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术论文的文字问题,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一大困扰,作者、编辑、教师、学生各有苦恼,因此,本编辑部决定就此展开交流、讨论。一般认为不少年轻学人缺乏文字的自觉,需要提醒和指导,但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年轻学人也有自己的说辞,那文字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水平如何提高?学术论文是需要发表的,这就和刊物有了关系。就文字修改问题,编辑和作者之间,有时也缺少适度的张力,编辑心力交瘁,但作者未必心领,编辑和作者如何同心合力把论文修改好?我们愿意提供平台,就这些问题请各方发表意见,欢迎大家投稿。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
从编辑视角初议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
吴志军
就笔者的现实感受而论,目前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诸多弊端,其本质毋宁说就是一些不良的写作习惯。这种不良写作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术论文背后所承载的急躁的功利化诉求,学术论文被“异化”为实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工具,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理想主义本质,“我们现在的发表狂对思维的尊严是一个极大的侮辱,而社会可能赋予学者的权威正是以这一尊严为基础的”。由是言之,年轻研究者若欲打破不良写作习惯与功利化诉求之间的恶性“互为”关系,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抵制外在诱惑,平心静气地坐冷板凳,回归学术本质,培养“战略定力”,“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者本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作品都绝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者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他自己的生存”。退一万步讲,历史研究者即使有现实和功利的考虑,也不能完全无视学术与学者的基本尊严。
学术研究是一生的志业,而写作更需一生的修炼,新一代的年轻研究者有必要透过严谨规范的学术写作,树立对于“学术”的敬畏之心。为了从学术编辑的角度就学术论文写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笔者从前两年开始全面梳整和解读《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的三审意见与外审意见,努力从中总结出有关党史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负面清单”,亦即规范的、理想的学术论文写作至少应该规避的问题,并与相当多的年轻研究者就此做了具有实效性的沟通与交流,今后将陆续成文,提供给年轻研究者参考。笔者坚信,学术编辑是历史学界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其掌握的独特的学术信息以及由此型塑的独特学术体验,在提高历史论文写作能力乃至提升历史研究整体学术水准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似乎比以往想象的更加重要。在这方面,学术编辑绝不可妄自菲薄,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