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相伴。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专访阿根廷中国茶文化协会会长上官碧旺:

上官碧旺(右)与阿根廷侨领黄其兴做客华人头条抓住中国街的商机味蕾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中国茶文化的内容涵盖:

中国的茶书

中国各地区的茶俗

茶具艺术

茶水选择

茶汤冲泡

名茶典故

不包括茶叶种植、科技等。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综合上述茶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认为,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主贵阳市",双月刊一步增进友谊,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3.经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经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和生活。

5.经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6.饮茶健身,以茶制药,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7.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21世纪茶业的发展。

1.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中华茶文化宝库

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历代茶人著书立说,积累下来的茶叶历史资料是很多的,包括茶书、茶诗词、茶书法、茶画、茶歌茶舞、茶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中有关茶的记载等,内容非常广泛。如能下力气花工夫把它们整理出来,这将是中华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库,也是弘扬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3.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

弘扬茶文化,不应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而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使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更新,从而促进茶叶消费。

4.倡导茶人茶德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丰富茶叶产品市场

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经广泛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采单芽茶,而是要面向大众消费,创立名牌,把高质量高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

6.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艺馆健康发展

7.扩大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

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确、科学地饮用才能达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费者,身体状况不同,如何选用茶叶等等,都有待于加强科学研究。只有把这些通过研究获得的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费者,才能真正促进茶叶消费。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严格的敬茶礼节,奇特的饮茶风俗。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是中国汉族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21世纪,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汉族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有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张源《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

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描绘了茶文化在当时的盛行。

北宋·苏轼《汲江煎茶》描写诗人在月明之夜亲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散文

关于茶的散文、小品文、书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

苏东坡《叶嘉传》

张岱《闽老子茶》

张岱《阳和泉》

著名的茶帖有:

唐怀素《苦笋帖》

宋苏轼啜茶帖

宋《季常帖》《新岁展庆帖》

宋蔡襄《精茶帖》、《天际乌云帖》

宋米芾《笤溪帖》

宋赵令畴《赐茶帖》

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

著名的茶画: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元赵元《陆羽品茶图》

元赵孟頫《斗茶图》、《茶榜》

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

元颜辉《煮茶图》

元胡廷《松下烹茶图》

明丁云鹏《玉川烹茶图》,

明唐寅《事茗图》、《卢同煎煮茶》

清高翔《煎茶图》

唐陆羽的《茶经》

宋蔡襄的《茶录》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审安的《茶具图赞》

明朱权的《茶谱》

明顾元庆的《茶谱》

明屠隆的《茶说》

明许次纾的《茶疏》

明程用宾的《茶录》

明冯时可的《茶录》

明闻龙的的《茶笺》

明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

清刘源长的《茶史》

清余怀的《茶史补》

清冒襄的《岕茶汇钞》

茶的主要味道来自茶叶,因此茶叶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是最大的。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主要的茶叶出产地,因此茶叶的品种也特别多。其中有名的品种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龙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产的茶亦用此名。

剑毫:产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大别山区)。

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

滇红:云南红茶,简称滇红。

暖卡红茶:产于河南信阳。温胃暖身,抗御寒冷,索住热量。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

冻顶乌龙:产于台湾冻顶山。

白茶类:产于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产于福建松溪县。

黑茶类:产于湖南安化

中国历代对泡茶的水十分讲究,认为水是茶之本。

乾隆帝曾说:"茗饮之本,其必资于水乎。"。乾隆特制银斗,品试全国的泉水,按水的质量分别高下:济南趵突泉第一,中冷泉第二,无锡惠泉第三,杭州虎跑泉第四。(乾隆:《天下第一泉记》)

各朝代对于中国各地的名泉,排名次序略有不同:

唐代:

杨子江金山寺中冷泉

无锡惠山寺泉

苏州虎丘寺泉。

明代

金山寺中冷泉

杭州虎跑泉

清代

北京玉泉山

无锡惠泉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不单指茶壶、茶杯,被认为对茶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影响。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这还是比较少的了: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

最早的茶壶使用金、银、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来,由于陶瓷工艺的兴起,逐渐被铜和陶瓷茶具代替。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纯金茶具。

宋代湖南长沙出产的茶具,十分精美,价值以白金计算。赵南仲曾出黄金千两定制一副茶具具献给皇上。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tea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泡茶

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

唐代

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

将茶饼用火灸烤。

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

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

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

然后用茶酱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还多少保留"吃茶"的习惯--吃茶叶。毛泽东嗜好吃茶叶。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将开水泡好的茶叶夹入面包片食用。

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到了明代,饼茶、团茶较少见了,较多以喝散茶为主,烹茶方法亦由过去煎茶为主逐步发展为冲泡为主。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现代

根据不同情况(如不同场合的特殊礼节),中国茶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绿茶比乌龙茶和红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内容,请参考和工夫茶。

THE END
1.中国茶德是什么?中国茶德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茶”在英语中为何写成“TEA”? 参考答案: 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产生的。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682110.html
2.中国茶德(中国茶德的四字守则)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 查看全文>03中国茶德(中国茶德的四字守则) 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传统,包括各阶层人们对饮茶目的的理解。概括起来,中国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https://www.ksrmyy.com/special/130409.html
3.庄晚芳先生“中国茶德”的形成有密切哟关系。” “茶的传布,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以人类生活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茶的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我国陆羽《茶经》和日本荣西《吃茶养生记》, 均带有修身养性, 清神得道之义。 我国的茶德, 日本的茶道更成为极为考究的一种饮茶礼节。”第一次提到“我国茶德”https://www.360doc.cn/article/18225198_807993607.html
4.中国茶道的茶德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https://minsu.httpcn.com/info/html/2014515/PWCQAZXVMEPW.shtml
5.庄晚芳先生“中国茶德”的形成——纪念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诞辰110周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历经10年的时间跨度里逐步形成了庄晚芳先生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庄晚芳中国茶德形成共分三个阶段即中国茶德萌芽、中国茶德倡导及中国茶德发展,通过庄晚芳自己公开发表论文较系统地阐述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的精神内涵,首次衍生中国茶道的三个层面内涵及其对传承发展中国茶德的途径指导.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y201901002
6.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德精神包括()。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德精神包括()。 A. 廉美和敬 B. 和敬清寂 C. 精行俭德 D. 和敬俭真 题目标签:精神先生中国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A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验证借款人工资收入真实性的方法有( )。 A. 近6个月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a358a2a6b1d24bb79def83ed4ff97ac6.html?fm=bd0d8d35c7ed311ccaaac4349f77384606
7.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德精神包括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德精神包括()。 A.精行俭德 B.廉美和敬 C.和敬清寂 D.和敬俭真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3、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德精神包括()。 A.精行俭德 B.廉美和敬 C.和敬清寂 D.和敬俭真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14、庄晚芳先生倡导的茶德是? https://www.shangxueba.cn/wangke/YCJYGCX4.html
8.茶界泰斗庄晚芳先生提出为“中国茶德”。茶界泰斗庄晚芳先生提出()为“中国茶德”。 A.和、敬、俭、真 B.和、敬、清、寂 C.廉、美、和、敬 D.清、敬、和、美 正确答案:C ①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 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编华图题 库微信公众号。 ②关注回复“刷题”获取更多试题和资料。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676050.html
9.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茶文化核心提示: 中国着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 中国着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http://www.zgchawang.com/culture/show-26094.html
10.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茶德品鉴福建茶叶2024年07期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茶德品鉴,中国文学作品,茶德,茶德在茶文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茶德的提出和演变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人们对茶的认知和理解。当代中国的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FJCA202407067.html
11.中国瑰宝茶文化茶德讲究敬廉和美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已故中国当代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将茶德归为四项。 敬---敬爱为人。客来敬茶的清风美俗,造就了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 廉---廉俭育德。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们修身养性,冷静从事。所以,茶 历来是清廉、勤政、俭约、奋进http://www.hxytea.cn/NewDetail-1662.html
12.茶文化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品味源远流长→MAIGOO知识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品味源远流长 https://www.maigoo.com/goomai/164619.html
13.宋代文学范文5篇(全文)[2]邓洪波等.2011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4). [3]熊艳娥.论宋代书院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2008(1). [4]李光生.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J].山西师大学报,2011(3). 静闹皆宜——宋代文学与茶德的互渗 第5篇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l391b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