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问茶·对话|重读《茶经》,回到“人”本身陆羽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出,茶道兴。然而,身处当下社会,又该如何体会《茶经》?《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诗画问茶”系列,本期专访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茶学专家王建荣。

“茶有‘茶道至简’之说,茶道是没法表演的,能够表演的是茶艺。茶道只是一种领悟,《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代文人雅士赋予茶这么多内涵,其实最后还是回到‘人’本身。”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茶经》篇幅并不长,全书分三卷十节,仅七千余字,却字字珠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陆羽以茶的缘起、形貌开篇,最本真地将茶全面展示。从茶树的起源、现状到生产技术;从制茶器具的规范到煮茶技艺标准;从品饮方式到环境美学的塑造,陆羽将茶的自然科学之道与其承载的人文精神融于《茶经》中,堪称茶学的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茶之初”考究著作,自它起,才有了真正的“茶的律则”,茶也从“喝”上升到“品”的境界,茶和茶文化于古今中外都大行其道。

想要了解陆羽其人,或可从一首《六羡歌》开始: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歌》为陆羽所作,由陆羽弟子传诵,收录于《全唐诗》。全诗妙在无一“茶”字,却让陆羽洒脱的茶人形象和生平经历呼之欲出。

《茶经》,宋刻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

陆羽(约733年--804年)身世坎坷,三岁时被丢弃于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前,寺内的智机禅师将其收养。茶与佛教关系紧密,因茶可提神醒脑利于参禅,自魏晋开始,寺院就流行栽种茶树,自制自饮,饮茶之风也由寺院而起。小陆羽幼年起,便常侍奉师父饮茶,对茶的了解不可谓不深。

虽长于佛门,但陆羽却更推崇儒学。少年陆羽不愿皈依佛门,离开寺院后,投奔于戏班剧团。陆羽在戏班时期,得以结交当地官员、文士,与之品茶问道,畅谈诗文,并师从隐居在竟陵的儒家学者邹夫子。“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离开竟陵,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鉴水品茶经验。

文徵明《真赏斋图》,描绘了文人雅士于山林间品茶的场景

与文人隐士的交往,对陆羽的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浙江游历期间,陆羽还结识了诗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谢,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皎然不仅在佛学上有着极高造诣,文学修养亦高,且十分嗜茶,和陆羽相交甚好。皎然毕生创作的400多首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咏茶。唐朝上元初年(760年),在皎然的帮助下,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写《茶经》初稿。公元780年,《茶经》开始刊行。

陆羽一生不慕权贵,不重财富。唐代宗爱惜陆羽的才华,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太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均婉辞圣命。

虽然《茶经》成书距今已1200多年,当下的饮茶方式及茶叶制作工艺较之唐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陆羽对茶叶的历史、产地、功效、品饮艺术美学都有精确的把握,这些阐述至今还没有失去其参考价值。

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茶人、爱茶人在品读《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认为,即使陆羽的时代已经相距甚远,但其建立的茶道规范和倡导的茶人精神,始终在影响着后来者。

王建荣著《陆羽茶经:经典本》

王建荣向澎湃新闻介绍:“陆羽不仅提倡‘精行俭德’,在《茶经》‘四之器’中,他还描述了一件生火用具‘风炉’,风炉的三足分别表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是熟练运用八卦才能煮好茶;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提倡五行平衡让百姓身体健康;另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则是期望社会安定。不管是茶本身,还是茶的社会价值,陆羽都赋予了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

对话|王建荣:“茶道至简”是茶人所追求的境界

澎湃新闻:陆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从他给自己的茶学著作取名“经”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学问有着很大的抱负,而后人也尊称陆羽为“茶圣”,您如何评价《茶经》?《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王建荣:我认为《茶经》怎么定位都不过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也是集大成者的一本书。

第二是对后世的影响,正是因为他创建了完整体系的茶道,深深地影响了中唐以后,甚至到当下,人们对于茶的理解。他既是一个集大成者,也是一个开拓者。《茶经》面世后,历朝历代出现了60多个不同的版本,这就是体系建立之后,大家才愿意去推广和传承。而且《茶经》在世界范围传播很广,世界各地都有不同语种的版本。

澎湃新闻:从专业内容上来说,《茶经》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王建荣:是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茶经》三卷十节逻辑性、系统性很强,非常有条理地囊括了茶的方方面面。

第二点陆羽对茶有很深入的感悟,比如书中的“二之具”中陆羽罗列了采摘、造茶的十九件工具;“三之造”讲述了制作茶饼的七道工序以及对茶叶八个等级的描述;“四之器”中详细描述了饮茶、煮茶、品茶的二十四件器物。这些详实的内容,能让读者感受到陆羽对茶是有着深入刻骨的了解。

第三,《茶经》又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比如说“九之略”中,讲到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选择什么方式喝茶。虽然饮茶需要讲究,但可以根据情境调整,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舍去一些“讲究”。陆羽倡导的饮茶生活不是僵化的,是可以随机调整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宫廷茶具

澎湃新闻:在“九之略”中,陆羽讲到于野寺山园里如何采摘,在松间石上如何选择器具,若瞰泉临涧则可舍弃一些工具。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又很有雅意。

王建荣:是这样,陆羽还说,如果你是在城邑中的王公贵族之家,那二十四中器皿中缺少一件,则茶废矣。所以从中我们既能看到那些林间溪边,新泉活火的高雅之士的饮茶风尚,也能看到陆羽对饮茶的规范化。

而且在“十之图”里,陆羽又主张将《茶经》以绢素书写并悬挂陈列。茶,就不再是一杯一席一桌的事情,而是你的整个房间、你的心,都要时时浸润茶中。目击而道存,陆羽提倡通过这些方式将茶道推广。所以我觉得《茶经》至今依然是经典。

澎湃新闻:陆羽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和性格?

王建荣:陆羽有本自传《陆文学自传》,写道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仲宣、孟阳是历史上的丑男,陆羽的外貌显然不佳且口吃。但陆羽却幽默机智,为人才辩,所以在剧团的时候,也获得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并和当时被贬到竟陵的礼部郎中崔国辅相交甚好,志同道合。

自传中还写道“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可见其个性爽直,重信守诺。

澎湃新闻:他写《茶经》时,当时社会对茶是什么态度和状态?

王建荣:唐代的饮茶习俗已经非常普遍了,陆羽正是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太好或者说不规范的饮茶方式,所以想通过建立、形成一个规范、健康的方式,整体提升人们对茶事的认识。

这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是用一种很理工科的方式去写《茶经》,二十四器、十九件采茶工具都有精确的尺寸,包括茶叶的生长条件、茶叶品级的鉴定,甚至茶文化溯源、历史传说等等,他都做了详尽的说明。

清金廷标《品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澎湃新闻:《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又如何理解茶德?

王建荣:茶德总体来说是茶的精神和品德。陆羽他对茶德的理解,就是“精行俭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事情需要精行,也就是要精益求精;第二就是做人要有节俭的美德。

陆羽会提出这个思想,和他的经历有关。陆羽于公元733年出生,一直到公元804年逝世,他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样一个过程。安史之乱是唐代从盛转衰的节点,也是因为安史之乱,陆羽才来到了江南。他看到了朝廷由俭入奢之后带来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所以他希望用茶德唤起人们的认知,通过茶道的大兴能够让社会安宁。

澎湃新闻:您的《陆羽茶经:经典本》也受到很多茶人的喜爱,是什么机缘让您写作这本书?

王建荣:我本科专业是茶学,研究生学的是博物馆专业,这两个专业在九十年代都曾入选十大冷门专业。我在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时,要求馆内的讲解员都会背诵《茶经》的“一之源”和“六之饮”。背诵的前提是理解,我当时找了二十多个版本解读《茶经》的书,众说纷纭,所以想从茶和文史两个角度去梳理出一个我认同的解读。

《茶经》有六十多个版本,我选择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南宋百川学海本,进行研究、校勘和句读。百川学海本我也修改了70多个地方,进行了一些古今流变的解读。另外,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也请美院的老师把《茶经》涉及的器具和场景,描绘出来。

当时我以为这样专业的书籍受众会比较小,但是令人意外,这本解读一直在加印,如今已经是第十九次印刷了。

王建荣(后排左二)与同事、学生在茶山考察

澎湃新闻:能和我们介绍下您对《茶经》的一些不同解读吗?

王建荣:比如陆羽说“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从字面意思看,陆羽讲流速很快的水不能喝,喝了容易得颈部有关的疾病,很多版本也是这么解读的。我请教了中医药的教授,中医中的“颈”也通“径”,意思是快速的传染性,也就是说很急的水流,会把病毒和细菌裹挟而来,容易使人患急性传染病。

陆羽在采茶的章节,还提到“凌露采焉”,并不是趁着露水采茶,而是说凌晨有露水这样的春季是大晴天的概率很高,你早上起来看到凌晨有露水,那么今天是大晴天,是大晴天采茶的意思。现在依然是这样,晴天采的茶做出来的品质是更好的。

再比如,陆羽提到《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很多人解读成牵了三头青牛,但其实“三青”是道教中的一种颜色,并不是三头青色的牛,而是牵一头三青色的牛。

澎湃新闻:现在的喝茶方式和茶品类都已经和唐宋完全不一样了,当下去读《茶经》的意义在哪里?

王建荣:现在依然有很多爱茶人会反复诵读《茶经》,我也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如果能真正理解《茶经》,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千年不变的,哪些东西是变化了的,以及为什么发生变化,这样就能古为今用。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她也是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了启发,《肘后备急方》中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需要在冷却的情况下提取青蒿素,高温对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变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我觉得现在我们追求茶的非遗手艺也好,工艺改良也好,在茶的方方面面,《茶经》很多内容是值得现在继续去追寻的,也许陆羽的只言片语就能为茶的传承创新,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和作用。

宋徽宗(款)《文会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澎湃新闻:古人的茶会、雅集,是什么样的?

王建荣:根据唐代的一些诗词,茶会基本上是一些文人的相聚,吟诗唱和,以茶相伴。

一些唐宋雅集绘画有这类描绘,比如《西园雅集图》、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等等。可以在亭台楼阁中,也可以在山林溪泉边,有茶、有酒、有诗、有书、有画、有文人之间的这种交流。

澎湃新闻:茶除了作为饮品,历代文人雅士也赋予了茶很多审美内涵,我们如何理解茶之美?

王建荣: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茶之美,一是物质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

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精神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古人讲“技近乎艺,艺近乎道”,从茶技到茶艺,再到茶道,爱茶人首先可以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从品饮角度来讲,懂得如何选好水,如何适配合适的器具,如何冲泡茶汤,都是学问。

然后可以进行一些艺术方面的修行,除了茶艺之外,还有很多和茶有关的音乐、书法、绘画艺术;最后就是去感悟茶道,不同的领悟能力会得出不同的感受,那是哲学层面的。

《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

澎湃新闻:随着茶文化的再度兴盛,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唐宋茶艺表演的复原,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表演?

王建荣:复原唐宋茶艺表演其实是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一个就是器具要到位。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一套唐僖宗时代的皇家宫廷茶具,有茶笼、风炉、茶罗、茶碾、茶盒等,这套茶具为银质鎏金;还有就是陆羽提出的二十四器,是非常明确的一组能够展现唐代文人茶的工具。

宋代则有审安老人写的《茶具图赞》,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事的专著。他用白描画法画了宋代斗茶所用的十二件茶具,这十二件茶具也被称为“十二先生”,以汤平和黑釉盏茶显为主,是宋代茶艺器具的代表。但略有遗憾的是,“十二先生”只有图,没有尺寸,所以现在仿制会比例失调。

更难的是茶品,就是完全按照唐宋的加工工艺做茶,虽然有很清晰的史料记载,但是真正能够按照唐宋制茶工艺做出来的茶非常少。还有就是流程问题,因为茶品不对,演示时势必也会出现偏差。再考虑到配套的音乐、服饰,目前为止还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满意的唐宋茶艺复原。

但是从文化弘扬推广角度,我觉得可以有一些演绎的成分在里面,能够激发大家去探寻唐宋茶文化、喜欢上茶,都是值得鼓励的。

澎湃新闻:茶艺很复杂,又有“茶道至简”的说法,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如何理解茶艺和茶道?

王建荣:我们任何外化的纷繁复杂的茶艺形式对于饮茶的渲染,不外乎是让茶给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健康和愉悦。

我们学茶到底学的是什么?其实学了一些基本的技能,然后学了一些方法,最后是让茶打开你的五感,和人能够融汇,就是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现在很多人推出“茶道表演”,我是不赞同的,茶道是没法表演的,能够表演的是茶艺。茶道只是一种领悟,千利休说的没有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很简练的烧水点茶,感受茶带来的精神愉悦。“茶道至简”是我们茶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我经常说,人生有两杯茶,一杯健康茶,一杯快乐茶。茶是大俗的,也是大雅的。唐代诗人卢仝写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而文人雅士赋予茶这么多内涵,最后还是回到“人”本身,让我们喝到健康的茶,快乐的茶。

元钱选《卢仝烹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澎湃新闻:现在有不少人提倡根据二十四节气来饮茶,您是如何理解喝茶与时机、节气的关系?

王建荣:我认为按照四季来饮茶可能更合适,四季轮回,人与自然相应和,在不同季节去品饮一些当下更适合身体状况的茶。按照二十四节气则过于极致,大家也很难做到如此讲究和把握。

如何选择茶这个话题,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选择自然不一样;第二是了解茶性;第三才是情境,这个情境里面包括春夏秋冬,包括男女老少,包括饭前饭后,以及健康或是抱恙。所以如何择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如果都不怎么了解,你可以把一种茶喝上一个礼拜,觉得很舒服就是适合你的。

THE END
1.茶文化的深度探究中国传统茶艺的历史与现代实践什么是茶文化? 在中国,茶文化是一种悠久而复杂的传统,它不仅仅是一个饮用水和叶子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茶有着独特的情感与敬畏之心,这一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是对自然、对生命以及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与表达。 https://www.v0bh5xqt8.cn/cha-ye-bai-ke/532297.html
2.品味时光深邃的茶文化与我之感悟茶,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方式。茶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 茶艺之美 在中国,茶艺不仅是一种烹饪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从精心挑选优质叶子到细致地进行泡制,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这种对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https://www.wemvhjgm.cn/mei-ti-bao-dao/343019.html
3.茶文化探究深入剖析中国悠久的茶艺传统一、什么是茶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集艺术、哲学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文化,它不仅仅局限于饮用 茶叶,还包括了制作过程中的技艺、品鉴过程中的情感以及享受过程中的仪式感。它融合了历史、哲学和美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 在构建一个关于茶文化的PPT课件时,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才能将复杂而https://www.n77174orey.cn/pu-er-cha/771380.html
4.茶的文化征程从古代到现代茶艺与生活的交融之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关于茶的文化知识渊源深远,从古代文人墨客手中的书卷到现代都市人群间流传的情谊,每一段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情。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古代。中国自西汉末年开始培植 茶树,到了唐朝时期,茶已成为宫廷供给之一。在宋朝以后,由于北方地区气候https://www.kbtob.com/tu-pian-zi-xun/468313.html
5.品味千年中国茶文化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被用于祭祀和仪式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饮用习惯——喝茶。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培养和消费茶叶的地方。《诗经》中就有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https://www.aceye.cn/bao-jian-cha/883460.html
6.茶的文化与艺术探索传统茶艺与现代茶品在中国,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关于茶的知识有哪些,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它的历史。在中国,喝茶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真正形成了固定的饮用习惯是在宋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格,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 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38287.html
7.普洱茶冲泡技艺实训报告:全面解析与技巧指南3. 实验步骤:依照传统茶艺流程,实行普洱茶冲泡和品鉴。 4. 实验结果:通过茶艺表演,让参与者感受到普洱茶的美妙风味和深厚文化。 5. 实验心得:总结茶艺实验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普洱茶文化的认识。 通过以上实训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咱们不仅掌握了普洱茶冲泡的技巧,还深入理解了普洱茶文化的内涵。期望这份报告能为普洱https://m.makepolo.com/post/teawenhua/1053989.html
8.茶文化探究揭秘传统与现代茶艺的学术研究茶文化探究:揭秘传统与现代茶艺的学术研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们心灵、交流文化、展现艺术与智慧的一种媒介。它跨越时空,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也渗透到世界各地的生活习惯之中。关于茶,可以分享的知识丰富多彩,从植物学、农业到哲学思想,再到美学审美,每一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https://www.gztep.com/cha-ye-gong-xiao-zuo-yong/895719.html
9.茶文化研究报告:探索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与演变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本报告将以探索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与演变为中心,从历史背景、仪式流程、礼仪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历史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5096.html
10.ai智能写作文献综述二、国外文献综述 员工招聘是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招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然而,员工招聘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招聘歧视和招聘渠道选择等。本文通过综述国外研究文献,就员工招聘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https://www.aizhinengxiezuo.com/news/biyelunwen/559459792465989.shtml
11.《安康文化》2006年第一期今年10月的一天,市委一位领导到我单位与大家座谈,在肯定我们修志编鉴工作的同时,建议我们利用占有安康史料较多的优势,发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把安康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经验认真总结一下,付印成册,让大家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推动安康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根据领导的建议,我们原本只是就我单位的史鉴工作编发一个叫《安康https://snwh.aku.edu.cn/info/1024/1023.htm
12.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科学研究将结合山东茶叶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茶树抗寒抗旱品种的选育、茶树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茶叶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将结合山东省茶叶消费市场的特点,做好茶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目前,经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本学科即将与山东省茶文化协会联合成立山东省"茶艺师"培训和鉴定基地http://www.okaoyan.com/kaoyanshop/sdnydx/yykxygcxy/
1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古茶树研究历程综述.pdf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古茶树研究历程综述.pdf,专题综述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古茶树研究历程综述 胡伊然,陈璐瑶,杨春,张其生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 摘要 ] 贵州作为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自 1939 年建所以来,对贵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23/6023054033004125.shtm
14.中国传统文化结题报告8篇(全文)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kubajd5.html
15.地理调研报告(精选8篇)研究综述报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最近一段时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分析研究结果能够使学科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而总结则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进行经济地理研究综述报告, 有助于研究者们理清该学科的各项研究内容, 发现其中的研究空缺并开展实用性更强的研究, 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学科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hy4kf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