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治学严谨,潜心钻研,多项研究填补了茶界空白;他求真务实,情系茶农,热忱为茶产业发展奔走呼吁;他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是科研人员的良师益友;他崇高的事业追求,务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堪称茶界楷模。
硕果累累茶界楷模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对于平常百姓来说,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种大众饮品,茶叶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茶产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陈宗懋院士在国内外率先开创了茶叶农药残留和茶园化学生态防治研究两个领域,为我国茶叶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依靠科学控制农药残留
主动当好政府参谋
从20世纪70年代起,陈宗懋多次向农业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浙江省农业厅提出茶叶生产中禁用高残留和剧毒农药,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建议,后被农业部采纳并向全国茶区转发,对解决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96年和1999年,针对一些国家在农药残留标准上的严格化,他分别向农业部提出在茶叶生产中禁用高残留的农药品种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的建议,得到农业部、化工部、商业部、卫生部专家的认可和采纳,并于1997年6月和1999年11月颁布实施。在他的积极参与下,我国茶叶农残水平已从1999年的80%超标降至2007年的18%。可以预期,依靠科学管理必将能实现茶叶达到理想农药残留控制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大幅度提高进口茶叶的农残标准,中国茶叶出口遭受严重打击,许多茶叶无法出口。为此,他积极与欧洲茶叶委员会联系,出示了数百页的实验资料,以科学数据为依据,据理力争。经过长达数年的交涉,他的这些建议终于被欧洲委员会接受。1998年,欧洲议会通过并正式颁布了包括11种农药修改后的第一批新标准,比原标准放宽了5~100倍,这对我国茶叶出口十分有利。同时,他的实验室还被欧盟认证为我国唯一有资格进行向欧盟出口茶叶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实验室,每年承担8000~10000只出口茶样的分析任务。在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政府间茶叶会议(IGG)上,成立了茶汤中农药残留工作组,由中国任组长。
陈宗懋的系统研究和不懈努力,对解决中国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业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属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主席国由荷兰改为中国,陈宗懋被农业部任命为CCPR会议的主席。
开拓茶园化学生态研究新领域
陈宗懋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在研究中经常能注入世界科技的新思想,他灵活地运用农药的几个物理化学参数和生态环境参数,成功地建立了农药在茶树和茶叶中降解的预测模型与技术,这种对一种作物上多种农药的预测技术在国内外都是首创,该成果在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世纪90年代,陈宗懋根据国际上化学生态的新热点,开创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研究新领域。他认为,害虫危害茶树而天敌又吃害虫,这三者以营养食物链的形式串在一起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浩翰的自然界,是什么原因使得害虫正确无误找到茶树,而天敌又如何能在如此浩大的空间寻觅到它的营养源——害虫?这种奥秘似乎是受某些特定的化合物所控制的,如能剖析自然界的这种化学生态联系机制,就可找到新的茶园害虫防治途径,提高茶园害虫天敌的生防效率。这一全新的学术思想极富创新意义,因而先后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同时也由于这种需要,他在国内较早地招收了昆虫化学生态学博士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宗懋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展了茶树上的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3个主要害虫及其天敌之间三重营养机制的研究。他认为:在复杂的茶园生态系中,无论是同一营养层内还是不同营养层间都由一些信息物质得以保持种内和种间的通讯联系。至于不同营养层间也主要是通过化学通讯机制调节种间的相互行为,以获得食料而生存。这类化合物既有利于寄主植物茶树,也有利于天敌,所以称之为互利素。就寄主植物茶树而言,这种机制也是茶树植株的一种间接的抗性机制。这些化学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对茶树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挥发性互利素的研究,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使得害虫无法找到寄主茶树,使天敌能高效率地寻觅到寄主害虫,从而提高生物防治的效率。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尚未完全应用于生产,但已指出一条全新的防治害虫希望之路。茶叶是一种特殊饮品,在化学农药受到限制使用的今天,其意义尤为重大。
致力弘扬茶的国饮品质
陈宗懋主持编著的140万字的《中国茶经》,于1992年出版,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对茶历史、茶科技、茶生产、茶文化等作了全面阐述,受到读者广泛欢迎。陈宗懋常说,茶产业好像是在天空中翱翔的一架飞机,它的两个翅膀:一是茶科技,二是茶文化。这两个抓好了才能带动茶产业的发展。这些年看下来,觉得茶文化就好比是一个平台,通过茶文化可以促进茶贸易、茶产业发展。文化与科技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相辅相成。也许是职业习惯,陈宗懋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到茶馆看看,他说,茶馆发展起来,可以促进茶的消费,茶文化对茶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数十年来,陈宗懋始终身体力行、躬耕不辍,大胆创新、执着奋斗在科研一线,硕果累累,为茶叶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