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时49分,“蛟龙”号抵达4800米级预定深度,开始作业:沿测线开展近底观察和取样,完成环境参数测量;采集近底海水、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取26.3公斤玄武岩样品,16升近底海水样品,生物样品包括1只海参、1只海绵、1只蛇尾、2只海星。同时,“蛟龙”号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像资料。
13时,“蛟龙”号抛载返航,抵达海面用时2小时36分钟,从水面回到“向阳红09”科考船甲板用时23分钟。
5月23日,本次下潜人员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在马里亚纳海沟4802米处登记所获样品。唐嘉陵摄
作为工程下潜,本次下潜及作业过程中,下潜团队对潜水器的航行控制、均衡调节、水声通信与定位、机械手等作业工具进行了全面测试,完成了潜水器技术状态确认。
5月23日,“蛟龙”号完成下潜回收到“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上(从“蛟龙”号内向外拍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生物样品海星。郭松峤摄
“本次下潜中,潜水器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部门配合流畅,完成了既定作业任务,为后续大深度下潜作业奠定了基础。”本航段现场总指挥邬长斌说。
本航段是“蛟龙”号自2013年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以来的最后一个航段,调查海域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深渊区。“蛟龙”号预计进行10次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第二潜计划于5月25日进行。
5月23日,刘诗平、唐嘉陵和刘晓辉(从左至右)下潜归来。胥维坤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