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潜水器是一种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潜水装置,按用途可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类。按功能类别又可分为载人潜水器(HOV)、遥控潜水器(ROV)、自治式潜水器(AUV)、以及混合型潜水器。其主要任务有三类:一类是用于海洋调查和监测,包括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环境调查,生物资源调查及其他实验和研究;第二类是用于深海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检查及维修海底电缆、管路等;第三类是用于执行军事侦察、扫雷、布雷等任务。其他用途还包括救援打捞、探险、旅游等。

1)载人潜水(HOV)技术:目前全世界的HOV总数约200多艘,可潜入6000m以上深度的仅有8艘,分别为美国的“阿尔文号”、日本的“深海6500”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和平号Ⅰ/Ⅱ”、领事号和罗斯号、中国的“蛟龙”号。;另有若干艘正在建设中,其中包括中国正在研建的彩虹鱼号。

2)遥控潜水器(ROV)技术:目前全世界无人遥控潜水器已超过1000艘,有一半以上是直接用于海油气工程。潜深大于5000m的ROV不超过10套,真正能够制造深海ROV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3)自治式潜水器(AUV)技术:研制AUV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挪威、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现有设计工作深度达到6000m的AUV有美国的AUSS号、俄罗斯的MT-88、法国的PLA2和中国的潜龙一号。

4)军用AUV技术:各国海军研制的AUV,其主要用途包括水雷探查、目标监测等。

喜怒无常的浩瀚大海吞噬了无数满载金银财宝的船只,海底财富令人神往。正是在这种诱惑驱使下,无数人打起了海底寻宝的算盘,然而这并不非易事,为了保证寻宝之旅的安全,人们设计了种种潜水装置。据记载:

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了木质球型潜水器,它由座舱和压载舱组成,座舱里装有绞盘,缆绳系在压载舱上,通过机械传动来改变压载浮力,控制升降。这是正式载入人类潜水钟(早期的潜水器是一个底部开口的容器,外形与钟相似,故得此名)史册的第一个潜水钟,其独树一帜的设计思想为以后潜水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1714年,英国潜水员约翰·莱瑟布里奇别出心裁地制造出一种木桶潜水器。木桶顶端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密封盖,以供潜水员出入;桶的侧面上部有一个观察窗口,下部有两个密封套筒,潜水员可以将手从此伸出进行水下作业。

19世纪末,意大利人保萨迈罗设计制造的铸铁球形潜水器,在潜海过程中创造过下潜165米的记录,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1928年,美国人威廉·贝比和奥蒂斯·巴尔顿设计并建造了第一艘球形深海探测装置。该装置通身都用钢铁建造,它可以从一艘水面船舶上通过连接的电缆下潜到海面之下。

1930年,上述二人一起乘坐这个球形装置下潜到了距海面245米(803英尺)的深度。

1932年,他们又下潜到了923米(3028英尺)的深度——这一纪录直到15年之后才被打破。后来贝比写了一本书《1/2英里之下》,他在书中详细描绘了所见到的奇异的海底生物。这些生物听起来就像是从外星来的,因此很多人怀疑彼博是在撒谎。不过,他并没有撒谎,海底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奇异世界。

1933年,瑞士气象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提出,要使潜水器下潜到2000米以下,必须在潜水器上加一个压力舱加以保护。他设计出一种独特的“水下气球”潜水器,分为钢制的潜水球和像船一样的浮筒。浮筒内充满比海水比重小得多的汽油,为潜水器提供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内放进铁砂等压舱物,以助它下沉。该潜水器完全抛掉系缆绳,能在海洋里自由沉浮和航行。皮卡德在对部分设计进行了一些改进之后,建造了第二艘潜水器并命名为“的里亚斯特”号。后被美国海军收购。

1960年,皮卡德的儿子雅科斯和美国海军上尉唐·沃尔什搭乘“的里亚斯特”号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处,距海面10916米(35813英尺)。之后的二十年中,改进型深海潜水器“的里亚斯特II”号一直在美国海军中服役。它承担了许多深海探险任务,包括搜寻美国海军失事的“天蝎”号核潜艇的残骸和打捞坠入海底的航天器装置。

1964年,“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建成,并由伍兹霍尔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管理使用。“阿尔文”号可以搭乘3名研究人员,并且能够下潜到4500米(14764英尺)的深度。在50余年的服役生涯中,“阿尔文”号一共有4700多次深潜经历。它找到了美军丢失的氢弹,勘测过海底火山口。另外,它还是第一艘到访过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载人潜水器。

最多:俄罗斯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最著名的是1987年建造完成的“和平一号”“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很多镜头就是它们探测的片段。

“和平一号”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乘客——普京,他在2009年8月1日搭乘“和平一号”深潜至世界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水面下大约1400米处,探查新能源“可燃冰”,在水下待了超过4小时。

最深:10898米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1960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皮卡和唐·沃尔什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曾到达此处进行科学考察,实现最大载人潜水深度10898米,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12年后由加拿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艇再一次征服万米深渊,成为全球驾驶单人潜水器到达地球上已知的最深处——挑战者深渊的第一人。

最传奇:“阿尔文”号

“阿尔文”号是世界上著名的潜水器,服务于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1964年6月5日下水至今已工作51年,阿尔文号的主要用途是科学考察,但偶尔也会客串干点别的差事,1966年初,在西班牙东海岸,美国空军的一架空中加油飞机在给一架轰炸机加油时,两机相撞,坠毁在附近海岸,坠毁的轰炸机上携带着4颗氢弹,3颗落在西班牙本土,一颗则消失在地中海里美国海军不得不求助于建成不久的“阿尔文”号,一个多月后,“阿尔文”号不负众望,在100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这颗氢弹,一战成名1986年,“阿尔文”号再建新功,它成功地参与了对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搜寻和考察,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目前新的阿尔文号已经脱胎换骨,改建完成,并在未来具备6000米水深的下潜能力。

THE END
1.海洋丨“蛟龙”探海——我国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十年记此外,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还开展了万米无缆水下机器人(AUV)下潜试验3次,最大下潜深度7709米,初步实现了以“深海一号”船精细调查平台为载体、多深潜装备与常规调查复合作业的新模式;利用“大洋一号”船实施了万米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南海300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kwMDIzNQ==&mid=2656706594&idx=2&sn=256a49b4314b05ebb75566ff87d56a55&chksm=8b8d97c6bcfa1ed03b4021c57c6a9e6cf07655075d70b49fc8e263f543e8c79521953eebae3a&scene=27
2.龙年“蛟龙”:“蛟龙号”首潜大西洋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 王立彬)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目前已在南大西洋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记者27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深海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83航次第一航段聚焦南大西洋中脊热液区。截至2月23日,“蛟龙号”在南大西洋顺利完成23次下潜,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112138564164298&wfr=spider&for=pc
3.中国蛟龙号号称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但是为什么好多人下潜过一万超过10000米的是载人探险型潜水器。个头非常小,人是竖着站在海里的,潜水器无法安装作业设备。 潜水器没有驾驶功能,只能下去看看,拍拍照,没法干活。 蛟龙号是载人作业型潜水器,人是坐在驾驶舱里的。就像个小潜艇一样,可以在海底航行。还能在前端装个机械臂来进行科考作业。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15726354085972532.html
4.“海斗”号创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10767米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深渊科考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这次首航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是我国海洋科技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海科考,执行了84项装备试验及科考任务,其中3种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万https://news.cctv.com/2016/08/25/ARTIbkWDPQfwRKw4Mf0luGFx160825.shtml
5.世界上下潜最深多少米:日本海沟号下潜深达10970米说到世界上下潜最深多少米,[bai]日本的深海6500号不得不提,它于1989年建成,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 2、中国蛟龙号,7062米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在世界上最深的深渊——马里亚纳海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下潜最深的记录,在世界最深潜水艇排名中排第三位。 http://m.bala.cc/shijie/renlei/2022/22356.html
6.中国“彩虹鱼”下潜世界最深海沟新华网12月16日报道,近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 新华网此前报道,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成的“彩虹鱼”科考团队,11日在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两台“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的万米级海试,深度分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12_17_483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