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成果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省社科联近期向部分高校、党校、科研单位、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征集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5月30日出版或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现将征集到的成果(第3期)予以发布介绍。
ThecombinationoftheSongDynastypatternsanddigitaltechnology
成果形式:期刊论文
作者:胡佳,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
发表:DigitalScholarshipintheHumanities,2024年4月
推荐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宋代艺术品以自然与优雅为核心,历经传承。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我们得以深入研究其精髓,并创建精确数字复制品。该研究专注于宋代艺术品数字化探索,旨在积累知识与经验。调查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存兴趣浓厚,纪录片录像受欢迎。使用MATLAB7.0和ACDSee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开发教学视频。研究结果显示,视频学习与传统讲座相比,学生在宋代艺术品知识上有显著增长,证明数字化图像在提高认知上高效实用。
生育支持的政策瞄准——基于“初婚—生育孩次”递进模型的发现
作者:任正委,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包芊颖,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兴文,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副研究员;邱锐鹏,香港理工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发表:《中国人口科学》,2024年第2期
数字资本主义建构逻辑的批判与超越
成果形式:专著
作者:王海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晓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等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推荐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的变革,全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孕育了新的数字文明,也衍生出数字化现代性之殇。该书基于数字资本主义的资本生产逻辑、技术应用逻辑、政治权力逻辑、意识形态逻辑、社会治理逻辑五个方面批判性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建构逻辑,进而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和立场提出数字资本主义的超越构想和全人类数字化生存的设想。
重构基层社会——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研究
作者:郁建兴,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俊,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教授;任杰,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沈永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出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
推荐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成果简介:该书对浙江省桐乡市“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在现代化、工业化、数字化等多重挑战下基层社会面临的转型发展需求以及桐乡“三治融合”建设的兴起背景,详细介绍了桐乡“三治融合”的十年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桐乡“三治融合”建设的制度化、持续创新、成效与经验,充分展现了桐乡市创新基层治理进而重构基层社会的努力,并且基于桐乡经验讨论了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行性和基本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消费:理论、评价与战略
作者:王永贵等著。王永贵,浙江工商大学校长、二级教授
出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成果简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对消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发展阶段下的消费新变化,围绕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要素,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消费的“四个”特征维度(即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双循环新格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绿色消费需求的充分激发和释放、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其驱动因素;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消费的特征评价体系;从战略路径、战略突破口、战略着力点三方面切入,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消费的战略体系。
风险社会及其映像
作者:张康之,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9月
成果简介:这是一部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著作,在全球化、后工业化和风险社会的生成两条轴线上展开分析和论述,提出了风险社会中的合作行动构想。该书描述了风险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认为它对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模式构成了挑战,讨论了在此背景下重建生活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作者的目的在于对合作行动以及合作治理进行规划,从而通过合作治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消极共同体”转化为“积极共同体”。
DifferentiatedpowerrationingorseasonalpowerpriceOptimalpowerallocationsolutionforChineseindustrialenterprisesbasedontheCSW-DEAmodel
作者:张崇辉,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真,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讲师;苏为华,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StreimikieneDalia,VilniusUniversity教授
发表:AppliedEnergy,2023年10月
成果简介:季节性电价(SPP)与差异化限电(DPR)是应对电力短缺的两大方案。该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分析了SPP和DPR对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效果。结果表明:(1)SPP下,夏季的电价在0.4627—0.5047元/千瓦时之间浮动,春-秋季节的电价和冬季的电价分别稳定在0.3785元/千瓦时和0.4627元/千瓦时。(2)DPR下,按产业效率和企业最优限电比例,限电方案可归纳为倒逼型、温和性和激励型。(3)SPP和DPR均能有效缓解电力短缺问题,但SPP在维持产业均衡发展、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上更具优势。
当代中国基层社会如何可能——基于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的案例分析
作者:周俊,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教授;郁建兴(通讯作者),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发表:《政治学研究》,2024年2月
成果简介:该文以浙江省桐乡市为案例,分析了在市场化、数字化等叠加推进的进程中重构基层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桐乡“三治融合”建设探索建立了以重组基层治理主体体系、重塑基层自治体系和重建基层社会的规则之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有效实现了基层社会多元共治、充满活力和稳定有序等三重建设目标。“三治融合”内含的促进人际互动、增强社会信任的底层逻辑展现了重构基层社会的可能性。
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周立军,中国计量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推荐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成果简介:该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工业革命与标准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明确提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市场性、自愿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特征;探讨了企业、标准团体及政府在标准形成过程中的三方演化博弈;从集体行动观视角刻画了影响标准形成的7个要素;提炼了国际经验模式,提出了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的标准团体能力评价体系。该研究为《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国家战略及政策落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桐君中医药文化
成果形式:编著
作者:郑洪,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兼职副院长;徐晓聪,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
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4年3月
推荐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成果简介:“桐君”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医药学家,是浙江最早有记载的医药人物。桐庐县因“桐君”而得名,“桐君传统中药文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基于文献考察和实地调研,系统探讨了历代关于桐君的形像塑造、信仰纪念、遗址保护和药学传承等内容,考辨桐君的药学贡献和“药祖”地位,并对《桐君采药录》进行辑佚整理。首次全面而清晰地论述了桐君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淳安样本
作者: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玉文,浙江农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谢慧明,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等著
出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年11月
推荐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成果简介:该专著系统总结了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谋划和实践探索、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发展方向及改革思路。结合淳安县实际,就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绿产业发展路径设计、绿色共富机制构建等重要专题做了深入探究。该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型案例研究;二是全国首创特别生态功能区的跟踪调查研究;三是水源保护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样本研究。该专著是沈满洪团队20多年跟踪研究千岛湖的又一成果。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农药减量化监管路径研究
作者:邵宜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
成果简介:该著作立足农产品安全视阈与消费者效用视角,剖析农药减量化的监管需求,通过实地调研来探究农药减量化的监管困境。分别基于农产品生产端与消费端、生产端与监管端、监管端与消费端三大类信息不对称情境,探寻农药减量化监管路径。同时,通过农药使用量与农产品“质”与“量”的实证分析,以达成农药减量化监管路径的深度优化目标。此著述是深刻践行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成果。
读懂“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潘伟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顾益康,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沈希,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出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2月
成果简介:该书是202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后的一部阐述“千万工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著作,以问答方式展开,浅显易懂,读者可领会“千万工程”蓝图擘画的深远意义,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和丰富生动创新实践,以及所产生重大理论、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全书由综合、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以及典型案例五篇组成。
人工智能赋能的伦理省思
作者:王晓敏,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婵娟,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
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23年9月
推荐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成果简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技术发展的时代必然,但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育技术、师生关系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伦理风险,如教育技术运用方面的伦理风险、师生关系方面的伦理风险、教育环境方面的伦理风险等;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理性看待已经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伦理困境,同时要在倡导智能技术和教育融合共生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支撑和伦理规范建设、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明晰智能教育伦理责任和提升师生智能素养等方面,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治理的新范式。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
作者:王俊秀,温州医科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张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生,等著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成果简介:《报告》是基于2023年12月对6255位18至73岁的中国居民进行的睡眠状况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睡眠问题。报告指出,2023年,63.7%的被调查者在22~24点上床睡觉,71.2%的被调查者在6~8点起床,48.2%的被调查者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1.35小时,与2022年的7.37±2.21小时持平。《报告》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在扩展了社交、娱乐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带来了手机过度使用和可能增长的手机成瘾问题,手机成瘾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睡眠质量,需要降低居民的手机成瘾程度。
China’splantocontrolmethaneemissions
作者:游和远,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Science,2024年1月
推荐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成果简介: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我国首个甲烷排放控制行动计划《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论文论述了甲烷排放风险,我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的具体内容,解释了我国控制甲烷排放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需采取额外的行动来提高甲烷控制计划的有效性。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在国际上介绍了我国首个甲烷排放控制行动计划这一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次自主行动。
以义取利:金融创新与基层治理——基于F农商行“山城办事员”的案例研究
作者:丁骋骋,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赵海利,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王序坤,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
发表:《社会学研究》,2024年5月
成果简介:论文提出,市场主体参与公共品供给通常需要经济激励,而F县“山城办事员”金融创新则由农商行通过“倒贴钱”方式提供公共品,间接参与基层治理。这一经验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独特功能,也体现了“以义取利”的金融文化。“山城办事员”延伸了基层治理体系,在实践层面也确实达到了市场—政府—村社良性互动、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效果。因此,“山城办事员”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在微观上的体现。
HowtoConductaMergerAStackelberg-CournotGameforFinancingRetailersinaClosed-LoopSupplyChain
作者:隆清琦,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云婷,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生;彭娟娟,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发表: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23年10月
成果简介:该研究在两个不对称市场支配能力的零售商竞争基础上搭建了闭环供应链的融资与吞并模型,探明了零售商的最佳融资策略和订货数量,丰富了零售商回收融资、双向竞争理论。探索了各吞并策略下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变化及整体收益,为资金短缺的竞争性闭环供应链选择融资、吞并策略提供理论价值。通过拓展探究闭环供应链的环境效益及社会福利,该研究发现一个帕累托改进区域,该区域内,通过提高转移支付的价格,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HowdoesmedicalinsurancecontributionaffectcorporatevalueEvidencefromChina
作者:李旭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鲁建坤,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王健,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董辅礽讲席教授;王吉元,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
发表: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24年3月
成果简介:该文发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使用医保将员工健康风险转移到外部是现代公司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现有研究通常将公司为员工缴纳的医保费视为劳动成本,该文认为应当视为有益投资。基于中国社保征管制度改革研究发现,企业为员工多交医保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效率和创新,对公司价值有积极影响。并且,对于高研发行业、高污染地区或医疗和劳动力供应较好的地区的公司,效果更强。启示了一条劳资两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互联网电子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作者:冯姣,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成果简介:该书系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该书对刑事诉讼中的互联网电子证据问题进行研究。在对互联网电子证据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书从互联网电子证据的收集、保管、出示和验真四个阶段出发,结合司法案例和域外理论,对我国现有互联网电子证据规则展开论述,重点分析其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互联网电子证据的理论发展和规则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阿城的出国与归来——兼及九十年代的“失踪者”
作者:朱明伟,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
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03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