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汇总十篇

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估目标、分析评估因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分析、指标量化分析、综合评估、结果分析和采集指标数据等。

(1)确定评估目标。根据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与任务,综合分析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范围和要求。(2)分析评估要素。根据评估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若干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关联程度。这些因素将作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3)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以关键或主要因素为基准,遵循有关原则,构建合适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具有逐层分解的树形结构。(4)指标权重分析。分析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指标的权重值。(5)指标量化分析。建立指标的量化模型,对指标值进行量化。(6)综合评估。对指标值进行聚合量化,得出评估对象的总体评估值。(7)结果评估。对评估值进行分析,找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8)采集评估数据。采集评估数据可与以上过程并行展开,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为评估工作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可采用多种手段,例如采用调查打分表、试卷分析表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记录信息等。

2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需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效率,必须将编辑评估方案、建立指标体系、量化评估指标等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评估环境。评估系统应向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分析、设计和评估手段,支持教学质量评估的全过程,能够对评估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此外,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应当具有通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其应满足的功能需求如下:

3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

根据教学质量评估需求,采用VisualC++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其系统结构、使用流程和使用界面如下。

3.1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人机交互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库层,如图3所示。

人机交互层主要提供可视化的图形编辑环境,使得评估人员能够方便地实现评估工作。

数据存储层主要实现评估方案管理、评估数据管理和评估数据采集等功能。

数据库层利用缺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管理。

3.2使用流程

依托工具的主要功能模块,系统的使用流程为:第一步,根据评估目标与任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一个层次化树结构;第二步,选定评估框架,根据用户需要,选择AHP方法,模糊综合评估,灰色聚类评估方法、云模型等评估方法;第三步,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系统提供了两两对比法、倍数环比法和排序编码等权重分析方法;第四步,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指标的不同类型,例如成本型指标、效益型指标等建立指标的量化模型,同时可通过采集数据对指标进行量化;第五步,根据选定的评估框架,采用相应的算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估报告,如图2所示。⑤⑥

3.3系统界面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采用多文档多视窗的风格,支持多种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已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得到应用,其界面如图3所示。

4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支持手段,能辅助教学管理人员监控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与其他信息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展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评估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李旭军,何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5):86-88.

②刘付民,张治斌.基于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3):212-214.

③胡章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6.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学校类型的分化,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能采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学校只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二)树立科学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现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和一般内涵。但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赋予了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一些特有的内涵。大众化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质量标准多样化。概而言之,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可表述为如下三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因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要转变衡量教学质量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的观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坚持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观,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观,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培养出的学生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组织能力;即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具有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即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二是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它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因此,我们既要承认民办高等教育在初创和一定发展的阶段,由于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的差距,民办高等教育总体的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客观存在,也应认为,这种客观存在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现象,我们要相信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促进科技进步,创新文化发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个人爱好,提高自身素质等。从这个角度说,民办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因此,就业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市场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的改造整合、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要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第二课堂更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总之,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低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和生源的缩减。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质量保证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实施分类分层评估

从生源质量、经费支持、师资队伍等方面来看,民办高校很难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用同一的标准对处在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上的学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差异性、质量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分类评估,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针对民办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体现其特色和特殊性,这是当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分别进行分类评估的意义所在。

(二)建立和完善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由“行政主导型”向“社会中介主导型”转变

建立和完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构,弱化政府行政主导的职能,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当前,政府应尽快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中介评估机构参与民办教育评估的法律规定,推动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使评诂工作逐渐由目前的“行政主导型”过渡到“社会中介主导型”。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这类评价中介机构的法制法规建设,保证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就中介机构本身而言,也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地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种中介“服务”机构,一个独立的法人,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行为应合乎市场规范,要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来说,首先要从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建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在内部管理方面,民办高校要建立起分层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所谓分层管理是指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质量监控单位,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保障体系中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不同的管理层次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通过互相分工协作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

民办高校要加强教学质量自我督导,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这种全面的立体交叉的督导评估组织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尽可能地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把构成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这一制度的完善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用量化指标体现。高等院校在接受各种合格评估之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指标体系的准备上,甚至还有不惜突击作假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证与评估应当做到以自评为基础,而自评报告并不以数量化的指标作为评判的全部标准,必须由评估组在现场审查阶段认真检查自评报告的方方面面是否落实在实践中,评估的所有工作都要指向于促使被认证与评估对象能建立一种质量的保障机制。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问卷编制

首先,在湖北省某高校的公选课班级中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并要求学生自由完成不记名的开放式问卷:“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评价项目。”然后,整理和分析开放式问卷回收的信息,并借鉴国内外学生评教的文献资料,编制成“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问卷”。问卷包括41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等级式记分。

(二)问卷调查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1.被试问卷调查工作于2007年3-4月在湖北中国地质大学和长江大学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中进行,发放不记名式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94.8%),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学生128名,长江大学学生308名;女生178人,男生258人。

2.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应用SPSS1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41个初始项目的KMO值为0.923,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根大于1为因子抽取方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负载太低和多重负载的项目,结果抽取五个因子共22个项目,此时KMO值为。.89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特征根及因子解释率见表1;因子旋转后的负载(0.35以上)、命名及a系数见表2。

(三)各因子的权重

学生评教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全面反映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保留信息,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简洁明了;本研究的五个因子分别由4}5个共22个标志项目测量,每个标志项目采用likter式5点记分法,22个标志项目的总分为110,不符合一般的百分制记分法,而且五个维度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考查五个评教因子的关系和权重。

应用回归法计算五个因子的因子分进行二阶因子分析,KMO值为0.809,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只有一个,直接命名为“教学质量”,五个一阶因子的负载分别是:师生沟通为0.77,课堂吸引力为0.76,教学组织为0.75,为人师表为0.72,教学实践性为0.71。一个公因子的因子分析模型为:,忽略测量误差,可以用因子负载计算各测量维度的权重,如“师生沟通”;0.77/(0.77+0.76+0.75+0.72+0.71)=0.207,如果采用百分制,“师生沟通”的得分就应为“实际得分//25x100",所以“师生沟通”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权重为0.83(4x0.207),以此类推,其他各维度的权重为:课堂吸引力为1.02,内容组织为0.81,为人师表为0.97,教学实践性为0.95。

三、结果讨论与结论

(一)学生评教的基本维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一个时期高校超常规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大学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亦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是高等学校及教学评估机构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相对于教学质量,其监控与评估则是指促进教学质量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讲,教学质量监控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及其最终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其侧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而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或专项评估,挖掘问题,制定整改建议,侧重点是教学结果的剖析和定性。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影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因素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现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要素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三、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

高校应建立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监控与评估的范围也应该向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逐步渗透。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和管理队伍等,均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2]谢辉.建立完善的评价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梅贤臣,沈定文,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理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146-149.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教学质量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生命力。如何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正确的评估应是教学管理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确定教学质量评价等级,切实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全力致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是一项长期以来很难精确实施的工作,因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比较多,也很复杂,所以决定了评价方法要具有综合性;又因为在诸多因素中,有些可以量化,有些则很模糊,难以用客观数据进行表示,只能定性的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决定了评价方法的模糊性。所以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试图对课堂教学质量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1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本部分针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级指标,通过建立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出各个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1.1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用U表示。这其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因素和14个二级指标因素,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1.2建立权重集

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反映各因素不同的重要程度,对各因素应赋予相应的权重。那么由所有权重组成的集合即为权重集。对同样的因素,如果取不同的权重,则评价的最终结果也将不同,所以对于评价问题而言,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本文利用群决策的方法来确定权重集。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专家,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于各个专家不同的知识背景、对评判方案的了解程度、自身的偏好以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决策问题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分歧,难以达成统一意见,所以第二步要确定每个专家的权重;由于专家给出的评判矩阵一般都不满足一致性的要求,所以第三步要将评判矩阵进行一致性调整和合并,进而得到群决策结果。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1.3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是评判者对教学质量可能作出的各种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用V表示。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可将评估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即评语集V=(v1,v2,v3,v4)={优、良、中、差}。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集中得出一个最佳的评价结果。

1.4单因素模糊评价

单独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判,以确定教学质量对评语集中元素的隶属程度,即为单因素模糊评价。设因素uij对评语集中的第k个元素vk的隶属程度为rijk,所谓隶属程度rijk是指uij和vk之间隶属“合理关系”的程度,即按uij评判时,评判对象取vk的合理程度。通过对教学质量测评表中的数据进行模糊统计,可得各因素的隶属度如表3所示。

1.5模糊综合评价

单因素模糊评价仅反映了一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得出正确的评判结果。以教学目标u1为例,运用模糊矩阵乘法的运算,可得模糊综合评价集

2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第二部分中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仅得到了6个一级指标本身的评估结果。为了考虑这6个一级指标对教学质量的综合影响,还需在各一级指标之间进行综合,这就是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也就是说,以这6个一级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再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到教学质量最终的评估结果。

于是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B=AR=(0.348811,0.371725,0.268444,0.01102),利用模糊分布法,将B=(0.348811,0.371725,0.268444,0.01102)归一化,得到归一化后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B'=(0.348811,0.371725,0.268444,0.01102)=(b1,b2,b3,b4)

其中bi,(i=1,…,4)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它表示教学质量对评语集中第个元素的隶属度。这里,b2=0.371725最大,也就是说教学质量隶属于“良”的程度最大,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可认为此教师的教学质量为“良”。

参考文献

[1]江高.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红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可信度评估方法[J].数学实践与认识,2004,16(5):137-141.

[4]王大伟.高等学校院(系)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现象的数学分支,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广阔的应用空间。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概念外延不分明性,比如我们常说的“远与近”、“大与小”,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以一定的范围来确定其不同,这就是“模糊”的概念。近些年来,模糊数学理论在诸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教育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首先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多层次、多算子二型模糊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可以使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现出以下优越性:

科学性: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判,这样不仅能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而且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

可靠性:模糊集合理论和数学模型,在理论体系上是严密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是正确的,而且可以通过Matlab程序设计,得到综合评价的最后结果。

简易可行性:整个计算步骤明确、判断简便,只要掌握线性代数既可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一、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内容,以教学管理人员评教、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为基础,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等级分别为好、较好、一般和较差。以教学管理人员评教指标体系为例:

教学态度占40%:(1)乐于接受系部安排的教学任务,教学投入充分。(2)课堂准备充分,上课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规范完整。(3)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布置和批改作业。

教学纪律40%:(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调课。(2)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3)严格遵守学校考试纪律的规定,教学严谨。

成绩分析20%: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

二、建立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教学管理人员评教”、“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三部分组成,其权重分配为3:3:4。

本例中,教学管理人员为10人,专家评教人数为10人,学生参评人数为40人,根据评价问卷统计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计算教学管理人员评教得分。教学管理人员评教从3个方面依照7项评估细则进行评价。使用模糊分析算子(一)初级层次的教学质量综合评判计算

(二)二级层次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计算

好”,18%的人赞成评为“一般”,8%的人赞成评为“较差”。

(三)计算教学管理人员评教综合评价得分

依据表1评估等级依次按照百分制:100、80、67.5和0分计算,则

其次,根据统计数据同理可得专家评教:x2=78.4,学生评教:x3=78.9。

三、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计算综合评价值: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管理理论获得长足发展,流派众多,总结起来都是从结果出发,前申到条件创设与过程管理,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借鉴企业管理理论,构建适应高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要求,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与修正,效果明显。学院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教学条件与环境评价

教学条件与环境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专业定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六个方面。

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5-;教学方法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课程改革的情况描述、课程如何考核-5-;教材建设与选用: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情况-5-;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享的教学资料、课程的题库建设、课程习题集、实验报告、作业集、网络资源库建设情况-10-。

教学管理。学习量: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水平)、学生自习量(周小时)-5-;作业及辅导:课程作业量及批改比例、核心课考辅导比例(考核后的补习)、专业导师(给学生专业成长的指导)-5-;实习管理:认识实习的开出率、顶岗实习对口率、学生意愿、教师指导、管理及考核办法、同类院校对比情况-5-;学习成效:核心课程及格率、技能过关率、岗位方向选择分布、休学、退学率-5-。

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企业地位、规模、主要目标岗位、合作协议-5-;

合作内容-订单岗位、人数、师资认证、学生认证人数、接收顶岗实习人数、接收毕业生人数-5-;合计--100-。

2.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的课程质量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效果。考核通过率>85%-教考分离、统一考试课程满分10分,非统一考试课程满分8分。低于85%为0分-10-。考核难度超过同类院校-同类院校指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及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超过10分,同等8分,不明确6分。-10-;

教学能力。课程难度超过其他课程-课程难度是指学生学习此课程有难度或对教师挑战较大。难度较大10分。有难度不大8分,无难度6分。-10-。教学能力高于兼职教师(或高于专职)-聘请兼职教师有难度或与兼职教师(含校内兼职)相比,教学效果更好。高于兼职10分,同等8分,低于兼职6分。-10-。

过程管理。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听课状态高于全院平均水平。高于标准10分,同等8分,低于标准6分。-10-。课下工作效果好:作业批改及时、课下学习指导、辅导、测试、网络平台建设。每项加2分。-10-;

课程设计。有创新与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教学、CDIO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考核、网络平台等10分,边讲边练8分,其他6分-10-;课下设计与辅导、测试效果较好:作业量适度,或者课下活动设计恰当,有辅导及测试。课下学习饱满10分,一般6分,没有课下学习要求0分。-10-;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学习-自编出版教材10,选用合适教材8,自编校内教材6,选用不当教材及无教材0-10-;

教学资料。教学档案齐全-根据课程要求,具备应该有的所有教学材料,达到存档要求10分。不够丰富减2分,只有必要项6分,缺少必要项0分。-10-;合计--100-。

3.人才培养结果评价

教学结果。-补考率-补考人次与考试各科目总人次之比-5-;-毕业率-当年专业毕业生与应届学生数之比-5-;-肄业率-当年肄业学生数与应届学生数之比-5-;-退学率-分年级单独统计-5-。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近三年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单独统计-6-;-初次就业对口率-从事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含专业-6-;-就业城市分布-当年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6-;-平均薪资-毕业生签约工资与一年后工资单独计算-6-;-年后专业留岗率-一年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6-。

就业单位满意度。-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岗位工作技术适应性-5-;-毕业生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沟通、文案等-5-;-毕业生综合素养-严谨、积极、吃苦耐劳等-5-;-再次招聘率-有往届毕业生在本单位工作-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太单一。在高职的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往往存在着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忽视了定性与定量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一些部门过分强调行政领导评价的绝对地位,有些教师调入还不够一年,甚至一些在教工中不被认可的人,被暗箱操作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了先进优秀教师,忽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课程评价中重教轻学,重知识技能,轻职业素养,重结果,轻过程。[2]评价方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4.教学质量评估的方案设计不合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估过程中,从内容上看:重知识技能,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周。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重视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看:评价指标体系条目繁多,重复设计,缺乏针对性。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交叉又重复,边界不清,难以对课程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者操作困难。

6.教学质量评估的保障不足。良好的改革环境与运行机制是教学质量评估顺利进行的保障。相应的设备环境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领导是教学质量评估开展的关键,教师是教学质量改革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如果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就会出现严重失误,甚至事与愿违,相应的后勤保障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职大学生作为优秀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等如何,影响着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3]开展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必须的。

2.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高教[2008]5号文)中明确提出要“要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通过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估内容、评估的方法模式、质量标准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通过构建与高职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客观、全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教学质量的评估,推动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范评价对象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对策

2.建立长久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整体上的设计,实行多元化的保障机制。首先,要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反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大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制订符合高职大学生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促进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其次,要重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见反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他们身处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现状最为了解,重视他们的意见反馈,有助于高职教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管理者在微观层面进一步了解教学发展的需求。最后,构建多位一体的信息化质量反馈平台。这是构建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建立学校、社会、企业、行业联合的信息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跟踪评价对象在学习、工作、实训、实习中的表现,了解就业信息,知晓企业的要求及满意度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1]陈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完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2]朱平.职业素养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改革[J].职教论坛,2013,(8).

[3]张晓荒.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44).

[4]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与启示[J].三江学院学报,2006,(12).

[5]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的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6]杨彩菊,周志刚.第四代评价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启迪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7]郑蕊.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THE END
1.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评审认定办法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收藏 首页 搜索 Language: ENGLISH 你在这里 首页>人才培养>学历教育>规章制度>正文 在22-03-28 14:35:50提交 浏览1107次 附件【法大发〔2021〕55号---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印发博士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评审认定办法的通知.pdf】已下载784次http://zjkxyjy.cupl.edu.cn/info/1045/7132.htm
2.学术的评语13篇14. 答辩组认为,该同学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态度端正,论证严谨,论文写作规范,论文写作水平较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答辩应对沉着,回答流利准确。故该同学的毕业论文达到了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建议授予本科学士学位。 学术的评语 篇4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pingyu/20220615081456_5187138.html
3.怎样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960化工网问答英盛观察在申请基金、选择导师、合作者和招聘科研人员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在我看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金指标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除了个别纯理论的研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有时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观性很强。在社会效益显示出来之前,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从高到低https://www.chem960.com/ask/q-3ebf030bfc3f4b33a2763c9b89626220
4.评语大全之研究生学术水平评语.docx研究生学术水平评语篇一研究生导师评语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6/5344332004003043.shtm
5.职称论文鉴定意见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是鉴定专家对申报者所提交的代表其本人水平的论文或著作进行的鉴定, 是对其内容所反映的专业与学术水平的鉴定, 更是对文章作者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的认定, 代表作水平的高低正是作者综合能力与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 因此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工作是从专业层面对申报者是否达到任职条件的实质评审。逐步减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ljivy5q.html
6.教师职称评审教学反思6篇(全文)(5)担任高水平运动队主教练5年以上,带队获集体项目的全国冠军2项以上;或个人项目的全国冠军4项以上。 (三)学术水平鉴定 1、申报人必须提交代表本人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其中申报副教授职称及以上的需提供两篇代表作。 2、代表作的学术鉴定: 申报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代表作须由同行或者本学科的专家鉴定,鉴定工作由联盟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6vjmmfg.html
7.医院科技成果的鉴定与评审申请鉴定或评审的成果应全面完成科研合同或计划书的各项内容,达到规定的要求;参加研究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的资格无异议,无权属之争,名次排列上达到一致意见;有经上级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齐全,并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对于基础研究性成果,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http://www.xmiso.com/manage/287.html
8.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2024年博士后招收简章5.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证明(如获奖、鉴定、专利证书等); 6.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暂未拿到证书者可提供学位授予单位出具的决定授予学位的书面证明),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7.其他材料:(1)留学回国博士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位认证材料https://www.chinapostdoctor.org.cn/article?inid=6c3c5be0-19c5-43ba-83d7-c8bb714ae72a&catname=%E5%8D%9A%E5%A3%AB%E5%90%8E%E7%A7%91%E7%A0%94%E5%B7%A5%E4%BD%9C%E7%AB%99
9.学术评价:同行评议抑或科学计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新闻中心学术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命脉和核心,学术评价则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的风向标。所谓学术评价,是指对学者、学术成果以及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的测评、判断与鉴别,是衡量一个学者、一项科研成果、一所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当前,学术评价恐怕是学术活动中最为关注的环节,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http://www.sass.cn/101004/2533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