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8万元,长高1厘米”,这居然是真人真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因为担心儿子身高偏矮,她此前陆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给孩子注射“增高针”。结果,一年下来花掉48万,可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其实,这位妈妈的经历并非个例。现如今,子女的身高已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是孩子个子矮,不少大人就会特别着急,甚至会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采取很多并不科学的治疗手段。
那么,关于让孩子长高,哪些观念是误区?到底怎样才能科学增高呢?
如何科学预测孩子的身高?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现在的孩子普遍比以前长得高。近几年来,全国多地景区和公共交通的儿童免票线标准纷纷调高,便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一些研究调查似乎也在证实这点。去年11月,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5年间(1985-2019年),中国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增速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三。其中,19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175.7cm,女孩为163.5cm,均位列东亚第一,甚至超过了欧洲的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
《柳叶刀》的这项研究追踪了全球200个国家、6500多万名5-19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及体重指数变化趋势。
那么,应该怎么评估自己孩子身高有没有达标呢?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最准确的方法:测骨龄
所谓骨龄,即骨骼年龄,也就是个体的生物学年龄。它能反映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和性成熟趋势,还能准确预测孩子的成年身高。
一般来说,骨龄测定的方法是拍摄左手手腕部位的X光片,通过观察左手掌骨骼生长板的状态,来评估骨骼发育的成熟程度,判断孩子是否还有长高的空间。
生长板是位于骨骺与骨干之间的软骨组织,是决定孩子身高水平的关键。一旦封闭消失,就意味着骨骼停止生长,孩子将再也无法长高。这里也提醒家长朋友们,只要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必要动不动就要去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包括测骨龄。
2.最常用的方法:与标准身高参考值对比
测骨龄尽管精确,但比较繁琐,因此更普遍的方法是通过对比标准值来评估孩子的身高情况。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版《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如下图所示,代入自己孩子的性别与年龄,即可与表格中相应的参考值做对比。
根据标准,孩子的身高发育水平共分为以下5个等级:
下等:身高<-2SD;
中下等:身高≥-2SD且<-1SD;
中等:身高≥-1SD且≤+1SD;
中上等:身高>+1SD且≤+2SD;
上等:身高>+2SD。
一旦低于-2SD的值,则说明孩子身材矮小,需要进一步检查。
3.简易预估方法:套用身高预测公式
当然,如果想快速预测孩子未来能长多高,也可以套用权威的理论公式。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统计了大量亚洲人身高数据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针对亚洲人的身高预测公式: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cm)±7.5cm女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cm)±7.5cm
因为样本量足够大,所以这个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作为孩子最终身高值的参考。
长高路上的那些坑,你踩了吗?
在这届孩子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身高焦虑,指的是一旦自家娃身高长得慢,家长便会陷入紧张纠结的情绪中,想尽办法让孩子增高。
然而,关于长个子,有不少观念或所谓的“秘方”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盲目相信只会适得其反。
误区一:身高遗传,完全随父母
有研究发现,人的身高属于多基因遗传,而不同人种之间的身高遗传率存在差异。白人可达75%-80%(甚至更高),亚洲及非洲人群中这一概率则为65%左右。
不可否认,身高的遗传性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有20%到40%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因此,父母长得高,不能保证子女一定也高。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在8842位受访者中,有54.2%的儿童实际身高水平不及遗传身高的理论值。
同样的,父母个子矮,孩子照样有逆袭的可能。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身高预测公式,在根据父母身高计算出孩子的理论身高以后,还有±7.5厘米的浮动范围。这个范围,正是后天环境因素能够拉开的身高差距,足足有15厘米!
这意味着,即便受遗传因素的限制,但孩子通过后天的努力,长高潜力依然是巨大的。
误区二:想长高得多补钙
提到长高,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多补钙。但事实上,儿童每日身体所需的钙是有定量取值的,超过这个量,再多的钙也不会让孩子长高。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4-10岁儿童膳食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日,11岁以上为1000mg/日。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通过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钙摄入量已经能足够保证,根本无需额外进补。而一旦补钙过量,可能导致便秘、血钙水平升高、增加患结石的风险、最终影响孩子正常发育与健康。
误区三:增高针等增高产品有奇效
对此,新华社发文指出,所谓的“增高针”实际上是注射生长激素,尽管有效,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打,也不是对人人都适用。
按照规定,它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小部分患儿,绝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一旦滥用,会给孩子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口服的增高药对长高都效果甚微,有些充其量只能算营养补充剂,而有些甚至可能添加了性激素等违禁成分,会导致孩子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危害巨大。误区四:锻炼越多,越容易长个
长期以来,有一个观念很普遍,那就是运动有益于长高,尤其是拉伸或跳跃运动。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长到理想身高,会让孩子拼命锻炼,甚至超负荷运动。
但不得不指出——目前,并没有任何研究能够证明,有哪一种运动可以直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发育。
换句话说,无论是打篮球、跑步、游泳、还是引体向上,都不会增加孩子成年后的身高。而倘若过度运动,反而会降低生长激素水平,从而对身高增长起到反作用。
当然,运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帮孩子强身健体、塑造健美形态;同时培养良好品质、增加胃口、摄入更多的营养、提高免疫力。所以从间接角度来看,它对长高还是有积极影响的。
要想孩子长得高,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身高的增长离不开生长激素,因此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保证孩子能够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是关键:
1.吃得要好,尤其是动物蛋白质
科学家普遍认为,营养是除基因以外,决定个体能长多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孩子的每日膳食应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比如,ElyseJohnson等人的实验发现,当婴儿摄入更多的肉类蛋白质时,身高平均增长了1英寸(约2.54厘米),而且未发现存在超重的风险;Headey等人一项针对全球49个国家饮食模式的调查则显示,动物蛋白质消费量越多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平均身高就越高。
这是因为,肉类等动物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质,富含精氨酸等人体内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而精氨酸可以有效刺激生长激素的产生,从而促进长高。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的要求,学龄期的儿童青少年每天的肉禽鱼蛋建议摄入量分别如下图所示。
此外,脂肪、维生素D、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有利于钙质高效吸收,促进骨骼发育,因此同样应保证充分摄入。
2.睡得要好,保证睡眠质量
而生长激素的分泌会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N3阶段,即慢波睡眠期(简称SWS)达到峰值。这个阶段正是睡眠最深最沉的阶段,一般出现在睡着以后的前三小时内。
3.心情舒畅少烦恼
在《深井效应》这本书里,加拿大儿科医生NadineBurkeHarris提到了一个名叫迭戈的小男孩,七岁的年纪,只有四岁的身高,但他并没有任何基础疾病。
经过调查,Harris发现,导致他矮小的根本原因,是他糟糕的成长环境。原来,这个孩子在四岁那年,经历了父亲出轨、酗酒、父母争吵……正是这一切,让他出现了生长停滞的情况。
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或经常挨打受骂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引起体内激素分泌的减少,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这种现象在临床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心因性矮小症”。
可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也是身高正常发育的保证。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以外,让孩子保证适度的运动量、培养规律生活、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减少生病概率,都会对长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写在最后
让孩子拥有高挑的身材,是很多父母的心愿。因此在这个“鸡娃”普遍的年代,很多家长开始“鸡”身高。
但想提醒各位爸妈的是,长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无法速成,也急不来。与其无谓焦虑,不如把一切做到位后,放平心态,耐心守候。
最后需要强调,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个子矮小,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不要贸然相信各种小诊所、或者网络上的所谓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