温差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压差之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依靠毛细作用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不已,热量得以沿热管迅速传递。由于蒸发——冷凝的传热过程中,管内工作流体处于饱和状态,因此热管几乎是在等温下传递热量。

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随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优点,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即应用于宇航、军工等行业,而今在冶金、化工、交通、机械以及电子技术等行业都有了广泛应用。距离我们最近的对于热管技术的应用是日渐风行的PC机中的热管散热器,目前已有商家将之应用于CPU、GPU以及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中。相比于传统金属散热器,热管散热器具备低噪声、高效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了“绿色”散热。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实验器材

铁钉1枚、雪糕1发、水1杯、牛奶1杯、气球1个、烧杯1个、石棉网1张、酒精灯1盏、铁架台1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1套、多媒体课件1套。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固体、液体和气体微观模型的资料;制作碎冰。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北方冬天千姿百态的雪景、南方夏天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山林中迷蒙的雾、小草上晶莹的露珠、深秋瓦上白色晶状的霜。

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想:云、雪、雨、雾、露、霜等这些自然界的作品是怎样描绘出来的?是神的造化吗?

学生或教师回答:其实,云、雪、雨、雾、露、霜等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书中图1-1的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系统、细致的观察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用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书中图1-2的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微观模型)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大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这几个过程。

2、概括学习的知识、技能:

物质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4页作业。

2、阅读第4页的“阅读材料”,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种形态—等离子态。

课时作业设计

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

补充资料

物质有多少种状态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当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相互聚集为一种稳定的状态时,就叫做“物质的一种状态”,简称为物态。在19世纪,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还只知道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初中讲物态变化,就是讲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间的变化问题。

气体物质处于高温条件下,原子、分子激烈碰撞被电离,或者气体物质被射线照射以后,原子被电离,整个气体含有足够数量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一般情况下正负电荷量几乎处处相等,这种聚集态叫等离子态。如果物质处于极高的压力作用下,例如压强超过大气压的140万倍,组成物质的所有原子的电子壳层都会被“挤破”,电子都变成为“公有”,原子失去了它原来的化学特征。这些“光身”的原子核在高压作用下会紧密地堆积起来(当然,再紧密也会有电子存在和活动的空隙),成为密度非常大的(大约是水的密度的3万至6.5万倍)状态,称为超固态。有些书籍把等离子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把超固态称为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进一步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考虑,物态就远不止这几种了。例如,在固体物质中,有的其内部微观粒子呈周期性、对称性的规则排列,称为结晶态。而另外一些,如玻璃、沥青等物质,常温下虽然也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但其内部结构则更像液体,称为玻璃态(非晶体)。还有一些有机物质,能够流动,又具有某些晶体的光学特性,是介于液态和结晶态之间的状态,称为液晶态。很多物质在极低的温度下,会出现电阻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态;在极低的温度下,某些液体的粘滞性会完全消失,叫做超流态。在巨大的压力下,平时是气体的氢,可以转变为具有金属特性的固态,称为金属氢态。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比超固态密度更大的物质状态,例如组成中子星的中子态,还有密度更高的超子态、反常中子态、黑洞等等。由于反粒子,如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等都已被发现,有人预言在宇宙中会存在着全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世界,但还没有得到证实。1998年6月3日,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发现者”号装载了一台α磁谱仪,期望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反物质,其中一个关键部件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制造的直径1200mm、高800mm、中心磁感强度为0.1340T的永久磁体。

总之,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入,更多的物态会被发现和被人所认识。

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二温度计教师提问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温度计的使用1摄氏温度的规定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介绍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与修正。首先介绍了温度单位规定

接着通过温度计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系统了解了温度计三例题分析例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c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d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f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g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四学生讨论请2名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讲座稿介绍一下。学生提问讨论五归纳填图请学生归纳物态变化,并请填图

六问题讨论(1)烧开水时壶口处会冒出的“白气”与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棒周围冒的“白气”,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2)如果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了,你能设计一个方案将它们分离吗?

(3)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是一回事吗?并请简述理由

七例题分析例2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断蒸发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它们被上升的气流托起`,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变成水蒸气再凝华到小冰晶上,有的小水滴也会变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如果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如果温度高于0℃,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四个画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2)上面五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例二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对自然界的一些热学现象有如下表述:“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冰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此文说明露、霜、雨、雪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由水变化而成。请你认真阅读和理解这段话,简要的解释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语句。

例三下现象属于哪些物态变化:冰雪融化荷叶上的露珠金鱼缸里的水变少冷冻食品外结一层白霜寒冷的冬天,雪没有熔化却也慢慢变少了。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时难度要求不大。教学上应该以让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为主,能力要求上应该以能让学生进行定性分析为主,不宜出现难度过大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2用微观结构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四.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知识学生虽然接触过,但是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是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学生会感到有些吃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

五.教学方法

由于内容是全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实例,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两组固体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等。思考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盐粒、砂糖、石英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盐粒、砂糖、石英都是晶体,有些晶体可以有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例如雪花。玻璃、蜂蜡、硬塑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玻璃、蜂蜡、硬塑料是非晶体。

问题1蔗糖和盐颗粒形状规则,受潮后粘成一块,看起来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那还是晶体吗?如果用放大镜观看仍可发现组成糖块的一个个晶体粒。粘在一起的糖块是多晶体,单个的晶体颗粒是单晶体

问题2晶体和非晶体除了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以外,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初中我们已知道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

学生实验:用烧热的缝衣针分别接触玻璃片上的蜂蜡和云母片上的蜂蜡

现象分析:蜂蜡熔化区域形状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性能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这类现象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二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1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单晶体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而多晶体是由很多小单晶体(称为晶粒)杂乱无章排列而组成的。

2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相同点: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物理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

不同点:多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思考与讨论: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可能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晶体的微观结构

(1)对各向异性的解释: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2)对熔点的解释定:给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微粒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开平衡位置,使规则的排列被破坏,晶体开始熔解,熔解时晶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规则的排列,温度不发生变化

(3)有的物质有几种晶体,如何解释?

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刚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也可以相互转化

课余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1-2题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THE END
1.原来水火不容不是真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水火也能共生!系误解 媒体:美国芯片为何不再安全可靠 直播调戏女生的网红被行拘 春节申遗成功 落马正部李钺锋被决定逮捕 美企高管在纽约市中心被枪杀 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如何共建?1 Play 00:00 % buffered00:00 00:00Enter fullscreen原来水火不容不是真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水火也能共生!https://m.163.com/v/video/VHHN38BVN.html
2.水的沸腾实验视频在线观看发布时间: 2019-08-09 上传者: 用户62ecbf91 简介: SKYBEK | YouTube官方授权频道视频中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 非专 05:44 在一个管道中进行大象牙膏实验,可乐倒进去的瞬间,管子沸腾了 发布时间: 2020-11-24 上传者: 探索实验室Discovery 简介: 给大家带来各种有趣的实验视频,感谢大家订阅! 00http://client.so.pps.tv/so/q_%E6%B0%B4%E7%9A%84%E6%B2%B8%E8%85%BE%E5%AE%9E%E9%AA%8C_ctg__t_0_page_5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
3.www.jxmzxx.com{$woaini}>www.jxmzxx.com{$woaini}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苏州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新增人口高达228万,居江苏第一;南京则仅有131万。 在总人口上,2023年苏州比南京多出了差不多350万人。 根据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南京的定位为: 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http://www.jxmzxx.com/appnews_146183.html
4.(最全)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2/0814/11/79779524_1043731043.shtml
5.《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Yanlz+SteamVR+5G+AI+VR+AR+MR++++[3D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软件]:是以清华大学设备实验研究数据作为实验基础数据,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考核,以及专业分析人员的培养开发的一系列软件;通过搭建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室,建立一个逼真的3D环境,使实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采用虚拟仿真的技术进行开发,使用者在场景中进行灵活的交互式操作,配置仪器中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9828217
6.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3篇)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https://www.unjs.com/jiaoan/qita/20240705150409_8260870.html
7.一个没有学历和文凭的杰出物理家1843年,焦耳在不知道上述德文文章的情形下,在家中的地窖里独立地做了一个成功的压缩气体加热的实验,以及一个十分精确的机械运动生成热的实验,其装置如图3所示。在这个实验中,他让钢锤自由落下,驱动中间的转轴从而带动容器水中的旋桨转动。他通过对水温的升高来测得旋桨与水磨擦而产生的热量。然后,他把温度的改变https://new.qq.com/omn/ENT20190/20211116A0AZSB00.html
8.热直销网一周要闻回顾:国家打传规直正风气,直企争先创新迎发展7月6日下午,双迪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大会在公司总部举行。 ★福瑞达医药集团旗下2个工程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工程实验室 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认定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的通知》,福瑞达医药集团旗下山东省皮肤护理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透明质酸钠及其衍生物工http://www.hotds.com/news/html/17348.html
9.2023年孝感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微视频作品线上评审获奖名单公示云梦县 云梦县实验小学 空气的热胀冷缩 李霞 三等奖 云梦县 云梦县下辛店镇洪庙小学 《会爬升的水》 刘欣雨 三等奖 应城市 应城市长江埠街道办事处长江中心小学 固体也热胀冷缩吗 李倩 三等奖 应城市 应城市杨岭镇中心小学 食物的营养 王茜 三等奖 云梦县 黄香小学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吴舜舟 三等奖 安陆市https://yun.xgjy.cn/index.php?r=portal/content/view&sid=420900&id=136059
10.201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佐、刘建蓓、郭腾峰、霍明、高晋生、罗满良、房锐、汪晶、罗京、张志伟、邱磊、胡澄宇、余强、李薇、田毕江 17.沥青路面高性能大掺量厂拌热再生关键技术与应用 http://www.cnbridge.cn/index.php?a=show&catid=1&id=171473&m=wap&siteid=1&typeid=1
11.2018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实验室、学校仿真实训环境、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口腔医学技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开展课程教学—仿真实训—课岗见习—岗位实习。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实训和课岗见习到岗位实习,在不断深入的职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2.htm
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围绕燃煤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研究能源动力系统提高能效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在过程设备、系统流程、热力循环等不同层面高效利用的新思路;研究高参数发电系统中高效热功转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高参数发电系统中燃料的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机理;研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发电的新方法。 http://www.xatrm.com/jhsbtz/255406.jhtml
1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 热在水中的传递 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与热金属中的传递相同吗?加热装有水的烧杯底部,热是如何传递的?请在实验单上画出你的猜想。活动一:加热装有水的烧杯 水是无色透明的,如何观察热传递?在烧杯底部,加感温粉末或者红墨水。活动一:加热装有水的烧杯 实验材料:酒精灯、三https://wenku.baidu.com/view/5c3a80b3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1.html
14.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答:点此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即可开始收到今后的通讯。 问:加入会员计划之后,可以看到此前这些内容吗如何在大学教育中积极利用AI。 646 如何研究社会运动中的媒介技术 2023/1/23 “因果关系”框架的缺陷内参如何传递信息; 强人政治之下,内参的局限。 628 失实新闻与社会心态 2022/11/3 最强烈的期待与最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