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睡着后会不自觉地打呼噜,化身“人形拖拉机”轰隆隆~,声音堪比大型施工现场。
呼噜打得好,生活没烦恼,有人认为呼噜越响睡得越香。其实不然,打呼噜、夜晚易惊醒、睡眠质量不好,都是睡眠时身体不适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潜在的身体隐患。
打呼噜≠睡得好!
严重情况下甚至还可能猝死!
一、打鼾
打鼾俗称打呼噜,主要是由于睡觉时呼吸道阻塞或狭窄导致呼吸道阻力增加,进而使得经过呼吸道的空气流动受阻,引发了咽喉部软组织振动发出响声,即鼾声。
01打鼾的流行病学
30年前打鼾被单纯的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噪音,影响他人而对打鼾者本身无害。
70年代以来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认识,打鼾作为OSAS最常见的症状引起了重视。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随机调查中鼾症患病率高达19%。男性25%,女性15%。
鼾症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通常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患病率增高,41~64岁男性患病率高达60%,女性达40%。
02人为什么会打鼾呢?
任何发音都需要通过口腔、鼻腔和咽腔中各种肌肉的活动,当气流通过各种肌肉形成的形状各异的腔隙时才会出声。
人们在讲话时靠气流冲击喉部的声带中间的空隙发音,然后由唇、舌、颊、颚部肌肉搭配形成各种形状的空腔,使声音通过时发出不同的声母和韵母,才组成语言。
人在睡眠中唇、舌、颊、颚部肌肉不可能随意搭配形成各种空腔了,但始终留出一个大的通道——嗓子(咽部),如果这个通道变窄了、变成缝隙了,那么气流通过时就会发出声音来,这就是打鼾。所以胖人、咽喉部肌肉松弛的人、嗓子发炎的人最容易打鼾。
二、鼾症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鼾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女性绝经期后较绝经前患病者增多,60岁以上人群男女患病率比例相当。
2.性别因素
多出现在男性及绝经期女性。女性绝经前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男女发病率约2:1。
3.体重因素
在所有年龄段,肥胖、体重增加是打鼾的危险因素。如果你的身体脂肪堆积在颈部,就会压迫气管和喉咙,导致呼吸不畅。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呼吸道变窄,气流穿过时造成振动,进而引发打呼噜。
4.吸烟因素
吸烟与睡眠呼吸紊乱呈剂量依赖性的关系。吸烟会引起口腔和鼻子的黏膜炎症,并且会增加黏液分泌,炎症和多余的组织会堵塞呼吸道。吸烟引发的这种情况会造成喉咙狭窄,气流在呼吸道内流动时会产生摩擦和振动,从而引起打呼噜。
5.饮酒因素
饮酒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上气道阻力,降低上气道肌肉紧张性,导致上气道狭窄,加重打鼾。
6.鼻阻塞
增加鼻咽部负压,限制吸气流量,使上气道颤动明显,加重打鼾。鼻阻力增加是加重打鼾的因素,但不是原因。
三、打鼾的危害
1.打鼾是睡眠暂停的征兆
大多数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有多年严重的打鼾病史。打鼾是其唯一的症状,而无白天的功能障碍,但在夜间可发现一系列的睡眠呼吸暂停。
2.打鼾与心脑血管疾病
打鼾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独立的危险因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及脑中风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打鼾会造成白天功能障碍
打鼾患者中睡眠片段的增加导致其白天功能障碍,如:白天嗜睡、乏力,同时伴有神经精神的障碍,如:工作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下降等。
4.打鼾与睡眠障碍
打鼾是睡眠时最常见的表现,而响亮的鼾声则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以夜间睡眠打鼾并伴呼吸暂停和呼吸表浅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典型表现
鼾声响亮且不规律,伴有间歇性呼吸停顿,往往是鼾声——气流停止喘气——鼾声交替出现,气流停止可达数十秒,多伴随患者大喘气、醒或响亮的鼾声而终止。
患者可有睡眠不安、憋气,甚至反复被憋醒的情况,可有夜间或晨起口干的伴随症状。
这类患者在睡眠中可伴随呼吸暂停、低通气、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肺泡低通气、低氧血症等情况,可导致严重后果:由于睡眠效率降低,患者易出现疲劳、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由于夜间间歇性缺氧,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是夜间猝死以及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需要高度重视。
四、睡眠障碍的诊断
多导睡眠监测(PSG)
长期打鼾者或是打鼾严重的人往往都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
它能够监测反应睡眠结构的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反应呼吸事件的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鼾声、体位;反映机体是否缺氧和缺氧程度的血氧饱和度;反映心脏功能状况的心电图。
睡眠监测的意义
01明确睡眠障碍的轻重程度和失眠类型,如睡眠起始困难(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频繁醒来)、早醒(过早醒来无法入睡),长期非恢复性睡眠(不能恢复体力和精力的睡眠),或者睡眠质量不佳。
02用于区分客观与主观性失眠。
03用于鉴别由睡眠呼吸紊乱、周期性肢体运动等病症所引起的失眠症。
04在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症的诊断治疗中,PSG有辅助作用。
五、睡眠障碍的治疗措施
01睡眠卫生行为治疗
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包括睡前不要服用含咖啡因或尼古丁类的药物或食物,睡前4小时避免锻炼,晚餐不要过饱,卧室温度适当安静,光线尽可能暗等。
02药物治疗
遵循按需、间断、足量原则,同时兼顾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03非药物疗法
如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生物反馈治疗等。
04中医特色治疗
按照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汤剂,还可根据不同病期的临床特点和患者病情选择采用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如针刺、艾灸、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耳穴、刮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