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了下身边的朋友泡茶,发现用茶滤的人不多。
茶滤这个小物件,在茶桌上正逐渐变得冷门。
因为,只要茶叶不是特别碎,茶滤基本上能不用就不用。
毕竟,茶滤的使用过程有些麻烦。
一个闲置已久的茶滤,滤网表面容易落灰。
每次泡茶前,如果只是洗盖碗、洗公道杯、洗茶杯,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
但重新将网眼细密的滤网洗干净,显然会麻烦许多。
泡茶使用过后,滤网最是容易残留茶渍,清洗过程是一项大工程。
茶渍难以清洗不说,在盖碗泡茶时,公道杯与盖碗可谓固定搭配,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冲出一道茶汤后,茶水当中少量零星碎茶会自动默默沉底。
倒茶分汤时,碎茶不会轻易外流到茶杯内。
此时,茶滤本身的“过滤碎茶”职能,显然成了无足轻重。
平日喝茶,细分到不同茶叶领域。
喝绿茶、喝红茶、喝白茶,关于泡茶要不要用茶滤,又有不少门道值得慢慢道来。
《2》
喝绿茶,玻璃杯泡为主。
玻璃杯泡茶不像盖碗、紫砂壶冲泡,需要逐道出汤。
因为是大杯直接泡茶,所以用不着专门使用茶滤,加在公道杯上方过滤茶水。
但细心的茶友们也有发现,现在的杯泡绿茶,可选项不止是普通直筒型的玻璃杯。
还可以选自带过滤孔的杯子。
譬如,玻璃材质的仿宋执壶。
泡茶时,一切操作如常,与普通玻璃杯泡绿茶没有分别。
不过将这杯茶泡好后,可以将茶水分流。
另找一个精致的小茶杯,倒出茶汤品茶。
由于“执壶式”玻璃杯,自带过滤孔,倒茶时能起到“隔渣”作用。
不必担心喝茶时,将茶叶也一并吃入口中。
细品好茶,慢慢尝鲜时,也能更加优雅。
省去了端起杯,轻吹汤面浮茶的尴尬。
关键是,纯透明一体式的玻璃杯身,半点不妨碍观赏汤色。
各式绿茶的“绿叶清汤”本色,能够一览无遗。
但唯一的遗憾之处,在于一体式的自带过滤孔眼是固定的,没法拆卸,容易留下卫生死角。
一旦没有及时清洗茶垢、茶渍,细长的出汤口内壁会残留一层偏褐的茶渍。
在透明的“执壶”整体上,看起来尤为明显,影响观瞻。
所以,玻璃杯泡绿茶,要不要选那些自带过滤孔的杯子,可要提前斟酌一二。
《3》
盖碗泡白茶,要选对茶滤的出场时机。
白茶的分类体系众多,泡茶要不要选茶滤,不能一刀切。
原则上,不太碎的茶,不推荐用茶滤。
像白毫银针、牡丹王这类的白茶,更是不做推荐。
原因是,它们的碎茶占比有限。
白毫银针,芽头粗壮,一旗一枪特征明显,茶毫密布。
牡丹王,外形拥有“近银针”属性,但额外多了嫩叶,白毫数量同样不少。
由于都是以芽为主,在运输、分装、搬运过程中,即便有个别碎茶损耗,也仅是白毫银针的芽身旁的小叶壳分离,牡丹王的嫩叶断裂,紧实的芽头本体不容易碎裂,不需专门过滤碎茶。
再加上,白毫银针与牡丹王的白毫数量丰富。
白毫多,意味着茶毫内部能提供更多的游离状茶氨酸;
白毫多,意味着茶氨酸带来的清甜、鲜爽茶味更是凸显;
白毫多,证明它们的主香型以毫香为主,茶香格外清鲜。
泡茶时,一旦用茶滤将茶汤当中的茶毫大量滤走,会导致不少风味!
但冲泡老白茶饼,尤其是寿眉压成的饼茶时,撬茶过程中,容易因为叶片被撬裂,或多或少出现一定量的碎茶。
盖碗泡茶出汤时,部分碎茶会随着水流,落入公道杯内。
如果个人对这些碎茶的容忍度较低,那么,选择用洗干净的茶滤将茶汤过滤一番,无可厚非。
但大多数时候,依靠公道杯的静置沉淀,足够应付这些零星碎茶。
《4》
喝红茶,碎茶直接做袋泡更方便。
和白茶相比,红茶的发酵程度更高,茶汤颜色更深。
受到制茶发酵影响,红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大量转变成茶黄素、茶红素,以及少部分茶褐素等特征性成分,奠定下红茶的汤色和风味基础。
由于汤色深,意味着使用茶滤过滤红茶后,滤网上更容易留下明显的深色茶渍。
所以,在选择用茶滤过滤红茶时,建议慎选。
大多数时候,泡正山小种、金骏眉、坦洋工夫、九曲红梅之类的红茶,茶滤可以不用。
因为正装茶叶内部,较少出现明显碎茶。
除非是一整袋红茶喝到快见底时,受到多次取茶影响,零星碎茶不断集中。
积少成多,汇聚在袋子底部。
喝一泡有些碎的“箱底茶”,用上茶滤过滤,能避免大量碎茶落入公道杯内。
但通常情况下,零星出现的碎茶叶片,哪怕不过滤也不会影响到大局。
更何况,如果整袋红茶明显偏碎。
又或者,专门是购入故意切碎的红碎茶、片茶、末茶等。
它们大多以袋泡茶的形式出现,一次一袋,直接泡开。
泡茶时,袋泡茶凭借自身的隔渣袋,隔离茶水与碎茶,实用性更高。
当你遇到彻底碎成渣沫的茶叶边角料时,继续坚持盖碗泡法很难。
哪怕用上茶滤过滤,倒出一次茶汤后,盖碗内十有八九的茶叶都会流失到滤网,下一冲再次注水时,泡出来的茶味根本不完整。
这时还不如参考袋泡茶的形式,到网上买一些隔渣袋(空茶包)。
为了避免影响茶味,最好是选天然植物纤维制成的袋子,更加安全稳妥。
买回来后,往泡袋内填入适量干茶,随后再顺手绑紧袋口。
自制茶包袋,不论是大杯泡、马克杯泡,随手往杯子里放一包碎茶,加入热水就能直接泡茶,倒也方便实用。
简单总结下,遇到不太碎的红茶,照常冲泡,不用茶滤,不影响大局。
但碰到彻底碎成渣的茶叶,哪怕搬出茶滤,也难以应付,不如自制袋泡茶。
转念想起来,在当今的茶桌上,茶滤能发挥用武之地的场合实在有限。
《5》
他觉得,顺应未来的泡茶方向,应该是“求简”。
布置茶席时,除了基础配套茶具,其余的细枝末节,能不用最好不用。
包括茶滤、茶滤架、茶宠、盖置等零零散散的小工具。
如果全部摆在桌面,看着杂乱,影响美观。
当你发现,自己的茶桌上有一些闲置许久的小物件已经很久没有派上用场时。
倒不如及时淘汰,让整个席面看起来更简洁清爽。
这的确有些道理,泡茶时,使用茶滤的准备过程实在繁琐。
且不说,滤网清洗麻烦。
冲泡过滤之后,滤网湿哒哒的,不能将茶滤直接摆在桌面。
还要额外搭配茶滤架,类似练毛笔字,沾了墨水的笔头要搭在专门物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