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介绍:朱旗湖南农业大学导师介绍

朱旗,男,汉族,1959年2月出生。2000年1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983年7月晋升助教职称,1987年7月晋升讲师职称,1994年7月晋升副教授职称

作者

朱旗,男,汉族,1959年2月出生。2000年1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1983年7月晋升助教职称,1987年7月晋升讲师职称,1994年7月晋升副教授职称,2002年7月晋升教授职称。2001年11月晋升硕士生导师,2003年11月晋升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及茶叶风味化学研究。近五年来,主要研究速溶茶加工中品质成分变化规律及速溶茶品质形成的机理,对速溶茶香气物质的分析检测技术独有建树。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研究,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获省级优秀论文7篇,参编《茶叶加工学》、(21世纪教材)《园艺学概论》(21世纪教材),《茶作学》,主编《茶叶加工学》(英语双语)、《园艺学概论》等教材。

讲授课程: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

主要研究内容:

1、茶叶加工原理

2、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

3、风味化学及仪器分析。

主要论著目录

一、论文

1环糊精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中国茶叶加工1998,(4)14-151

2茶叶咖啡碱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现状茶叶通讯1999,(1)17-201

3茶在防治肺癌中的作用福建茶叶1999,(3)35-361

4茶叶提取液过滤方法研究茶叶通讯2000,(1)1

5茶叶提取物在癌症临床防治中的生理效用生命科学研究2000,(2)95-1011

6茶在防治胃癌中的作用茶叶通讯2000,(3)15-181

7速溶茶保香增香与香气研究中国茶叶加工2000,(3)24-301

8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中国茶叶2000,(2):10-111

9采用顶空吸附法研究速溶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97-991

10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茶叶科学2001,(1)38-431

11采用减压蒸溜翠取法研究速溶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8-2201

12干燥方法对速溶绿茶香气的影响中国茶叶加工2001,(2)18-201

13香气提取方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4)292-2941

14HPL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的游离氨基酸茶叶科学2001,(2)134-1361

15GC-MS测定绿茶及速溶茶的游离脂肪酸茶叶科学2001,(2)137-1391

16G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的可溶性单糖中国茶叶2000,(6)7-81

17用顶空吸附法与茶汤过柱吸附法分析绿茶香气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6)469-4711

18中国名优茶机械的开发利用与发展中国茶叶加工2001,(4):21-23

19我国茶叶企业应尽快建立HACCP体系中国茶叶加工2002,(4):7-91

20采用SDE法研究速溶茶香气在加工中的变化食品科学2002(10):84-861

21沩山毛尖——湖南的独黄茶中国茶叶2003(5):40122粮食真菌毒素污染的预防与脱毒食品科学2003(8):264-2671

二、教材

1园艺学概论(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参编

2茶学专业英语自编2002.9主编

3茶叶加工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编

三、成果

1速溶茶系列产品开发研究国家十五项目湖南省计委2002.3主要参加

2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国家十五项目湖南省科委2002.3主要参加

3藤类茶植物显齿蛇葡萄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研究省教委湖南省教委2001.12参加

四、课题

1我国主要香稻香气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和香型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

2茶叶审评与检验CIA制作校教改课题主持人

3高纯氨基酸、儿茶素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计委参加

4儿茶素类化合物在速溶茶加工中的变化省科委重点项目项目主持

5高茶黄素红茶研制省科委重点项目项目主持

6高香、色绿绿茶研制省科委重点项目项目主持

7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全面提高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省科委主要成员

8植物功能性成分单体研究开发国家科委参加

五、奖励

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2002一等奖湖南农业大学

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2003一等奖省科委

类茶植物显齿蛇葡萄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研究(科研成果)2002二等奖湖南农业大学

优秀博士论文2002校级湖南农业大学

浅谈茶叶产业化的几个问题1999优秀论文(二等奖)湖南省科协茶叶学会

中国名优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方向2001优秀论文(一等奖)湖南省科协茶叶学会

我国茶叶企业应尽快建立HACCP体系2002优秀论文(一等奖)湖南省科协茶叶学会

THE END
1.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内容提示: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导读: 本文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消费者众多,那么中国的茶叶市场怎么样?下面是整理的,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中国国内的茶叶市场基本概况 以 1984 年为标志,中国茶叶内销https://www.doc88.com/p-73143870787666.html
2.茶文化开题报告6篇(全文)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4238he8.html
3.IIGF两会时评王珏任国征:关于杭州茶产业品牌建设及发展调研生态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发新技术、推介新品种、发展新装备、促成新业态;加快了品种改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茶叶机械化水平,推广了绿色防控技术,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等,确立和强化了质量意识、法律意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517.htm
4.走进碧螺春——探究影响东西山价格差异的因素就研究的课题而言,起初是抱着对东山西山碧螺春价格不同的好奇而去考察研究的,假设设定的原因是两山碧螺春质量不同,而通过对一系列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否定了之前的假设,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认为东山西山碧螺春均是良好上等的茶叶品种。所以网络上有人质疑“东山碧螺春不如西山碧螺春”的想法大可否定。饮茶爱好http://www.xzschool.edu.sh.cn/hstd/hzjs/75238.htm
5.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 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docx,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 XXX: 茶是中国的第一大饮料,海南的茶叶在中国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种多种多样,茶叶加工技术纯熟,产茶地面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6/5323113102002143.shtm
6.《农业考古》编辑部开展江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课题调研5月16日至26日,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农业考古》主编施由明率“江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先后赴南昌茶叶交易市场、靖安县、浮梁县、婺源县调研。 课题组就江西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现状、经验成效、困难挑战等情况开展调研。围绕江西区域茶品牌整合与重点打造、区域综合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建设、茶产业http://www.jxsky.org.cn/Wap/newsview.aspx?id=556895
7.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中标结果】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武汉市 2024-08-1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发布时间:***-08-16 一、项目编号 SZZC-***-*** 二、项目名称 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武汉景沛科技有限公https://www.qianlima.com/common/agents_info.jsp?id=36561823
8.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80周年所庆之科技发展大事记7月1日,省茶叶所在曼真建立气象哨。 是年,“云南野生茶树资源调查”被列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省茶叶所在勐海、澜沧、景谷、景东、墨江、凤庆、镇康、双江、昌宁、大关、富源、新平等地均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是年,在全国茶叶科研会议上,省茶叶所推荐的大黑茶、大卵圆叶茶、革质杨柳茶3个有性品种被确定为优良品种http://www.zzfmdn.com/article/1549913
9.学校主课题研究报告结题专栏(2)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在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主动发现问题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学习品质等相关素质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和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教师增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科研http://www.zlsy.tn.czedu.cn/html/article56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