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茶产业是重要的富民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337个脱贫县中1/3是以茶叶为支柱产业成功实现脱贫。截至2022年,我国茶园面积达5030万亩,总产量335万吨,平均亩产值超过5000元。茶产业已成为茶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老百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二)科技支撑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期围绕茶产业重大需求开展系列创新研究与应用,有力支撑我国茶产业发展壮大。选育的“龙井43”“中茶108”等品种已经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之一,助力我国茶园良种化率提升至68%;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研发的化肥农药减施、数字化色板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产品,提升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以提质、节能、定向加工为目标,研制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工夫红茶自动化生产线等茶叶加工新技术、新装备,促进茶叶基本实现连续化机械化加工;构建了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带动了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研发的速溶茶、功能食品、茶日化品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茶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茶叶生产方式向标准化、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茶叶产品消费需求向优质化、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升级;产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力短缺,资源利用率低,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仅靠单项技术成果难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攻关,提供综合和集成的科技解决方案。
(三)常态化协同化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与茶叶有关的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由80名左右的固定人员、40名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的稳定的茶叶产业科技支撑队伍。与茶叶主产区政府、企业构建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在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与江北茶区建立13个茶叶产业专家工作站,以点带面辐射周围茶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筛选茶树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茶树新品种50万亩,茶园绿色生产新技术100万亩,示范推广茶叶加工新工艺、新装备6项,培养带动茶叶技能人才100名左右。到2035年,健全覆盖全国主要产茶县茶叶产业专家工作站,示范茶园亩均增效10%~15%,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带动茶叶技能人才500名左右。
四、组织架构
图1茶叶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一)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端智库。开展茶叶主产区不同县域的产业发展调研,研判国内外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建议,为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提供产业咨询报告,为不同茶区主产县市政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端智库。
(二)围绕区域性关键性产业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提高有效成果供给。围绕不同茶叶主产区区域性、关键性“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茶树优良特异品种育繁推,推进老茶园良种化改造;加快茶叶绿色高效、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与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加快研发智能采茶机、茶树生长环境因子、病虫害智能识别、智能化加工等新装备,提升高价值品种、技术与装备的有效供给。
(三)开展“田间课堂”行动,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推动“田间课堂”行动,开展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培训与示范,培训茶叶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与茶农,分级建立茶叶技术人才库,培训“一懂两爱”新茶人,提升茶叶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成果转化落地。
(四)研判茶叶产业风险形势,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监测分析极端干旱、倒春寒等气候因素,以及茶树病虫害爆发危害等导致的灾情变化,开展应急性的技术服务等工作。与产市县政府保持常态化联络机制,做好茶叶各类风险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出现风险时,及时统筹做好茶叶防灾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向院领导小组和上级部门报送风险处置报告。
(五)构建协同交流服务机制,完善茶叶技术服务网络。构建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网络,协调各运行团(组)组织开展技术服务产业交流会,及时梳理、收集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服务报告,以现有专家工作站为基础,根据不同茶叶区域产业问题,推动更多合作单位与专家加入,逐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茶叶主产区、网络化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六、保障措施
(二)强化协同创新。协同国家部委的科研重点任务,履行产业服务使命。协同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协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形成合力,提高茶叶产业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研究所承担的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项目资金。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筹集工作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强化评价机制。制定院级的科技服务考评与激励机制。实施专家进入和退出动态管理,推动专家团的服务深入产业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五)强化表彰宣传。对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及时进行总结报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向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案例、总结工作成效等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