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弘扬茶文化,有着现实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茶文化的形成基础
通常而言,狭义上的茶文化是指茶人在生产茶叶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茶叶知识,其中包含茶叶的分类、种植、采摘、烘焙等一系列过程以及人们在烹茶、品茶、茶器选择上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广义的茶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茶文化学》中对茶文化的定义是:“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成的总称。”
1、从茶性看道德教育
茶叶有着独特的生长条件,一般的植物必须要求有肥沃的土地,少风少雨的环境等才能生长,而茶树却生长在深山低谷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茶树不争不艳,低沉而直立,卓尔大方。从道德层面而言,这便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典型。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更是凸显出了茶树顽强的精神力量,古人喜寄情与物,在很多文人的眼中,茶有着谦虚而不自持、优雅淡泊的精神代表。以茶为典型精神样本,能够起到深层次的道德教育效果。
2、从茶道看道德教育
3、从茶德看道德教育
茶德来自于士人阶级在以茶待人的茶道过程中体现的道德精神,体现了“廉、美、和、敬”等精神,士人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代表,茶德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国人对茶寄予美好的愿望始终是不变的。茶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人们内心期盼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集体。
4、从茶文化精髓看道德教育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奉行以和为贵,宋徽宗认为“致清导和”,陈香白教授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日本田中千惠子教授认为茶道中以“和”为首。“和”贯穿于茶事活动的始终,林金科教授认为世界茶文化核心“和”,即茶树生长是茶与自然“和谐”的过程,茶叶加工是生化“和谐”的过程,茶叶品饮是人体健康“和谐”的过程;天下茶人是“和平”的使者,客来敬茶是“和睦”的行为。在道德教育中,“和”引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从文化到外交,借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建设人与茶的命运共同体,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等与中国传统哲学观一脉相承的理念。习近平待人之道,均体现出“和”的思想。一杯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彰显和展现,人与自我之间相互友好,和谐相处,在待人接物中体现真诚、纯粹、平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茶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1、茶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青少年有如上升期的朝阳,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正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生阶段。茶文化是以“真、善、美”为核心思想,青少年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在日常学习中建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充满了浮躁和急功近利,滋生和助长了很多不良风气,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茶文化的真、善、美的内涵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启示青少年在面对社会中的诱惑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的精神,集中精力全身心的学习,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2、茶文化对中年人的道德教育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职场压力较大。很多中年人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变得压抑、消沉。我国茶文化中推崇清净、恬淡、释然的精神境界,崇尚朴实真挚、道法自然,让人的内心充满平和气质。采用茶文化对中年人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感受茶文化的清净和恬淡,茶文化帮助中年人在各种繁重的压力之下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养成平和的心境,追溯生活的本源,排除纷杂的外界干扰,静下心专注自身的生活。茶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极简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茶道之美在于讲究自然、淡泊、简约、含蓄之中。茶文化提倡健康、雅静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在嘈杂的当下,专注自己的生活。
3、茶文化对企业家的道德教育
企业家是我国经济社会中极为忙碌的人群,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且我国商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因此,我国的企业家是极为劳累的。我国茶道中的“和”、“敬”思想意在引导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人。《中庸》认为“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从茶的品性来看,具有醇厚温和、悠然闲适的特点,与自然和谐融合在一起。茶文化深刻体现出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企业家如能遵循茶文化的道德教育,争做儒商,在企业管理和商业经营中遵循“和”的理念,与人为善,摈弃无谓的商业应酬,以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立足于社会。
四、茶文化道德教育的传承
茶文化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也是提升全民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然而,国内外依然有很多人尚未领会茶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因此,应加大茶文化道德教育的推广力度,创新保护方式,积极推进新型非遗传习所的建设和发展。加强政府、学界、业界的协同和合作,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联合中共安溪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协同搭建全国茶文化领域第一家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平台,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
传习所面向“一带一路”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女性茶学者、茶文化传播者、茶业企业家等高层次优质人才资源持续进入安溪,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茶会平台汇率30多个国家的专家导师及国际友人共同参与指导,通过系统、专业、规范的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和“师带徒”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把高校女性学生和茶乡广大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更多“一懂两爱”的专门人才。
传习所致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能和文化内涵的总结、记录,不仅是口传心授,还重视用好现代记录手段,将技艺全程保护,用易懂、易通、易受的传习手段,面向女性大学生、女性创新创业者、女性带致富带头人、女性茶文化传播者,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讲好茶故事、讲透茶文化、讲活茶技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茶界“女高知”。很好的服务茶产业振兴、服务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传习所自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筛选和培育女性非遗技艺传承人,二是“以赛促进学,以赛促研”,大力培养茶产业振兴复合型人才,三是积极促进茶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不断培养和输送一批批能参与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全周期传承安溪铁观音非遗文化的女茶师,以便更好地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振兴工作。
五、小结
茶文化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和思想启迪作用。积极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言秀华.道德教育与茶文化关系探究[J].福建茶叶,2017(02).
[2]张丹,张小明,卫肖.从中国茶文化看传统道德修养的现实意义[J].福建茶叶,2016(08).
作者:何环珠,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理事长,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重点人才,国家一级茶艺师,一级评茶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泉州市技能大师,泉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泉州市巾帼创业创新典型,泉州市“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