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2021年睡眠前沿研究,提升睡眠认知,拥有健康睡眠!
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随访,以确定新诊断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心血管疾病定义为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25%;
23点至23点59分入睡的人风险高出12%;
22点前入睡的风险高出24%。
2、Science期刊:越穷越睡不好,越穷睡得越少
2021年10月29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Informingsleeppolicythroughfieldexperiments"的研究论文。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实地探访了印度金奈地区,该研究共纳入452名成年人,测量了低收入城市人口的睡眠情况,并评估了改善睡眠的干预措施。
研究人员表示,身处经济落后地区时,人类可能面临着噪音、高温、光污染、蚊虫和拥挤的睡眠环境等各类影响因素。
3、Nature期刊:睡眠剥夺会引起肠菌紊乱,促炎伤脑
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的陆林院士研究团队在《自然》的旗下子刊MolecularPsychiatr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睡眠剥夺(SD)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促进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的激活,诱导中枢神经炎症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最终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研究首先对健康成年人进行了40小时的睡眠剥夺,发现睡眠剥夺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研究还发现健康受试者在经历睡眠剥夺过程中,也伴随着认知功能的显著受损。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睡眠剥夺所致肠道菌群紊乱是否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研究者对无菌小鼠与普通SPF小鼠进行了睡眠剥夺,发现无菌小鼠在肠道菌群缺乏的条件下,睡眠剥夺所致的炎症反应、肠道屏障以及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都有所减弱。
4、NEJM期刊:健康的睡眠习惯可以降低34%的心力衰竭风险
一项来自于美国心脏协会(AHA)期刊《循环》(Circulation)上的新研究发现,无论其他风险因素如何,拥有最健康睡眠习惯的成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比那些睡眠不规律、不健康的人低42%。
这项观察性研究分析了健康睡眠和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了年龄在37岁到73岁之间的40多万参与者的数据。同时报告显示白天没有嗜睡的参与者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34%。
在研究人员对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药物使用在内的医疗状况进行调整后,他们发现拥有最健康睡眠习惯的参与者比那些睡眠不太健康的参与者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42%。
他们还发现,心脏衰竭的风险是:
早起的人低8%
而不经常失眠的人低17%
Feinsilver说:“失眠可以被定义为难以入睡、难以保持睡眠状态或感觉睡眠质量差。”
报告显示白天没有嗜睡的参与者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34%。
5、Brain:为何一天睡10个小时还是精神不振?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在100名参与者中监测了4-6个晚上的睡眠-觉醒活动,这些参与者纵向接受了标准化的认知测试、APOE基因分型以及AD生物标志物、CSF中总tau和Aβ42的测量。
为了评估认知功能,患者在每次临床就诊时都要完成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自由和提示选择性记忆测试、逻辑记忆延迟回忆评估、数字符号替代测试和迷你精神状态检查。在队列中对这四项测试中的每一项进行Z型评分,并取其平均值来计算临床前AD的认知综合得分。使用广义加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了横断面睡眠参数对纵向认知表现的影响。
6、NatCommun:睡眠中受奖励生活经历会被优先巩固到记忆中
2021年10月,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遗传模式生物黑腹果蝇,发现Nf1基因对于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cycle)的调节至关重要。该基因也参与了人类的一种常见遗传病---导致神经系统中肿瘤形成的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在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身上观察到的某些症状,特别是他们的睡眠受到干扰。
研究利用检测管子里的果蝇运动的红外传感器分析它们的睡眠-觉醒周期。在24小时内,果蝇在晚上睡觉约10小时,然后整个白天活动,除了约4至5小时的午睡。对那些睡眠-觉醒周期失调的大脑特定区域(因其特有的形状而被称为“蕈形体”)受到损害的果蝇,并分析了健康果蝇大脑中这个区域的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一个称为Nf1的基因的表达根据果蝇的睡眠-觉醒周期而波动。当果蝇醒着的时候,它的表达增加了,而在它们的睡眠期间,它的表达减少了。为了证实这个基因和昼夜节律之间的联系,这些作者观察了那些不管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微弱地表达这个基因的果蝇。这些果蝇完全失调,而且有更多的睡眠周期。
NF1蛋白位于触发钙释放的调节级联的上游,而钙是激活大脑蕈形体中的神经元所必需的。Nf1的表达导致大脑这一区域的神经元在白天比晚上更活跃,从而促进了白天的清醒。Nf1的人类同源物是一个防止神经系统中肿瘤产生的基因。
7、NatCommun:睡眠中受奖励生活经历会被优先巩固到记忆中
研究人员测试了奖励事件(相比非奖励事件而言)的神经表征是否在睡眠期间具有重新激活的优先权;他们对26名健康参与者进行了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玩两个游戏,第一个被称为“人脸游戏”(facegame),其是专门为激活专门处理面部信息的大脑网络而设计的;第二个游戏被称为“迷宫游戏”(mazegame),其是一个能激活参与空间导航的大脑区域的游戏。在人脸游戏中,参与者必须根据提供给他们的一系列线索来识别一张特定的脸,而在迷宫游戏中,其则被要求利用一些引导性箭头来找到迷宫的出口。
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机制,该机制能在机体睡眠期间优先巩固有奖励的生活经历;除了能增强对机体睡眠及其功能的理解外,还为后期科学家们研究慢波睡眠期间记忆巩固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研究基础。
8、Sleep:轮班工作者的睡眠与其睡眠类型有关联
9、npjDigitalMedicine:揭示睡眠影响情绪的机制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睡眠、日常情绪和长期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
10、MOLCell:睡眠终极目标--修复DNA损伤
2021年11月,一项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多学科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斑马鱼的睡眠机制,并在小鼠上得到了证据支持,发现DNA损伤是睡眠的稳态驱动因素,而Parp1通路可以感知这种细胞压力并促进睡眠和修复活动。
在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试图确定DNA损伤的累积是否可能是触发睡眠状态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随着DNA损伤的增加,对睡眠的需求也增加了。在某个时刻,DNA损伤的积累达到了最大阈值,并且睡眠(稳态)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以至于触发了睡眠冲动,鱼进入了睡眠状态。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过程,从而减少了DNA损伤。
在这项研究中,揭示了DNA损伤是睡眠的稳态驱动因素,而PARP1通路可以感知这种细胞压力,提醒我们可以睡觉了,并在睡眠中进行DNA修复。在醒着的时候,神经元中DNA损伤的积累会增加疲劳。这些最新发现在单细胞水平上详细描述了睡眠的「发生链」,这种机制还可以用于解释睡眠障碍、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PD和AD)之间的联系。虽然目前研究仍停留在斑马鱼和小鼠模型阶段,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将这种睡眠功能从低等无脊椎动物,最终应用到人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