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载不绝,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要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县市,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五大主导产业链之一”,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市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中药材资源丰富。利川市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2.8℃,森林覆盖率达68.84%,地处“华中药库”“武陵药谷”的核心地带,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经多次中药材资源普查表明,利川中草药品种多达2000余种,《湖北利川药用植物志》收载品种165科、1139种,约占《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1146种(全国中药材品种)的10.2%。全市可形成商品的中药材达250余种,中草药占全国临床或制药利用的中草药资源22%以上,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连、大黄、当归、党参、贝母、首乌等63个品种。其中利川黄连、利川大黄等道地药材广泛分布,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60%、40%。
(二)药材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标准化药材基地建设力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稳定在23.5万亩,中药材当年采收面积稳定在8.32万亩。其中黄连留存面积稳定在10万亩、大黄留存面积稳定在7万亩,黄精留存面积稳定在0.6万亩,山药面积稳定在2.5万亩。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上,元堡、汪营、建南、忠路等乡镇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新建标准化黄连种植基地1000亩、大黄种植基地1200亩。
(三)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从事中药材加工的各类市场主体14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规上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获得GMP认证中医企业2家(香连药业、湖北恒元药业);中药材衍生产品研发逐步形成市场效应,拥有香连片、黄连上清片、黄连胶囊等肠胃药为核心的黄连系列药品,“香连片”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应急储备药品;以黄连为原材料加工出黄连花、黄连牙膏、黄连面膜等衍生产品,形成了种植、产地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
(四)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加强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与冠名注册,培育道地药材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利川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生态黄连之乡”,全市有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件(利川黄连、利川大黄、利川山药)、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1件(利川黄连),利川黄连入选首批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是湖北“十大楚药”之一,品质药用为全国最优,属于黄连中的名贵品种。利川大黄被《药典》载录为“药用大黄”,为湖北省“五大特色药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融合发展不够,产业“链条”脆弱。制药企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脱节严重,订单农业、合同销售机制尚未形成,大宗优势道地药材基本以原药销售为主,且本地用量少之又少,如利川黄连年产量约7500余吨,而利川最大的黄连制药企业--湖北香连药业每年使用利川本地黄连总量约200吨,仅占全市总产量的2.6%,大部分中药材流入重庆石柱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售。精深加工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医药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多为挑选、分拣、切片和包装等初加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2022年,利川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仅有8家,且规模不大,年产值仅2.75亿元。中药材产业与康养、旅游、电商等产业融合度不高,更没有形成新的业态,使本来颇具特色的可融合发展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要素保障不全,产业“灵魂”缺失。缺少全局性的总体规划。目前我市还没有中药材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也无部门规划,由于缺乏规划引领,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都处于“模糊状态”,药农、企业、政府都类似“盲人摸象”,布局不优、一哄而起、短期经营等现象突出。缺乏统一高效的推进机制。中药材产业发展及管理涉及农业、发改、统计、卫健等多个部门,而各单位各自为阵,职责界限不清,没有形成技术、人才、政策、项目等合力。缺乏现代化的交易仓储平台。目前全市还没有集交易、仓储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品交易中心,中药材仓储能力有限,调控能力弱,价格受市场波动明显,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缺乏支撑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全市有能力进行研发的企业、单位屈指可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专业从事种子驯化、育种、栽培、加工和新产品研发的高级人才缺乏。
(四)品牌建设不力,产业“地位”不稳。中药材申创品牌力度不够,品牌较少。据统计,我市可形成商品的中药材品种高达250余种,但目前仅有利川黄连、利川山药、利川大黄3个品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方面仅有“香连片”为知名品牌,但至今未能进入国家基药目录。利川黄连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湖北省“十大楚药”,但品牌价值也仅有5.99亿元,且因无交易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在药材交易时被无情地打上了重庆“石柱黄连”烙印,品牌价值外流现象十分严重。GAP认证申报力度不够。我市黄连、大黄等道地药材因品质良好,质量上乘曾美誉一方,然而由于标准化种植不达标,市场主体申报不及时等原因,导致GAP认证处于空白,如我市中药材不能通过GAP认证,将导致无法以自己的品牌进入市场,中药材支柱产业地位岌岌可危。
三、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抓规划、强统筹,凝聚中药材产业发展合力
聚焦“华中药库”“武陵药谷”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站位擘画蓝图,综合施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赋能蓄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发展新路。
(二)抓品质,强基地,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根基
种子是产业发展的“芯片”,要在“种子”上发力,努力探寻中药材种质“密码”,做强中药材“芯片”,坚持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狠抓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整个中药材产业向“优质优价”转化提升。
(三)抓招商、促融合,延伸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
强化发展意识,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主产区优势,大力引进培育大型龙头和细分领域冠军型医药企业,立体化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推动中药材向康养旅游等领域跨界延伸,加快构建“中药材+”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抓人才、促研发,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厚植引才育才沃土,优化聚才兴业环境,推动人才近悦远来,打造完善的中药材人才支撑体系,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五)抓宣传、重认证,放大中药材产业品牌效应
发挥品质优势,擦亮金色招牌,打造“品牌大市”,实施“利川中药”品牌培育工程,主打一个大品牌、做强多个子品牌,推进中药材产业品牌整合集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