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何一民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开题暨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00隆重举行。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四川省社科联姜怡书记、四川大学晏世经副校长、四川省社科联黄兵主任、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教授,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有西南交通大学原副书记、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云庵教授,西藏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孙勇教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原祖杰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廷湘教授等,参加会议的子课题成员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波教授,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高中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刘波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
开题报告会由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云庵教授主持。
课题组总负责人何一民教授陈述报告完毕后,与会专家孙勇教授、石硕教授、郝勤教授、原祖杰教授、何云庵教授先后分别对课题研究的选题、思路与框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议,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课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该课题对于推动西藏建设与发展、改善国家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课题经费不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鼓励课题组勇于挑战,不断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出版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质量作品。
开题报告与评议结束后,专家们与课题组成员还就项目设计中的细节以及未来要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何云庵教授做总结发言并宣布开题报告暨研讨会圆满结束。
附录一首席专家何一民教授所作开题报告(摘要)
一、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对象、总体框架与具体分工
总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构成,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子课题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个子课题+结论。
绪论:高原、民族、宗教与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
子课题一: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二: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政治、文化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三: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
子课题四: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结语: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与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各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如下:
(1)子课题一负责人为何一民教授。(2)子课题二负责人为丁玲辉、刘波教授。
(3)子课题三负责人为高中伟教授。(4)子课题四负责人为周波教授。
此外,作为首席专家的何一民教授,还负责统筹项目预期目标、科研任务的顶层设计;安排项目分工、协调、推进;负责制定各子课题研究计划、进度并监督批准执行;定期主持召开研讨会并做总结;负责各项阶段性工作计划推进与修订;统领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的审查、统稿工作。
2.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学术论文:在CSSCI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20篇。
(二)最终成果
学术专著: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专著,100万字左右)
(三)使用去向
1.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为城市史学、藏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和科研提供学术参考;为关心西藏发展、希望了解真实西藏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三、研究关键、重点、难点与存在的困难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主要有“全球视野下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历史分期与宏观把握”、“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评价与经验启示”、“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并发展符合西藏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其重点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对全球视野下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宏观把握、对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科学评价与经验启示的归纳、对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复杂因素的系统分析。
附录二开题报告会评议专家发言记录
孙勇(西藏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我依据自己在西藏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感觉有一些东西,可能很多人在短时期内不易察觉,这可能对于项目的开展会有些帮助:
1、要对西藏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当下的西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雪线上升、植被大面积恢复(许多过去因气候变化已消失了的植物,现又重新出现)、草场面积逐渐扩大,一些当地的动物不断北迁,种种迹象将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认识。
2、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研究西藏问题。例如人口问题很值得注意,它会对当地人的微观居住环境和长远居住环境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讲,伴随人口大量的机械的迁入,会带来许多的关于科技、建筑等外部因素,这会改变当地的居住条件,扭转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只有经过长期实践的西藏本地建筑形式才适合高原上生存的观念。
3.要注意宗教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的变化。西藏和平解放前,宗教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之前很多的村落和城镇多是围绕着宗教为中心居住的。但西藏和平解放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政治的因素上升成为第一动力。应高度重视外部政治力量如何对西藏城市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并加以深入研究。
石硕(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刚开始在学校申报时,我还为项目中西藏人少而担心,现在看来,不过终是虚惊一场,这也正好可以看出这一选题的重大意义。该项目选题好,具有世界的眼光,很有价值。我认为如下一些建议会对你们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4、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将西藏人居环境变化的良性趋势勾勒出来,要有扎实的调查和数据支撑,这样的成果出来后能够为中国打气。对那些不好的、负面的、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隐患也应该梳理出来,以成果要报等内部途径和形式上报,在上报过程中要将核心的东西梳理、勾勒、提炼出来。
郝勤(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都体育学院教授)
祝贺何教授成功中标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这一申请的成功足以体现了何教授及其团队雄厚的实力和充足的底气。这一项目工作量大,需要牵涉很多的体力和精力。简单的提几条建议:
1、不能面面俱到,要抓大放小,注意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的研究成果要进行高度的凝练和压缩。
2、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要注意利用、协调、整合、分配各方面的资源,在团队的协调与建设上要注意,最好能够引入一批藏族的研究力量。注意合理分配精力。
3、希望早出成果,现有的80万远不能满足本课题的需要,仅调研一项就需要深入西藏各地考察,希望早出成果,并能增加经费。
原祖杰(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各位专家提了很多的建议,我感觉都是很中肯、很有意义的。该项目意义重大、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我也提出几点小小的看法,希望能够对项目的开展与研究有用:
1、课题的设计有点像年鉴学派,类似《地中海》一书,因此,建议到时可以借鉴下该书的写作方式。
另外,作为学报的代表,建议除向中央汇报研究成果之外,希望也能贡献出一些高质量论文给学报。如果可以的话,到时希望搞一个专栏发表研究成果。
何云庵(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导)
首先祝贺何教授获得国家社科,这是何教授多年积淀的结果。不过,经费还是有点紧张的。在做这一科研项目时,研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涉及总量,有些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侧面,因此,应将之形成文字以备检查。此外,还有一些建议值得注意:
2、注意总体和个体。在研究中,要对人力所不及的、形势不需要的等各个方面有所准备,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
3、最终落脚点不仅是人居,还有环境问题,对人居、人居环境等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概念问题,可以让子课题之一的周波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重点处理。要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