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并不是自传。它构筑了一群中国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经历的命运。如果我的创作有什么强烈的个人情感驱动,那就是母子的感情。但我并没有去刻意渲染它。
在这个故事的大部分篇幅中,母亲是一个并不重要的背景中的角色,但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和远离,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最后一部分中,已经去世了的她成为他旅程中致敬的对象,后来,她在人生旅行中默默走过的足迹直接变成了他所追寻的重要目标。她的心灵世界变成了他想象力希望企及之处。而她的安息之处成为了他的世界中心。在这个故事中,母子关系是主人公和故土演化着的关系的一种稳定呈现,陪伴并养育着他对爱和自由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希望追索的人生谜底。
所以我放下了当时正打算写的以西方世界为背景的长篇,计划和几个同学进行长谈,写一篇几万字的关于三线第二代命运的报告文学(一个与当下更合拍的描述应该是非虚构文学)。我一直认为自己更像一个记录者而不是创作者,而我过去简短的记者生涯显然也给了我一点社会责任心。
我最初面对的是素材的有限,毕竟并不是每位同学都愿意叙说自己的过去,而我因为早已离开故事的环境,对于他们最近二十年的生活细节并不了解。不过,2013年母亲的去世改变了我的创作意图。接下来,故事由一代人扩展为两代人,而我拾起了在这个故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家和故乡。我随即发现,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人生活的根基,无论是哪代人,无论他们置身于乡村、城市还是海外。
【编辑推荐】
PART.01
动人的情结:三线;八十年代
很多三线人在盼望这本书。
作者是三线子弟,三线二代。如今“三线”已经成为历史,803也成为被遗忘的废墟(历史纪念地),但是人还在。父辈的青春,“王小帅、胡凌云们”(三线二代)的童年,都遗留在那里。三线成为很多人,很多家庭的牵念之地。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成为他们的盼望。
另外,有关八十年代的很多回忆,尤其是童年记忆,做煤球、滑冰鞋等,对经历过的人是珍贵的记忆,对未曾经历的年轻读者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想象。
PART.02
永恒不倦的主题:家和故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是写一部有关三线二代命运的报告文学,记录而不是创作,后来因为母亲的去世改变了他的创作意图,对803的追寻由一代人扩展为两代人,故事中的两个概念被拾起:家和故乡——中国人生活的根基,无论是哪代人,无论他们置身于乡村、城市还是海外。小说中主人公从家出发,环游世界,再回望,追寻,回到故乡……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轨迹吧。
PART.03
独特迷人的气质:极致的文艺风格
胡凌云独特的幻想气质,他对地理的痴迷,对音乐的热爱,对文字的极度真诚都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803》全书四大章(山海,城垣,疆阂,八荒),章中分节,作者自称“章回体”。每大章开头有中国古籍文摘做引言(玄奘传记、法显游记、后汉书),结尾则摘录三首英文歌和一首窦唯《东海第五》的歌词片段。行文缜密,用词精心,有着科学仪器般的精密度。
他创建的“掘火网”在文艺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一直活跃。
我希望追索的人生谜底,
始终是对爱和自由的理解。”
【作者介绍】
胡凌云
曾出版小说《跟随一位少女穿过城市》。《第九波》《驶向猫形黑洞的最后旅程》即将出版。
曾翻译《波士顿画记》《混凝土岛》《拍卖第四十九批》等。
【图书介绍】
(点击图片可购买)
《803》
胡凌云/著
出品方:乐府文化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803》是旅美作家胡凌云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贵州三线工厂的衰败为起点,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一个不可能回来的世界。
803,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基地代号,是父母为之奉献一生的工作单位(父母年轻时作为上海光学仪器厂技术人员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山区),是主人公船长出生、成长和始终想要回去的故乡。但803只是小说的缘起,小说的主题是“我”对世界的探索——探索基地(故乡),想象世界,离开基地(故乡),游历世界,回忆基地,寻找逝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