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大潮中,政府多措调控下,白酒出海门槛高、流程复杂等问题似乎正出现最新解。
进入12月,进境旅客免税携带12度以上酒精饮料迎来最强限制新规——从港澳进境的旅客,允许免税携带酒精饮料数量减少。而与酒水进境受限相比,即将实施的优化跨境电商出口监管措施为酒业出海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一面是进境入口收窄,一面是出海门槛降低,当“看得见的手”拨开中国酒业国际化的迷雾时,中国白酒出海迎来新局面。
01
严入境、宽出口
今年下半年,一系列出入境新规影响着酒类出海大潮。潮起潮落间,进境关越来越严,出海渠道逐渐畅通。
近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进境物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征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进境旅客行李物品,允许免税携带1.5升12度以上的酒精饮料。其中,从港澳进境的旅客,允许免税携带0.75升12度以上的酒精饮料。经常出入境人员,不准免税带进12度以上的酒精饮料,经常出入境人员,是指十五日以内进境超过一次的人员。《办法》于12月1日正式实施。
与之前的规定相比,新规主要针对自港澳进对进境旅和经常出入境人员做出调整。举例来说,0.75升通常是一瓶葡萄酒的标准容量。进境旅客可免税携带2瓶葡萄酒,自港澳进境旅客允许免税携带1瓶,而经常出入境人员不允许免税携带酒精饮料。
华尔街知名投行杰富瑞(Jefferies)则估计,关税可能会导致消费端价格上涨20%,最终拉低销量和销售额约五分之一。
和进境的严管相比,跨境电商新规以及香港关税下调则给白酒出海打开了新空间。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对该政策解读认为,取消海外仓备案、扩大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试点范围等,有助于提高酒产品出口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政策层面的“宽出”除了体现在打通酒类跨境电商出口的“最后一公里”,还在于降低白酒出海的第一道门槛。
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式发布《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其中关于烈酒减税的贸易措施正式落地。200港元以上部分烈酒税率由100%,大幅减至10%。香港涉酒协会和酒商一致的观点认为,此举将有效推动中国更多名优白酒企业走出去。
02
调节国内外市场
几条新规,严宽相济,隐含着我国对酒类进出口的态度变化。当国内市场的中外烈酒处境面临调转,白酒加快出海步伐的同时“大后方”市场支撑稳固。
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短期来看,一系列限制进口酒措施对国内洋酒市场的影响不会马上显现,但长期来看,可能给价位相近的中高端白酒提供更多机会。
以白兰地为例,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进口白兰地4330万升,价值17.5亿美元。仅法国就占中国白兰地进口总量的96.16%,占白兰地进口总额的99.27%。若反倾销措施正式实施,不仅影响法国白兰地企业在华销售,也给白酒企业一块新的潜在市场。
需要承认的是,白酒出海之所以成为“必答题”,是因为内增疲软,而外来酒入境收窄无疑为酒企本土发展营造了相对舒展的环境,稳健的“大后方”支撑,将有助于陪伴白酒落地新兴市场。
纵观今年以来,中欧贸易摩擦频频,前有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后有白兰地反倾销引发“三大洋”焦虑,此外我国还扩大了对欧乳制品反补贴调查。经贸领域的国家间博弈影响着不同产业的海外发展。
03
白酒出海加速度
一直以来,关税、标准、文化等是压在白酒出海头上的几座大山,如今进出口政策调整之后,相对平等的关税条件逐渐得到实现,行业和企业“走出去”时机正好。
在香港关税下调后,不少酒企频频亮相香港,加快出海步伐。“2024香港美酒佳肴巡礼”中国展区增至22个,吸引了29家中国酒庄参与;“多彩贵州风黔酒全球行”香港站掀起了贵州遵义产区名优白酒市场推广高潮;第十六届香港国际美酒展(美酒展)上的中国品牌包括茅台、珍酒、汾酒、中茅等。作为白酒出海的重要窗口和基地,香港成为白酒企业必争之地,也为酒企们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白酒出海面临不少难题,比如产品标准互认尚未实现,国际化推广存在文化壁垒,主要市场仍为海外华人等。因此,限制外来酒入境也好、香港烈酒税降低也好,这些虽然有助于白酒国际化规模扩大,但只是政策上的环境改善,白酒“走出去”还是需要行业实现标准统一以及企业差异化做好消费者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关于白酒出海的标准及推广正在形成共识。11月,《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会议在宿迁召开,茅台、五粮液、汾酒等酒企参加;10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白酒文化国际推广手册》,向全球消费者讲好中国白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