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水平可以影响学生的下限,但是绝对不会是学生将来成就的天花板。
题目说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大家对科研或者说是教育的众多误解中的一个,因为有句俗话说是名师出高徒,所以就都认为学生厉害,老师肯定更厉害。
但是大家有没有听过另外一句古话,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是老师教出的学生都不如自己,那人类历史只能倒退了。
回到题目中所说的“导师的水平差”应该指的是科研水平。但其实这很正常,我想大部分的导师,无论是前沿的科学发现,还是一线的科研操作都不如自己的博士生,这主要是因为导师的工作已经使他远离了科研一线。所以可以这么说,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巅峰都是自己读博士的那几年,就好比我们英语水平巅峰不是考过四六级的时候而是高中那几年。
当年的博士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导师,他们的主要工作就不再是一线的科研实验,而是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他们不再将精力集中在实验上而是在团队管理上,为团队提供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各种资源,更高效率的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千年前韩愈就曾说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才是辩证法内核的具体体现,不是说老师就必须全方面都要比学生强,只要一个方面强就可以称之为老师,就可以学习,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时期我们只需要一门心思钻研实验就可以了,实验做的好成果少不了,以至于我们认为功劳都是自己的,导师好像都是捡便宜的,殊不知我们只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导师搭建的平台让我们省去了很多工作,所以当你自己当导师的时候才会有切身体会。
这里我们来详细的探讨下一篇完整地科研成果诞生的过程中,导师起到了什么作用。
0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在大老板一般不会亲自帮你选题或者出一个命题作文给你做,很多同学都吐槽说导师什么也不管,自己也不懂该选啥。说实话导师选的题可能还不如你自己选,一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具体哪个问题能出成果,二是他选的你不一定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做起来肯定没动力。
虽说如此,导师还是帮我们很多了,导师在前期不断地试错和积累,使得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都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的成果了,且自己有足够影响力,这样只要你选的不太离谱,终究会有一篇还不错的成果。
就像我们以前实验室,导师是领域内大牛,只要你在实验室研究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按照之前师兄师姐的套路做,最少也能发一个一区七八分的SCI论文,你的下限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天花板。
02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很多同学都喜欢闷头做试验,眼睛里只有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需要重视实验设计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虽说导师实验技术可能不如你,但是在实验设计上确实经验丰富,思考的更全面,能够帮助你少做无用功,而且很多导师有人脉,合作的国内外实验室可能就是某顶级SCI期刊的主编,不说是打招呼走后门,让主编帮着看看论文中有哪些问题提提建议也足够帮助你大幅提升论文质量的了。
03
方法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这一点其实跟上面实验设计差不多,实验方法应当描述得足够详细,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实验,验证结果。
04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数据这里我们作为执行者其实有时候会犯两个错误,一个是不擅长数据统计,导致数据处理分析失真;另一方面就是会“美化”数据,导师是老油条了会给学生把关。
05
论文的表达和写作质量
结果的解释和讨论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其意义,讨论其与预期的一致性或差异,以及可能的解释。
论文的结构和逻辑性要确保论文的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各部分内容相互支持,形成完整的论证。
很多同学论文写作经验不足,论文写作无法将自己的成果重要意义完美的呈现给审稿人,所以这时候导师会给予写作逻辑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讲好“故事”。
06
论文的整体印象和影响力
考虑论文的整体质量,包括图表的质量、版面的整洁度等,以及论文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期刊,并制定有效的投稿策略。
这就是导师对这篇成果的整体把关了,包括如何利用这篇成果取得荣誉,导师会拿着成果在各大学术会议作报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其实你作为第一作者,这无形中也是在帮助你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经过上面简单分析,导师就好比产品经理,学生则是手下的开发人员,学生只需要按照大方向完成工作即可,而导师从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包装上市都要考虑到,并且要管理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虽然导师的开发水平不如学生,但是没有老师学生根本不可能独立达到那么高的成就。
作为一家专注于论文润色服务的公司,投必得坚信每一份投入都将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们的专长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帮助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最佳状态呈现。经过我们润色后的论文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这证明了我们润色服务的专业性和对SCI期刊要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