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巨献:中国血液领域十大医学研究出炉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医学不断向前发展,2023年也不例外。回顾这一年,我国科学家在血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斯医学已经连续6年发布了年度医学十大学术进展。今年我们通过线上评选的方式,评出"2023最受瞩目的中国十大医学研究",研究内容面向中国学者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这些研究在推进医疗实践、改善医疗质量方面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注:本次排名顺序根据线上票选数量进行排名,若出现总分相同的情况,将按照投票序号前后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01—

LancetHaematol:黄河教授团队发布GPRC5DCAR-T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结果

doi:10.1016/S2352-3026(22)00372-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最常见的血液癌症之一,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对于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类药物及烷化剂类药物。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病情稳定3-5年,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在初治时表现为原发耐药,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团队牵头的POLARIS研究发表在LancetHaematol杂志上,旨在探索单次静脉输注OriCAR-017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在10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OriCAR-017总体反应率(ORR)100%,其中6例达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4例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5例BCMACART细胞复发的患者中,2例达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3例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00%的患者达到MRD10-5阴性(28天评估)。

在安全性方面,无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无严重不良事件(SAE)和死亡病例报道,常见≥3级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系统的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和贫血。

发表期刊:LancetHaematol.2023Feb;10(2):e107-e116.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HeHuang,YongxianHu

主要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02—

Haematologica:黄晓军教授团队总结血液恶性肿瘤中优化CAR-T疗法的策略(中国经验)

doi:10.3324/haematol.2022.282316.

在血液恶性肿瘤(HM)中,CAR-T已经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持久的临床反应,尤其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B细胞淋巴瘤(LBC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黄晓军教授团队发表在Haematologica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总结中国CAR-T疗法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CAR-T治疗的结构和过程,以及优化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一系列有前景的策略。

CAR-T细胞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挑战往往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包括患者招募和入组、制造过程、递送、白细胞单采和输注之间的空白期,此外还有巨大的成本等等。CAR-T治疗后,中国人群中ICANS的发生率似乎显著低于美国人群。对于骨髓瘤,BCMACAR-T治疗的中国RRMM患者中ICANS的发生率为2.1%,而美国人群中报告的发生率为17%。中国应当开发出成本和安全可接受的官方产品,以促进CAR-T惠及更多人群。

发表期刊:Haematologica.2023Aug1;108(8):2011-2028.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Xiao-JunHuang,WeiSun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03—

NEJM:邱录贵教授团队发现泽布替尼在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更优

doi:10.1056/NEJMoa2211582.

近年来,BTK抑制剂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治疗带了全新的改变。新一代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优化分子结构,提高BTK靶点的占有率和持久性,降低TEC和EGFR激酶家族的脱靶效应,可以带来更好的疗效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发表在NEJM杂志的一项ALPINE研究,旨在验证泽布替尼相对于伊布替尼在CLL/SLL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3期随机对照研究,在全球113个研究中心开展,共有652例来自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患者入组,随机接受泽布替尼或伊布替尼治疗(意向性治疗人群)。

结果显示,在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泽布替尼治疗疗效优于伊布替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在包括高危患者的所有主要亚组中,泽布替尼均显示出一致性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缓解率获益。此外与伊布替尼组相比,泽布替尼组的治疗停止率较低,患者发生的心脏事件和因心脏事件导致的死亡病例均更少。

发表期刊:NEnglJMed.2023Jan26;388(4):319-332.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LuguiQiu,KeshuZhou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04—

Lancet:孙竞教授团队发现Fitusiran可减少A型和B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

doi:10.1016/S0140-6736(23)00284-2.

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凝血活酶FⅧ(A型)或FⅨ(B型)生成障碍导致患者出血倾向的发生。Fitusiran是一种皮下使用的试验性RNA干扰药物,通过靶向作用于抗凝血酶,有望改善血友病患者的凝血酶生成和平衡止血。

本项3期随机对照试验在12个国家的26家医院进行,共纳入56例、男性、年龄为12岁或以上的伴有抑制物的重型A型或B型血友病患者。三分之二的患者(38例)接受了每月一次的Fitusiran(80mg)皮下注射给药。同时,另外三分之一的患者(19例)接受了按需旁路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年出血率(衡量患者每年需要治疗的出血次数),同时评估了安全性和耐受性。

结果显示,Fitusiran组受试者中观察到的中位年出血率为0,而对照组为16.8。在给予Fitusiran预防性治疗的38例伴有抑制物的患者中,25例(66%)未发生出血,而给予按需旁路药物治疗的19名患者中,仅1例(5%)未发生出血。

发表期刊:Lancet.2023Apr29;401(10386):1427-1437.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GuyYoung,JingSun

主要作者单位:洛杉矶儿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05—

Blood:竺晓凡教授团队解析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克隆演化模式并揭示耐药新机制

doi:10.1182/blood.2023020490.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侵袭性癌症,复发时会产生耐药克隆繁殖。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竺晓凡、张英驰及章婧嫽共同通讯在Blood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高MSI2水平能够促进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耐药。

两种白血病的进化模式,“克隆转移”和“克隆漂移”被揭示。配对Dx_RelT-ALL样本的靶向单细胞DNA测序进一步证实了两种不同克隆进化模式的存在,揭示了动态转录变异可能导致突变静态克隆进化为耐药克隆。对常见富集漂移基因特征的分析显示,在复发时持续性TCR克隆型中,RNA结合蛋白MSI2的表达显著上调。综合体外和体内功能研究表明,MSI2通过转录后调控MYC促进T-ALL的增殖和化疗耐药,确定MSI2是T-ALL的信息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

发表期刊:Blood.2023Oct6:blood.2023020490.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Xiao-FanZhu,YingchiZhang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06—

Lancet:王建祥教授团队发现奎扎替尼联合化疗是FLT3-ITD突变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

doi:10.1016/S0140-6736(23)00464-6.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约30%AML患者会发生FLT3基因突变,ITD和TKD突变均是FLT3常见的突变类型。携带FLT3突变的AML患者具有高白细胞的表现且预后不良。

QuANTUM-First研究的目的是将奎扎替尼与安慰剂相比较,患者来自欧洲、北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26个国家的193家医院和诊所,评估其对18~75岁的FLT3-ITD阳性新诊断AML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王建祥教授参与了此次研究。

发表期刊:Lancet.2023May13;401(10388):1571-1583.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HarryPErba,JianxiangWang

主要作者单位: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07—

Blood:刘斯洋教授团队揭示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改变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基础

doi:10.1182/blood.2023021925.

血小板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出血和血栓形成。在妊娠早期,血小板通过激活趋化因子受体、释放表皮生长因子等血小板衍生因子,促进滋养细胞向母体螺旋动脉浸润,保证胎盘充分灌注,在妊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从妊娠早期到分娩,血小板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然而,这种血小板计数改变现象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来自中山大学刘斯洋、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熊礼宽及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魏凤香共同通讯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妊娠期血小板计数的遗传基础。该研究利用100186名中国孕妇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测序数据,对妊娠前、中、晚期、分娩和产后五个妊娠期血小板计数以及两种GT状态(GT:血小板计数<150×109/L和严重GT:血小板计数<100×109/L)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发表期刊:Blood.2023Dec8:blood.2023021925.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SiyangLiu,FengxiangWei,LikuanXiong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08—

Blood:钱鹏旭教授团队发现移植自年轻小鼠的粪便菌群通过抑制炎症使衰老的造血干细胞恢复活力

doi:10.1182/blood.2022017514.

造血干细胞(HSC)老化伴随造血重建功能障碍,包括再生和植入能力的丧失、骨髓分化倾向和造血恶性肿瘤风险的升高。肠道菌群是宿主健康和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最近有报道称其影响造血。然而,目前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对衰老造血有直接影响的经验证据有限。

来自浙江大学钱鹏旭及黄河教授共同通讯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移植自年轻小鼠的粪便菌群通过抑制炎症使衰老的造血干细胞恢复活力。该研究从年轻小鼠到老年小鼠进行粪便菌群移植(FMT),观察到老年受体小鼠淋巴细胞分化显著增加,骨髓分化显著减少。此外,来自年轻小鼠的FMT使衰老的造血干细胞恢复活力,增强了短期和长期造血再生能力。

发表期刊:Blood.2023Apr6;141(14):1691-1707.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PengxuQian,HeHuang

主要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09—

Blood:付涌水教授团队发现亚洲型DEL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RhD阳性血液输血

doi:10.1182/blood.2022018152.

RhD是输血医学中免疫原性最强的血型抗原。在RhD阴性(D-)个体中,针对RhD抗原的alloanti-D免疫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和胎儿和新生儿(HDFN)溶血性疾病。亚洲型DEL表型的红细胞(RBCs)很少表达RhD蛋白,在常规检测中被分为血清学RhD阴性(D-)。RhD阳性(D+)红细胞输血用于亚洲型DEL患者已被提出,但由于缺乏关于其安全性和潜在机制的直接证据,尚未被普遍采用。

来自广州血液中心付涌水教授团队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单臂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记录亚洲型DEL患者输注D+RBC的结果。该结果提供了多条证据表明,亚洲型DEL患者在输血或怀孕后暴露于D+RBC时不能产生alloanti-D。因此,该研究建议亚洲型DEL患者(包括孕妇)考虑D+RBC输血并停止抗-D预防。

发表期刊:Blood.2023Apr27;141(17):2141-2150.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YongshuiFu,YanliJi

主要作者单位:广州血液中心;南方医科大学

—10—

Haematologica:易树华教授团队揭示寡分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

doi:10.3324/haematol.2023.283402.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类以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及异常淋巴浆样细胞侵犯骨髓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只有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侵入骨髓,且同时分泌单克隆性IgM,才可诊断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然而在许多临床试验和研究中,部分患者的IgM水平非常低,甚至在正常IgM范围内。根据最新缓解指南标准共识,血清IgM降低≥90%和≥50%分别定义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和部分缓解(PR);而当IgM水平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内时,则不能做出准确的疗效评价。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牵头一项回顾性研究,首次提出“寡分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寡分泌WM)”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疗效评价。

该研究纳入了2003年1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35家血液中心诊断的1420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最终1274例新诊断WM患者纳入本分析。

该研究将初始IgM定量≤正常值上限2倍的患者定义为“寡分泌WM”,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的患者定义为“可测量WM”,对于寡分泌WM患者的疗效,需结合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髓外病变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定。结果表明,寡分泌WM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比例更高,而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的比例更低,具有良好的治疗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此外,研究证实WM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WM)在寡分泌WM患者中具有无进展生存期的预后作用,但不具有总生存期的预后作用。

发表期刊:Haematologica.2023Sep14.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ShuhuaYi,JianLi

本文仅仅是2023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磅级研究成果,相信2024年我国科学家会再创辉煌,取得更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原标题:《2023年度巨献:中国血液领域十大医学研究出炉》

THE END
1.2023年度巨献:中国十大医学研究出炉医学不断向前发展,2023年也不例外。回顾这一年,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斯医学已经连续6年发布了年度医学十大学术进展。今年我们通过线上评选的方式,评出"2023最受瞩目的中国十大医学研究",研究内容面向中国学者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这些研究在推进医疗实践、改善医疗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cd2808e35b6
2.科研实力哪家强,速看中国医院医学院排行榜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在北京发布。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研究对象覆盖全国110所独立医学院校和设立医学学科的综合大学。 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研究对象覆盖全国2943家三级医院,此次发布综合及34个学科前100位医院。 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4611686018430450553
3.科学网—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发挥高端智库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发布,《中国年度重要医学进展》是连续第五年发布。 https://medical.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4/369687.shtm
4.中国2020年度六大领域重要医学进展盘点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1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因素分析及早诊早治优化技术方案提升肿瘤防治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牵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协作完成。 主要完成人:赫捷、陈万青,等。 http://zgyxnj.cpu.edu.cn/3e/58/c814a147032/page.htm
5.王辰院士:我国开展的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显著不足大会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促进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辰作《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的良好https://new.qq.com/rain/a/20230417A070EZ00
6.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科学研究排行榜学术“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科学研究排行榜,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实验室、学术发表及科研成果四个二级指标对各医学院进行衡量。采用极大值法进行计算,总分为100。 学科建设的三级指标采用的是各医学院2023年度进入ESI前1‰医学类学科数、2023年度进入ESI前1%医学类学科数、在教育部网站所列出的国家重点学科数,以及教育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F2PRJB0514AD1K.html
7.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以医学成像与分析为中心,推动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解决临床应用实际问题,为国家医学影像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为目标。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154项,发明专利79项。 http://www.fimmu.com/info/1139/7446.htm
8.中科院启动“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预期4年完成与目前行业热议的不同,中国精准医学计划并非今年才提出,其实早在10年前国家的“十一五”计划就布局了相关研究。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部分疾病临床研究都位于国际前列,临床资源丰富,病种全,病例多,样本量大,拥有一批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地和团队https://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1_12_347803_s.shtml
9.医学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进步显著为我国卫生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临床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患者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医学综合研究机构,在国家为该院所设置的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专门设置了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专项,以此推动临床研究。在临床医学发展之外,该院19个研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26/content_5706894.htm
10.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需要高质量医学创新光明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不仅是新时期中国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具有重要意义。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2/04/nw.D110000gmrb_20230204_1-07.htm
11.王红漫医学社会学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医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迫切需求。 王红漫 随着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革命、生命科学革命和物理产品革命的齐头并进,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深度融合,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有识之士为健康医https://www.guojiayanglao.com/2024/08/29/10472.html
12.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在“2024中国研究型医院大会”上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主题,作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抓手,科学构建我国医学创新体系》主旨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战略意义、模式路径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http://www.crha.cn/#/
13.2019年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江汉大学招生简章本学科拥有一支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队伍中拥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兼职队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领衔的海外特聘教授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https://yz.kaoyan.com/jhun/jianzhang/5b45d82c275af.html
14.中国医学创新研究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3.214,P=0.002;t=5.121,P=0.000)。研究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4.914,P=0.000;t=2.241,P=0.030)。对照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2.143,P=0.037;t=2.407,P=0.020)。两组治疗前后iP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ttp://zycx.cbpt.cnki.net/WKB3/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1&st=12
15.坐在“宝库”上的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如何“脱贫”?“我们中国医生每天看大量病人,包括罕见病、少见病,西方医生都没有我们看得多,但我们就是没有自己研发的新药。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没有珍惜这些资源。如果中国临床研究没有一支好的队伍,中国要在新药研发上突破是不可能的。”刚刚发表了重磅论文的陈楠教授,在采访中谈起了她对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的忧思。http://www.xinminweekly.com.cn/fengmian/2019/08/14/12797.html
16.2024年全国基础医学类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中国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排行榜 名次 一级学科 学科专业星级 学科专业层次 学校名称 综合排名 办学类型 办学层次 1 基础医学 6星级 中国顶尖学科专业 北京大学 1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http://m.52souxue.com/view.php?aid=307756
17.国内亚降研究现状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亚健康作为当前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国内来看,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从国外来https://www.gwyoo.com/haowen/221200.html
18.院士:广东慢性肾病发病率12.1%高于全国水平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揭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医学会会长姚志彬出席了仪式。 这两个平台的领军人物侯凡凡院士表示,广东老龄化水平全国第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建立器官衰竭防治和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很有必要。https://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9CaKrnJCZ6e
19.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免费网上看病找医院类型 综合医院 网址 http://www.chinablood.com.cn/ 电话 022-23909999 022-23909083 地址 天津和平区南京路288号 医院评价 医疗水平: 服务态度: 价格满意: 我要评价 医院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创建于1957年,创办人为著名血液学家、教育家邓家栋教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https://www.myzx.cn/yiyuan/zgyxkxyxyb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