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继懋揭秘“海龙”号海底机器人

“大洋一号”船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起航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调查任务以来,迄今已完成了第一、第二航段任务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级“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以下简称“海龙”号ROV)完成了对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的探测工作,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进入机器人时代。“海龙”号ROV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其技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它的研发过程如何?具有哪些功能?对我国大洋科学考察有着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海龙”号ROV科研团队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继懋。

记者:什么是“海龙”号ROV?它的构成和性能如何?

朱继懋:ROV即海底机器人,是RemotelyOperatedVehicle(远程遥控潜水器)的简称。它通过脐带连接潜器与水面控制设备,由操作手在水面实现远程遥控。“海龙”号ROV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具有3500米作业深度的ROV。它使用十分方便,目前采用的布放模式在海底的活动半径约为40米~50米。

“海龙”号ROV由重约3吨的潜水器、脐带缆、A字架、止荡架、绞车、控制室和电源等几大部分组成。具备以下4个特点:一是运动能力强,配置了7个推进器,在水下可自由行动;二是观察能力强,配备有多个摄像机、照相机,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摄像与拍照;三是作业能力强,配有两个分别为5个关节和7个关节的机械手以及可扩展多种功能的取样器,操作非常灵活;四是安全性高,有具升沉补偿功能的主缆绞车、定位信标、虚拟显示系统辅助作业;五是适应能力强,可以同时具备无中继器布放和有中继器布放两种布放模式。

记者:在大洋科考中,“海龙”号ROV与传统的电视抓斗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朱继懋:在大洋科学考察中,“海龙”号ROV在小范围内定点作业、精细作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传统的电视抓斗是无动力、被动作业的,而“海龙”号ROV的可控性、灵活度相较电视抓斗而言大大增强。比如在此次大洋第22航次科考作业中,一个热液取样器不慎掉落海底,就是通过ROV灵活的机械手将其捡了回来。

记者:听说“海龙”号ROV是九年磨一剑的成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它的研制历程。

朱继懋: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海龙”号ROV的研制历时9年,经过了3代人的努力,共研制了两个型号的ROV,经历了多次海试。

在2009年执行的我国大洋第21航次科考中,“海龙”号ROV首次成功进行了试用,在东太平洋海隆观察到了罕见的巨大硫化物“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在去年12月开始的我国大洋第22航次科考中,“海龙”号ROV正式投入使用。在大洋第22航次第二航段中,工作人员采用无中继器布放“海龙”号ROV,完成了多站作业任务,对多金属硫化物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全程录像,拍摄图片400余张,获取了若干地质和生物样品;在将于2011年10月开展的我国大洋第22航次第9航段科考中,“海龙号”ROV将在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中继续发挥作用。

记者:“海龙”号ROV的使用对我国大洋科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朱继懋:“海龙”号ROV主要用于3500米深度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活动,包括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类起源的秘密等。在第22航次的大洋科学考察中,“海龙”号ROV完成了对南大西洋多金属硫化物新区的探测,成功采集到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和生物样品,还同步拍摄了高清晰的海底照片和作业全程视频影像。“海龙”号ROV实现了从粗犷取样观测到精细取样观测的跨越,使我国海底勘探技术提高了一个层次,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进入机器人时代。

记者:ROV是一个很好的大洋调查作业工具,为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以后将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朱继懋: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将对ROV的适应性做进一步改造,以适应大洋调查的具体需求;围绕热液调查与取样,发展和研制相应的取样设备、探测设备。另外还将加大对ROV操作与维护队伍的培养力度,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大洋调查任务的需求。

THE END
1.科研团队主持过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计划。研究方向:潜水器总体技术;水下机器人操纵控制技术;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技术。 电话:(021)34293375 邮箱:tongge@sjtu.edu.cn 网页:http://underwater.sjtu.edu.cn 万德成,199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上海大学https://underwater.sjtu.edu.cn/kytd.htm
2.水下机器人建模与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研究【摘要】:水下机器人是人类探索海洋的一种有效工具,其可被用于水下结构物、设施的监测与作业。这对水下机器人的系统运行提出了更加准确与稳定的要求。无论是从系统机理还是从便于实际操控的角度,认识和操控水下机器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水下机器人系统具有强非线性和静不稳定性。水下机器人模型常被用来解释运动和施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8-1019640509.htm
3.水下机器人(ROV),你知道多少?特种机器人资讯无人系统网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研究机构之一。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深海无人潜水器和水下作业装备目前,水下工程研究所正承担着大量国家大型潜水器的研制工作,是我国水下装备重要的研制基地。 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七○二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https://www.youuvs.com/news/detail/201911/2583.html
4.目标检测方向国内外知名实验室(小方向:水下目标检测火灾检测)3、上海交通大学 - 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深海无人潜水器和水下作业装备 实验室官网:科研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 火灾监测国内外课题组 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Fire Research Grou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8875151/article/details/135573100
5.盘点船舶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海洋强国靠他们在水下多功能平台、水下浮体定深、海洋智能拖曳、高抗流水下机器人、实时传输潜标系统、磁检测与应用等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优势,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胜利三路58号 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 七一一所创建于1963 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5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591850
6.机器人潜水?来围观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你听说过机器人潜水吗? 机器人潜水都在“忙”些什么? 近日,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举办。该赛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共设自主式水下机器人、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创意概念类三个赛道,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4760286429723069756&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