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86年以前以丛蔸茶栽培方式为主,面积有3万余亩。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开始,茶叶密植免耕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经过1987、1988年大面积发展,到90年代初面积达到5万亩,品种主要是种子直播的群体种。第三阶段是在1997年以后,随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技术部门示范推广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和名优茶创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茶农的种茶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市茶叶得到长足发展。推广的无性系良种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福云六号、龙井长叶、龙井43号、鄂茶1号、鄂茶10号等和黄金叶、毛坝早一、冷后浑等地方良种。毛坝镇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十大茶叶名乡镇、湖北省生态农业基地,2012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3年利川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大县”称号,2017年利川市成为“湖北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截至目前,利川市茶园面积达到23.2万亩,投产茶园近18万亩。茶叶产量18000吨,产值8亿元,综合产值达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600吨,占比20%,产值3.05亿元,占比38.1%;中低档茶产量14400吨,占比80%,产值4.95亿元,占比61.9%。出口量12000吨左右(其中:绿茶7000吨、红茶5000吨),出口额7000万美元。
全市茶农22万余人,茶叶加工人员5500余人,茶叶经营管理人员80余人,茶叶科技人员80余人,茶农年均收入4500元。
茶叶已经成为利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精准扶贫首选产业,是提高利川知名度的金名片,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条件和优势
(一)茶园生态环境
利川地处北纬30度,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29°42′~30°39′之间。境内群峦叠嶂,林海莽莽,森林覆盖率达到57%,生态优美。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400至1000米的地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1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适宜茶树生长,是生产名优茶的优势产区,被誉为中国长江以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利川境内由富硒土壤、富硒山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独特的天然富硒生物圈,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的土壤是富硒土壤,茶叶生长周期较长,茶叶中有机硒和其它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硒的含量稳定在0.25—4mg/kg之间。多样原生态植被为河谷表面沉淀了丰富的有机质,微酸性富硒黄土壤成为高品质茶树生长的温床,润养了利川百年核心茶区。
(二)科技基础
2014年5月9日,利川市茶产业协会成立。主要职责和任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协调会员企业的茶叶科研、种植、生产和流通,促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茶叶生产加工中的情况和问题及会员企业的愿望与要求;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茶叶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指导全市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传达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意图,向会员提供各种服务;协调本行业的产、供、销关系,保护会员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增强茶产业科技含量、拓宽茶叶的综合利用;承接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委托事项。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创新、创强、创优”的行业服务思路,引导行业创新科技、创优品质与品牌、创强茶叶企业与行业竞争力,竭诚为全市茶产业发展和会员服务,较好发挥了联系政府与茶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利川市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在毛坝镇建立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在毛坝镇、忠路镇、沙溪乡、柏杨镇建立专业化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品种以鄂茶10号、鄂茶1号、龙井长叶及地方良种毛坝早一、冷后浑和忠路小叶种为主。在大力改造老茶园、推广应用新品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选育本地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树品种,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选育、审定本地良种。目前已在毛坝、忠路、柏杨三个乡镇建立了5个定点观察圃及母系园,品种涉及20余个。
全市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80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恩施州农科院茶叶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6年12月,利川市茶叶局承担的“恩施茶区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与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利川市茶叶局承担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工厂化快繁育苗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三等奖。
2017年7月,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利川工夫红茶》获得通过,将有利于规范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利川工夫红茶”的使用,严格质量标准和企业准入条件,为“利川红”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茶类品质特色特点
利川市茶类以红茶和绿茶为主,2017年茶叶总产量18000吨,其中绿茶8100吨,占总产量35%,红茶9900吨,占总产量的65%。红茶主要是利川工夫红茶和出口红茶,利川工夫红茶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汤色红艳起金圈、滋味醇厚甘爽、香气浓郁,茶汤冷却后汤色变浑,加热又恢复红艳明亮。出口红茶紧结匀齐显毫,汤色红艳,香气鲜浓,叶底红亮,滋味浓强。
绿茶分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我市生产的名优绿茶色泽翠绿,锋苗显露,汤清色绿,甘醇香郁。大宗绿茶条索紧直,有锋苗、色绿润、香清高、味浓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四)茶人文历史
利川是茶叶原产地之一,早在1200年前茶圣陆羽《茶经》里即有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今宜昌、利川、奉节一带)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至今利川还有数百年的古稀茶树。
利川市产茶历史悠久,种茶制茶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据《利川县志》记载,利川种茶自西周始,明朝初期为世人所知,清道光年间渐盛。绿茶历史悠久,在盛唐时期,雾洞茶即是朝廷必备贡品之一,到了明代,雾洞茶大得名声,明成祖朱棣品尝贡茶后,更是称赞不已,亲赐:“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敬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此后利川茶叶曾盛极一时,素有“雾浮乌洞托彩霞,云归洞口产茶佳”之美称。19世纪中叶利川茶农开始为英资买办商人加工出口红茶,1876年随着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利川毛坝成为出口宜红工夫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1951年利川被国家列为宜红工夫红茶的主要产区。
(五)政府重视程度
三、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基地建设
利川市现有茶园面积23.2万亩,投产茶园14万亩,有7个专业乡镇,112个专业村。全市已取得有机认证的基地4000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万亩。
自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做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高效标准茶园建设项目,新建茶园69987.76亩,改造老茶园16422.46亩。
(二)茶叶加工现状
利川有180余年红茶加工的历史。全市共有茶叶企业187家,其中规模茶叶企业1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外贸出口企业4家。全市现有加工厂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有各类加工机械设备6000余台(套),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从事茶叶加工人数5500余人。
近年来,利川市以茶叶质量为中心,大力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山区农机化特别是茶叶新型机械的推广和运用,为提升全市茶叶加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内一流生产线标准,研发清洁化、智能化的茶叶加工生产线,生产环境、卫生条件、机械化水平得到很大改善,茶叶加工整体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新型经营主体
全市现有茶叶企业1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147家,家庭农场3家。
近年来,利川市积极培育各种经营主体。一是加大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采用重组、兼并、入股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壮大实力,加快“利川红”茶业集团组建进程。重点扶持飞强茶业、金利茶业、湖北嘉润、春露茶业、佳茗茶业、临江茶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力度。龙头企业通过“加工厂+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收购农户的鲜叶集中统一加工,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厂,以加工社员鲜叶为主,推进了茶叶产业的转型,推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茶叶家庭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这些企业和合作社形成了我市茶叶产业的支撑,将推动我市茶叶产业的大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推进企业建设。通过资源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支持在忠路建设茶博园,科学规划茶博园的功能定位,把茶博园打造成我市的茶文化中心。在沙溪、忠路、柏杨等新发展基地布局加工厂,这些茶叶加工厂的建设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四)茶叶品牌建设
自2012年起,利川市借助恩施州推进“恩施硒茶”公共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利川红”区域公共品牌。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市茶叶企业团结协作,合力推动“恩施硒茶利川红”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成功注册“利川工夫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目前,“利川红”旗下已形成星斗山、云头山、生耕甘露等5个红茶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利川红品牌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全市茶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健康发展格局。
全市现拥有“星斗山”、“雾洞”、“临江”等湖北省著名商标。“星斗山利川红”、“云头山利川红”等产品多次在中茶杯、国饮杯及亚太茗茶大赛评比活动中获得特等奖、金奖,并获得“湖北最受欢迎的十大茶叶品牌”称号。
(五)茶叶市场流通
全市生产的茶叶主要以工夫红茶和炒青绿茶为主,主要销售区域为:低端茶出口欧盟、非洲、俄罗斯等地,国内主要销售山东、浙江、湖南及周边地区。2017年,全市茶叶出口12000吨,出口额7000万美元。
(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利川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茶文化开发利用,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境内逐步形成“中国利川红第一村”、“星斗山红茶谷”、“郁江画廊茶产业带”等产业融合示范点。
(七)未来展望
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80%以上,丰产茶园达到20万亩,打造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集团)3家,创建1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力塑造“利川红”公共品牌。2020年茶叶总产量达到3万吨,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