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刺在鱼身上的生长也是有规律的,不是瞎长长的。根据长的位置分为3类;连接在髓弓上的髓弓小骨;连到椎体上的椎体小骨;附在腹肋或脉弓上的脉弓小骨。三种肌间骨进化的进度并不一样,形成的过程也不完全同步,髓弓小骨出现最早消失最晚,椎体小骨出现最晚却消失最早。
肌间刺垂直于椎体,有规律的嵌在鱼肉中
科学家在研究肌间刺骨化过程中,还发现有的鲤鱼、斑马鱼、鲢鱼和团头鲂等鱼类的肌间刺是从鱼体的尾部朝头部开始发育。而鳗鲡相反,从头部向尾部开始发育。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推测可能和鱼的运动方式有关,鲤鱼斑马鱼等都由尾鳍发力,营养供给都集中在尾部。而鳗鲡则是头部起更多的支撑。也有推测是和鱼的进化有关。
还有人曾根据鱼类的进化做过肌间刺的统计,发现肌间刺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部分鱼类的进化史,呈现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趋势。出现最早的真骨鱼类——骨舌鱼类的双须骨舌鱼,它的肌间刺只有70根左右。随着进化,海鲢总目的海鳗肌间刺的数量约有409根。然后到鲱形总目的鲥鱼,肌间刺约有143根。骨鳔总目鲤形目的鲤鱼,肌间骨约有99根;最后是骨鳔总目鲶形目的黄颡鱼,肌间刺的数量约为8根。
看完这么多,是不是想练习如何切无刺草鱼了呢?
参考文献
[1]鱼为什么要长那些暗搓搓的小刺?(科学大院)
[2]吕耀平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3]聂春红等:不同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研究
[4]PattersonC,JohnsonGD.Theintermuscularbonesandligamentsofteleosteanfishes[J].SmithsonianContributiontoZoology,1995,559:1-85.
[5]Structure,Kinematics,AndMuscleDynamicsInUndulatorySwim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