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引发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焦虑,推动睡眠市场规模急剧扩张。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睡眠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而随着消费者改善睡眠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助眠产品供给品类增多和科技水平提升,睡眠经济领域发展潜力充满后劲,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27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6586.8亿元。
然而,市场上众多的助眠产品,从助眠糖、助眠香薰到助眠仪、助眠床垫、助眠枕头······真的能帮助人们睡个好觉吗?
入睡困难、早醒、整夜无眠······有关睡眠的问题让上班族司空见惯,却又受困其中。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将世界睡眠日引进中国。今年,在中国度过第22个世界睡眠日之前,《法人》记者对睡眠市场进行了多方走访和调查。
睡眠去哪儿了
2020年10月,某主流媒体曾报道,在中国超过3亿存在睡眠障碍的人中,有四分之三在晚上11点以后入睡,三分之一要熬到凌晨1点以后入睡。在睡眠时长低于6小时的青少年及儿童中,13岁到17岁的孩子占比竟然高达89.5%。
2022年3月21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OPPO共同推出《2021都市打工人睡眠报告》。该报告称,都市上班族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5小时,睡眠时长可以达到8小时以上的人仅有22%,睡眠时长达到6至8小时的人约53%,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占比25%。其中,35岁以上的上班族睡眠时长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47%的调研对象反映,睡眠质量不佳。最重要的是,仅有30.6%的上班族深度睡眠达标。OPPO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约有25%的都市上班族有睡觉打鼾现象,容易引发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51.6%的人出现了记忆减退情况,47.8%的人注意力集中困难,29.3%的人则反映皮肤状态变差。
工作压力是睡眠问题的“首犯”,这直接反映在有睡眠问题的行业分布上:教培业、销售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位居睡眠障碍比例的Top4。这4个行业的样本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都超过了5成,其中教培行业从业者超过了55%。此外,建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样本中的睡眠障碍比例也接近5成。
“工作压力导致生活节奏快,是现代人睡眠问题的第一原因。”近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世纪蓝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一对《法人》记者说,前来找他咨询睡眠问题的人中,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但上班族的占比呈上升态势,“上班族把白天工作的压力带到了夜间,经常有人熬夜加班或者在夜间进行在职学习,这种生活节奏自然会导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特别是缺少深度睡眠。”
根据李一的观察,手机和电脑的信息干扰也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可能是直接导致入睡困难的罪魁祸首。“现在人们都喜欢刷短视频,很容易上瘾,有时候,原本想只刷几条就去干别的事,但经常不知不觉刷过去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李一表示,短视频通常带有剧情,给大脑极为丰富的信息处理,让大脑持续处于工作状态,让人持续兴奋,即便停下来也很难入睡。而且,就算入睡,梦中也容易出现自行脑补更加复杂的剧情,不利于增加深度睡眠时长。“夜间尽可能远离手机和电脑的信息干扰,使自己处于安静状态。”李一说。
睡眠经济规模激增
睡眠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更深层的动力,是人们对提升睡眠质量的渴望。形形色色的助眠产品,大到枕头、床垫、睡眠仪,小到耳塞、保健品和睡眠手环,国内外各大品牌均在睡眠产品领域投入了不少精力。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述报告,有失眠问题的消费者中,年龄在22至40岁区间的占比达到80.9%。艾媒咨询认为,当年轻人成为睡眠问题高发人群,睡眠经济消费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消费者对睡眠产品的需求从“经济实用型”向高品质、智能化转变。而为迎合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无论哪类助眠产品,都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对科技含量的宣传。
床品市场还出现了控温被,纤维结构的材质使其能根据环境,调节被子内部温度。“温度的确对睡眠质量特别是入睡环节有影响,太热的温度不易使人入睡。”李一说,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如果环境温度高于26摄氏度,会给入睡造成困难,当然过低也不行,低于15摄氏度也让人无法入眠。
李一告诉记者:“大脑的脑电图由4种波构成:α波、β波、δ波和θ波。当脑波呈现β波时,人进入左脑活动状态,意识活动掩盖潜意识活动,呈现出精神紧张、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低下等症状,且容易疲劳,能量消耗大;呈现α波时,人进入右脑活动状态,潜意识活动掩盖意识活动,这时的人清醒放松、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大脑接受传递资讯加快,工作学习效率提高,免疫力增强,情绪稳定;呈现θ波时是浅睡眠或半梦半醒状态;呈现δ波时,人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李一不认为现阶段的电子产品可以通过测人脑电波的方式得出深度和浅度睡眠的数据,他更愿意相信只是靠手腕的运动状况估算出睡眠时长。关于手环发送α波,李一更认为是炒作概念:“即便真能发送α波,也应该在头戴式设备上发送,这比在手腕上发送要有效得多。”
▲内蒙古某市,因睡眠障碍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CFP
“褪黑素有点特殊,是药又不是药。”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告诉记者,人本身会分泌褪黑素,只不过有时分泌得少,延迟分泌时,就会导致入睡困难。褪黑素虽然有效,但能被人体吸收的有效量却不稳定。“同一个人今天吃和明天吃,效果不一样,不同的人吃,有效量更不一样,所以它不符合药品标准,不能称之为药。”韩芳说,从个体化差异角度看,应当寻求适合自己的矫正或治疗方式,“不明就里地买一堆褪黑素吃,这种方式不建议”。
“药品和保健品不是首选,我不会在最初就推荐这些东西给咨询者。”李一告诉记者,正确矫正睡眠的方式,是改变生活习惯,把信息干扰等让头脑过度兴奋的环节去掉,而不是用药物或保健品。“褪黑素也好,其他处方药也好,如果患者使用它,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睡眠,终究还是要摒弃的。”李一说,对药物和保健品的使用,基本属于下策。
助眠产品的营销策略
▲据专家观察,入睡前刷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CFP
“他们在营销方面是真下功夫了。”前述记忆枕经销商对记者说,大量床品营销特意研究了白领或上班族的消费心理。所谓白领消费心理,是指对科技感、智能感以及轻奢感的需求,“记忆枕、床垫这些厂牌,他们跟约好了似的,把画面的色调调暗、调冷,把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技术,让人以为是‘黑科技’,都是为了迎合白领的消费心理。”他还表示,近几年,“00后”一代刚刚进入职场,消费能力渐强,生活压力也在增大,把产品包装成符合年轻一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很多床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