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炼(iron?and?steel?smelting),是钢、铁冶金工艺过程的总称。工业生产的铁根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含碳量2%以上)和钢(含碳量低于2%)。
现代炼铁绝大部分采用高炉炼铁,个别采用直接还原炼铁法和电炉炼铁法。炼钢主要是以高炉炼成的生铁和直接还原炼铁法炼成的海绵铁以及废钢为原料,用不同的方法炼成钢。其基本生产过程是在炼铁炉内把铁矿石炼成生铁,再以生铁为原料,用不同方法炼成钢,再铸成钢锭或连铸坯。
1、铁冶炼
现代炼铁绝大部分采用高炉炼铁,个别采用直接还原炼铁法和电炉炼铁法。高炉炼铁是将铁矿石在高炉中还原,熔化炼成生铁,此法操作简便,能耗低,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生铁除部分用于铸件外,大部分用作炼钢原料。由于适应高炉冶炼的优质焦炭煤日益短缺,相继出现了不用焦炭而用其他能源的非高炉炼铁法。直接还原炼铁法,是将矿石在固态下用气体或固体还原剂还原,在低于矿石熔化温度下,炼成含有少量杂质元素的固体或半熔融状态的海绵铁、金属化球团或粒铁,作为炼钢原料(也可作高炉炼铁或铸造的原料)。电炉炼铁法,多采用无炉身的还原电炉,可用强度较差的焦炭(或煤、木炭)作还原剂。电炉炼铁的电加热代替部分焦炭,并可用低级焦炭,但耗电量大,只能在电力充足、电价低廉的条件下使用。
2、钢冶炼
炼钢主要是以高炉炼成的生铁和直接还原炼铁法炼成的海绵铁以及废钢为原料,用不同的方法炼成钢。主要的炼钢方法有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电弧炉炼钢法3类(见钢,转炉,平炉,电弧炉)。以上3种炼钢工艺可满足一般用户对钢质量的要求。为了满足更高质量、更多品种的高级钢,便出现了多种钢水炉外处理(又称炉外精炼)的方法。如吹氩处理、真空脱气、炉外脱硫等,对转炉、平炉、电弧炉炼出的钢水进行附加处理之后,都可以生产高级的钢种。对某些特殊用途,要求特高质量的钢,用炉外处理仍达不到要求,则要用特殊炼钢法炼制。如电渣重熔,是把转炉、平炉、电弧炉等冶炼的钢,铸造或锻压成为电极,通过熔渣电阻热进行二次重熔的精炼工艺;真空冶金,即在低于1个大气压直至超高真空条件下进行的冶金过程,包括金属及合金的冶炼、提纯、精炼、成型和处理。
钢液在炼钢炉中冶炼完成之后,必须经盛钢桶(钢包)注入铸模,凝固成一定形状的钢锭或钢坯才能进行再加工。钢锭浇铸可分为上铸法和下铸法。上铸钢锭一般内部结构较好,夹杂物较少,操作费用低;下铸钢锭表面质量良好,但因通过中注管和汤道,使钢中夹杂物增多。在铸锭方面出现了连续铸钢、压力浇铸和真空浇铸等新技术。
二、钢铁冶炼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
三、钢铁冶炼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经历四个时期,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同时期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有着不同贡献,使得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
(1)一次重大转变:建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在苏联支援下发展,模式也都是照搬苏联。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我国钢铁工业来说意义重大。
(2)两个黄金发展期: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与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此间我国钢铁年均增钢分别为80万吨和185万吨,可谓迅速发展。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第一次即为“一五”期间,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同时还进行了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指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指扩建、新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湘钢,十八小指济钢、临钢、南钢等十八个小型钢厂;第三次指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新建了攀钢等钢铁厂,恢复建设了兰钢、酒钢,扩建了遵义铁合金厂等。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即1958年的“大跃进”、1976年的“文革”以及之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使我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在这14年中,我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极大促进了技术结构的变化,并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此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比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比48.2%。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2年达到8093万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两个转变”。“一个适应”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两个转变”指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两个转变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七年里,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比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比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
4、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有了一系列新变化。
首先,在这一阶段中,我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我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
其次,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包括鞍钢、武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陆续建成并投产,一批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也正在筹建中。
最后,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至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1/4,此外,工业粉类排放也大幅下降,钢材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四、钢铁冶炼行业市场规模
钢铁冶炼行业市场规模受到需求、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钢铁冶炼行业的下游行业需求也将会持续增加,钢铁冶炼的市场规模也随之增加。
截至2021年,我国钢铁冶炼行业市场规模达4.29万亿元,近年来持续增长。
五、钢铁冶炼行业市场供需规模
1、供应规模
近年来,我国钢铁冶炼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生铁产量为8.69亿吨,钢材产量为13.37亿吨。
2、需求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钢铁冶炼的需求持续扩大。从钢铁的消费情况来看看,截至2021年,粗钢的消费量为9.92亿吨,生铁消费量为8.60亿吨,钢材的消费量为9.54亿吨。
3、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从我国政府的政策方向来看,政府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但容易受到区域性疫情防控的影响;外贸出口在经历了2021年21.2%的增长之后,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短期发挥稳定经济大盘作用的主要是投资。
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将逐步走出低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有:改善房地产融资环境,按照法制化原则稳妥推进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处置,房地产并购贷款不计入“三道红线”,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五年期利率0.05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基本持平。
六、钢铁冶炼行业产业链
钢铁冶炼行业的产业链主要为:
(一)上游为铁矿石采选、燃料制备等行业,为钢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燃料及其他所需产品;
(二)中游为钢铁冶炼及加工企业,负责将上游提供的原材料生产成为钢铁产品;
(三)下游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机械行业、汽车行业、家电行业、造船行业等,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1、上游产业
上游产业对钢铁冶炼行业的影响一般从原材料及燃料制备的供给、盈利水平角度来进行分析。
供给方面,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较大,国外铁矿石供给波动对我国钢铁冶炼行业的生产产生影响;同时近年来的新冠疫情造成钢企原料获取难度增加,也影响到了钢企的生产。
盈利水平方面,一般来讲,原材料与燃料制备占钢铁冶炼总成本比重的七成以上,对于钢铁冶炼行业的盈利水平有重要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对原材料的议价能力较弱,铁矿石价格波动会对钢铁行业的毛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钢铁冶炼行业虽然具备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但下游能够承担的成本压力有限。因此上游原材料、燃料制备等产业对于钢铁冶炼的赢利水平影响较大。
(一)铁矿石采选
铁矿石是指含有可经济利用的铁元素的矿石,是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材料。但开采出的铁矿石原矿无法直接投入高炉炼铁,而是须经过一系列作业流程才能成为入炉熟料。铁矿石是钢铁企业中消耗量最大、处理流程长和比较复杂的基础原料,品位较高的富矿加工为块矿、部分粉矿以及少量的铁精粉,而品位较低的贫矿则经贫矿选矿厂加工为铁精粉,其中贫矿比富矿的处理流程更长、处理成本更高。铁矿石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作业流程包括采矿、选矿和造块等基本环节。
从行业集中度看,铁矿石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明显,巨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国际四大矿山淡水河谷(ValeS.A.)、力拓(RioTintoPlc)、必和必拓(BHPBillitonPlc)、FMG(FortescueMetalsGroupLtd)产量约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CR4达50%(仅2019年Vale受溃坝事件影响,份额有所下滑)。
国内铁矿石储量较高,但品位相对较低;为使国内贫矿达到入炉条件,选矿流程较长,选矿成本较高,对外矿依赖性大。国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较海外仍然较低,主要的大型矿区主要有7个: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海南。从目前中国铁矿石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营铁矿石企业居多。钢联数据统计的26家重点铁矿石企业中,共有21家属于国营企业,比例为80.77%。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的数据,我国铁矿石供应量近年来整体保持稳定,具体如下:
(二)燃料制备
焦煤
焦煤也称主焦煤,挥发分中等或较低、结焦性好,是炼焦生产中的主要煤种。我国焦煤产量分省份看,山西产量最大(占比47%),其次是山东(占比10%)、安徽(占比9%)和内蒙古(占比6%)。国内存量以稳为主,增量有限。由于开发历史长,大部分资源已被生产和在建矿井利用,尚未利用的资源较少,炼焦煤未来增产潜力较小,面临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困境。
焦炭
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2020年国内焦炭市场先抑后扬,焦化产能净淘汰1861万吨,叠加下游生铁产量创历史新高,焦炭缺口明显,价格暴涨,吨焦盈利亦创历史新高。以常规焦炉焦化产能来看,中国焦炭的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占焦化总产能的43%左右,华东以22%紧随其后,而西北以16%占据第三的位置,其他地区焦炭产能占比在19%左右。
2、下游产业
相对于钢铁冶炼的中游,钢铁冶炼的主要下游用钢行业集中度较高,钢铁行业话语权相对缺失。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其直接拉动的需求占钢铁消费的55%左右,同时会拉动工程机械以及重卡、家电等间接用钢,直接和间接建筑业占钢铁的75%左右,因此钢铁消费的核心变化就是建筑业,而建筑业的主要就是基建与房地产行业。
(1)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投资金额
房地产政策变动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2021年9月中央多次提及“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来,房地产政策出现明显放松。
2021年12月6日政治局会议强调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2022年3月份疫情发生以来,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增大,各地房地产政策更是呈现提速迹象:
1)化解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提速,3月16日,金委会指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3月22日,中国恒大召开债权人会议,公司力争在7月底前提出债务重组方案。
2)房地产税暂停扩大试点。3月16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表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3)房贷利率下调。3月22日,苏州部分银行首套住房贷款利率降至4.6%,与LPR利率持平。但需要优质客户才可以享受这一优惠;
5)下调首付比例。3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商定下调部分城市房贷首付比例;
6)房贷放款速度加快。3月20日,多家银行放宽按揭贷款要求,加速审批按揭放款。
房地产企业端
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的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明确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被业内称之为“三道红线”。具体标准包括: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
2)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
3)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根据规定,房地产企业将会被分为“红-橙-黄绿”四档进行管理。“三道红线”出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而与此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企业新增有息负债规模大为受限,对于依赖杠杆模式周转运营的地产开发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截止2021年年底,大多数中国房企进入绿档和黄档,去杠杆进程接近尾声,预计2022年年中将有80-90%的房企进入绿档,中国房企的举债能力将逐渐触底回暖。
(2)基建行业
基建行业资金端
全国2022年1-2月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27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896亿元,同比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31亿元,同比增长7.3%。交通运输支出1802亿元,同比增长14%。
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提速更为显著。今年国家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叠加2021年四季度有1.2万亿专项债的实物工作量要转到今年,因此今年共有4.85万亿的专项债可供具体项目使用。1-2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1077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001亿元、专项债券8775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128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40亿元、专项债券944亿元。合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06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341亿元、专项债券9719亿元。这些投资将拉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市场,对扩大有效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基础设施REITs扩募规则。随着REITs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产品的逐步增多,基建行业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迎来新的增量资金。
基础设施投资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2月份投资数据,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比2021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1.1倍,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2.8%,国家预算资金增长33.9%,自筹资金增长13.2%。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项目适度超前开展等因素带动,行业基本面预期向好。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6%,高于上月8.9个百分点,建筑业景气水平明显提升。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1%和66.0%,均高于上月,其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在高位景气区间。
随着国家稳增长稳投资政策持续显效,下阶段投资有望保持良好增势,预计上半年基建增速有望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宏观经济稳增长提供有效支撑。(WWTQ)
近年来得益于下游产业的高速成长,我国高硼硅玻璃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34亿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铜矿砂和精矿量达到2754万吨(品位未知),同比增长9.1%;进口金额高达601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24年1-8月我国铜矿砂及其精矿累计进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3.2%;进口金额44640.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8%。
在国内铷铯市场中,中矿资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是行业的领军企业。近20年来,随着对铯铷应用新领域的开发成果,中国铯铷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推动了铯铷金属产量的增加。
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及建筑业、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等是锌的主要需求行业。其中,基建占比31%,房地产占比24%,两者整体耗锌量超过50%,对锌的需求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是交通工具、家电等。
2024年以来,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产能供应过剩下,导致企业库存增至高位,企业采用降价以达降库目的。2024年1-6月,国内玻璃行情呈现先跌→后涨→再下跌的走势。预计2024年下半年,浮法玻璃市场需求或阶段性好转,但持续性或显一般,产能维持偏高位运行下,价格或将先涨后跌。
近年来,随着小型及旧式工厂倒闭、节能减排、及新环保法的实施,电镀行业扩张速度相对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镀市场规模约为1681.6亿元,2022年增至1752.7亿元,同比上升4.23%,2023年增长至1822.9亿元。
我国钨行业的供应主要包括原钨生产以及再生钨两部分,原钨产量占比较高,近年来波动较为明显,2023年我国原钨产量为7.7万吨,较上年增长10%,再生钨近年来产量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产量为1.08万吨,因此2023年我国钨金属总产量为8.78万吨,2024年上半年总产量为3.8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