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总面积4602.1平方公里。
(二)全市茶叶产业链基本情况。
全市茶园面积27.37万亩,采摘面积21.5万亩,茶叶产量23600吨,综合产值30亿元。
全市主产区域为毛坝镇、忠路镇、沙溪乡,文斗镇。全市茶叶种植品种有:本地群体种、鄂茶1号、鄂茶10号、中茶108、金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金萱、冷后浑、奇兰、福鼎大白、梅占、福云六号、安吉白茶、黄金芽等。全市加工厂面积近30万㎡,有各类加工机械设备4000余台(套),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全市种茶人数11万人,茶叶加工人数达3500余人,从事茶叶产业链人数达到22万人。
二、建设条件
(一)茶叶加工以及销售情况。
名优茶整体销售情况较好,通过电商、832消费扶贫、网络直播等多渠道销售,名优茶产量产值在去年基础上有大幅度提升。主产区域为毛坝镇、忠路镇、沙溪乡。今年“利川红”公用品牌覆盖面积21万亩。
(二)市场经营主体规模大、产业链优势明显。
全市共有茶叶企业197家,其中规模茶叶企业8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外贸出口企业3家。全市着力打造茶叶全域有机,茶叶有机认证8家,绿色食品认证8家37个子品牌。
(三)“利川红”品牌效应显著
(四)带动农户和脱贫致富情况
全市种茶户数30708户、种茶人数111018人,每亩茶园产值4000元以上;种茶贫困户数10272户、种茶贫困人口数29536人,全市大力推进茶产业扶贫,共7024户贫困户发展茶叶13811亩,人平增收2300元以上,实现茶农贫困户全部脱贫。
三、建设目标
全市涉茶人口达到22万,通过茶产业链建设,人均增收1.25万元;促成“利川红”茶产业集“农、工、旅、贸”为一体,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可在种植加工、市场流通、休闲观光等领域吸纳农村劳动力5万人,长期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使“利川红”品牌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挥出极大的经济效益,到2021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8亿元。“利川红”品牌成为全国红茶第一方阵。
四、运行机制
根据《利川市茶叶产业扶贫奖励办法》、《利政办发【2018】21号》、《中共利川市委利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川红”茶产业发展意见》,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支持和鼓励茶叶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经营企业带动农业农村增收致富。推进茶旅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利川红第一村”、“星斗山红茶谷”、“郁江画廊茶产业带”等茶旅融合示范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推动茶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
五、取得成效
1.全市茶园标准化全覆盖,绿色有机逐步凸显。到2021年,20%茶园达到有机食品标准,50%茶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全市现有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茶叶基地、10700亩有机茶园。
2.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全覆盖。通过奖扶政策措施,全市企业按照厂区布局合理、厂房建设规范、设备先进配套、工艺流程科学、环境卫生清洁、质量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提高全程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水平。到2021年,茶叶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完成电气化改造,规模以下企业全部达到清洁化生产标准。
3.利川茶叶知名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按照“政府主导、协会主抓、企业主体”的原则,全力打造“利川红”公共品牌;为利川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对提升利川红茶叶品质和档次摸索了思路;全年常态化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茶博会、在大中城市开设旗舰店、建设体验中心、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及“利川红”品牌宣传推介,鼓励市场主体在抓好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拓宽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逐步提升“利川红”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实施“利川红”茶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全市统一使用“利川红”包装标识。
六、存在短板
(一)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影响,茶叶销售量和销售额增长缓慢。
(二)企业实力不强导致产业链建设项目进度不一。
(三)农户的质量意识不强,农残风险依然存在。
(四)全州各县市对夏秋茶加工添加物管理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成品茶影响品牌声誉,对利川本土企业生产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五)湖北利川红产业集团运营期短,专业技术、企业运营、品牌策划的人才不足。
(六)企业全产业链意识不足,茶区变景区、茶园变景观的建设力度不够。
七、未来思路
(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用好用活线上销售网络,加大夏秋茶销售,立足武汉市场,做强山东、山西等北方市场,做深大湾区南方市场。
(二)充分发挥湖北利川红产业集团领军、服务作用,加强督办检查,组织企业按照时序进度,做好项目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市内建立农残控制行业公约。积极争取州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支持,召开全州茶产业链联席会议,明确农残管理要求,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提升成品茶质量。
(四)招商引资,招引茶叶衍生品研发生产企业补齐产业链下游产品。招才引智,广泛引入各类人才补齐人才不足短板。
(五)围绕资金投向,谋划和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和省产业链奖补资金项目。积极服务企业,力争实现更多链接茶企进规入统。
(六)着力提升产茶乡镇和企业的全产业链意识,加强资金投入,加大茶园景观化改造力度,扩宽茶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