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4年6月26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把茶叶这项传统的优势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多茶类品种开发,新优良种茶园建设、质量安全控制、品牌建设、茶事活动等方面扎实工作,有力推进了茶产业发展。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达38.7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0.46万亩;茶叶产量达3.32万吨,毛茶产值13.28亿元;名优茶产量约1.7万吨,产值8.2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28亿元,从业人员约26万人,茶产业成为我市发展较快的优势农业产业之一。
(一)组织领导保障有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上项目资金。2008年以来,尤溪、大田两县被列入第一轮和第二轮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建设县,共争取中央、省财政配套资金7500万元。二是加大市、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市财政2013年投入茶产业设施建设补助、品牌建设等各类资金400万元。2014年—2016年计划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创建、营销、推广等工作。大田、尤溪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500万元、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创新金融资金服务。大田县政府与民生银行厦门分行签约,民生银行厦门分行给大田县内各茶企、茶农授予10亿元的贷款额度,支持大田高山茶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已累计发放1亿元、贷款余额7000万元;尤溪成功村镇银行以“朱子诚信联盟贷”模式为28户茶农发放贷款800万元。
(三)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是资源产品丰富多样。我市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十分丰富,是最具特色的多茶类生产区域。尤溪、大田等6个县(市)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品种门类齐全,主要生产绿茶、青茶(乌龙茶)、红茶三大类,有铁观音、福云系列良种、梅占、金观音、肉桂等国家级、省级茶叶良种40多个。绿茶生产占全省60%以上,铁观音是继泉州、漳州之后的第三大产区,面积达12万亩;近年来共推广新优良种面积3万亩,其中金观音面积8000亩。二是企业生产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260家,其中茶叶年加工规模50担以上的茶厂有636家,50-300担的有437家,1000担以上的48家。市级龙头企业3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大田县在屏山、吴山建立闽南乌龙加工集中区,带动辐射周边发展。尤溪县在台溪乡清溪片建立茶加工集群,形成三明市红绿茶的生产集散区。三是营销网络初步形成。全市共有2359家茶叶营销窗口和企业在外开设的茶叶销售网点,其中县域有1790家,三明辖区外249家。大田县成立高山茶网络推广中心,在淘宝商城中展示、销售高山茶产品,销售量占大田高山茶产量的10%左右;尤溪县通过闽中茶叶网、天猫等网络直销,发展尤溪茶的网上营销模式。
(四)茶产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茶园建设规划有待加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我市茶园多处于山区,茶园道路、水利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抗灾能力较差,影响了机械化耕作、采摘、修剪。二是生态茶园发展不足。全市生态茶园面积比例总体偏低,尤溪和大田生态茶园面积仅占两县茶园总面积30%左右,相当部分茶园不符合生态茶园标准,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多功能茶园开发滞后。茶园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资源总体开发挖掘不足,不成规模。我市少数县初步尝试开展茶园观光旅游产业,但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茶园多功能效益显现不明显。
(二)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经营主体相对薄弱。我市大量茶园由每家每户的茶农分散耕作经营,茶叶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经营主体实力相对薄弱。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仅占现有企业的1.2%。二是产业集约化率较低。大多是小作坊生产,茶园分散,厂房陈旧,设备简陋,生产人工成本高,机械化采摘率低。目前全市无一家茶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多数企业达不到申报“福建名牌产品”所需的年销售额3000万元的门槛要求。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全市茶企或专业合作社所带动的茶园面积有限,即使茶企、专业合作社与茶农建立了合作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买卖关系,还未形成真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影响产业化深化升级。
(三)质量安全有待强化
一是茶叶档次总体不高。受生产经营分散、农残管控难、长期施用化肥、地力下降,茶园老化、茶树衰退,以及家庭作坊加工、技术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我市茶叶质量水平总体不高,表现为中低档茶量多,高档茶产量不多,存在质次价差、茶贱伤农问题。二是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近三次参加全省名优茶评比中,我市入围茶样的检测结果有9%农残超标,涉及7个主产县,茶产品质量安全长期存在隐患。三是气候异常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市茶叶受倒春寒、干旱、春茶采摘时阴雨连绵等气候影响较大。大田高山片等地区去年春茶采制不到1/3,今年不到1/5,极大损伤茶农积极性,少部分茶园出现了抛荒。
(四)市场营销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多以生产毛茶为主,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全市近60%的毛茶主要靠泉州、南平、宁德等地茶商收购,对外地茶商依赖性高,一旦外地茶商连续几天不来收购,茶叶价格就会持续走低。二是市场变化应对不足。近年来终端市场的礼品茶、高端茶市场出现较大的变化,茶叶价格下滑明显,窗口销售额同比下降50%。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本地茶企品牌宣传力度有限,知名度较低。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作为一个新生儿,文化底蕴不足,消费者认知度提升较慢,推进过程遇到较多的困难。“尚书品”包含茶叶的种类多、产品定位难,在产品包装、加盟店形象设计、品牌策划推广等方面缺乏系统规划,极大限制了品牌的推广。
(五)产业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一是部门服务有待提升。全市现有茶叶企业3260家,但申请通过QS认证的仅60家。部分茶企业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在办理QS年检时存在收费过高等情况,影响企业申请认证积极性。以茶叶水分测定仪年检为例,一台新的仪器市场价为2000元左右,但年检收费高达1500元,其他设备年检也存在类似情况。调研中发现,我市对2013年度获得省市名优茶产品奖励经费至今落实不到位,影响企业创优积极性。二是金融支持有待加强。茶农、专业合作社、茶企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受茶叶生产产业化水平低,厂房设备评估值低,茶园评估难、抵押担保落实难、变现难,茶叶加工经营财务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影响,茶产业的银行信贷准入要求较高,茶农、茶企得到的金融贷款支持整体不理想。全市已发放林权证的茶园为9.7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5.1%,以茶园林权抵押贷款面积为5576亩,贷款金额仅为1426万元,远不能满足全市茶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人才服务有待增强。全市专职从事茶叶专业技术推广的技术员不到20人,乡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缺乏。本地技术服务指导不到位,不少茶农都是聘请泉州安溪等外地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加工。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一)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壮大茶产业
(二)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夯实优质茶叶生产基础
一要抓好茶园基地建设。按照“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茶树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茶叶生产基地,改善茶山经营条件。二要加强茶园生态保护。注重现有茶园改造提升,在茶园顶部、干道、空闲处进行绿化,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结带,山脚穿鞋”,增加茶山生物多样性。严禁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恳茶园。对坡度过陡且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应当退茶还林,避免水土流失。三要深入挖掘茶园多功能效益。以茶园为载体,发展一产和三产融合,通过发展茶园观光休闲、茶艺工坊、体验式茶园,在创新中转型,增加茶产业产值和发展后劲。市农业、旅游等部门要提升推进现有的大田大方广茶园步栈道、九道山休闲茶庄园等茶园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将其纳入全市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积极争取项目投入。
(三)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
一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在茶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品牌建设、税费减免、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二要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动利益联结关系向紧密型发展。支持农户、合作社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切实按照合作协议和章程给予农民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让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三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探索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大力推广茶业耕作、采摘、加工等机械化技术,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提高茶业生产效益。
(四)加强质量监管,推进清洁化生产
一要突出生产环节安全。农业等部门要加强源头把控,积极会同重点茶企业制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等。积极指导茶农开展农业、物理、诱杀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年要安排1~2次到主要产茶乡镇、茶企业举办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技术培训,增强茶农质量意识。二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业、经贸、食药监等部门共同监管机制,设立实时监控点,分片指定专人负责,采取“控制源头,监控生产,抽检销售”的措施全程跟踪,全面推进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发挥市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用,组织实施流通环节茶叶抽样检验,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茶叶进行市场清查等。政府要督促企业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可追溯体系。三要加快推进茶叶清洁化生产。强化茶厂环境建设、规范加工工艺、做好新型加工机械选配及引进试验与示范,制定企业标准、产品标准等,发挥泰宁和清流两个清洁化加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全市茶叶清洁化生产,不断提高茶叶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