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拓展与深化

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茶文化正式形成,茶文化研究也由此进入学术视野。但长期以来,古人对于茶文化的探讨多停留在描述或叙写层次,或者仅限于对茶史资料的摘录、汇编,缺乏学术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民国至改革开放以前,学界对于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学(茶的自然科学)和茶业学(茶的社会科学)领域,仅有零星的涉及茶史和《茶经》研究以及茶文献资料挖掘与汇编方面的茶文化成果出现。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和奠基期,学术界围绕茶史、茶文化基础概念与内涵、茶艺与茶道、陆羽及其《茶经》、茶文献资料、茶馆茶具、茶文学与茶艺术、宗教茶文化等茶文化的基本范畴展开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论文论著成果,同时中国茶文化界还出现了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茶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茶文化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茶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概括而言,当前中国茶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四股力量:

(二)茶文化学术组织机构不断增多

茶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其精神内涵与当代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度契合,具有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布播性、普世性等特征,能够起到养生修性、怡情悦志、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美化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等作用。因此,研究和普及推广中国茶文化,在培养健全人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中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正逐步走进高校、中小学、社区、机关等场所。而一些高校也开设有茶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或选修课程,尤其是高校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中文、食品等专业往往还开设有茶文化或茶艺必修课,甚至还设有茶文化专业方向,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就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茶文化方向。部分具有研究实力和热情的高校还设立了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例如茶道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茶道与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茶道心理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茶马古道研究院(内蒙古茶马古道文化研究院、普洱茶马古道研究院等)、万里茶道研究院(湖北大学)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等,为茶文化学术研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茶文化学术组织团体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新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笔者在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团体类型下搜索“茶文化”,显示有各类各级茶文化团体(包含协会、学会、中心、促进会等)331个之多。其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唯一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团体,其余均为地方级别团体。这些团体组织在推动(地方)茶文化研究、教育培训、普及推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茶产业的欣欣向荣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一些茶企和个人展现出了高度的茶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立意识突出表现在建立企业性质或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大益茶业集团创立的大益茶道院,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合作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还设有大益博士后流动站,为茶文化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培养和茶文化学术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林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便成立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六如茶文化研究所(院),组织开展茶文化研究与社会培训。

(三)茶文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

(四)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园地不断丰富

专业性茶文化杂志和茶叶类期刊历来就是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流阵地。例如,《茶博览》、《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河北茶文化》、《民族茶文化》、《陆羽茶文化研究》、《贵州茶叶》、《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业通报》、《贵州茶叶》等都是刊登茶文化论文成果的重要园地。

此外,部分国家级、地方重点、著名高校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茶文化论著。

(五)茶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

举办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某一热点话题、历史遗留或存疑论题、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探讨、辩论,形成学术争鸣,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学术进步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自1991年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早已成为茶文化界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风向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会议。本世纪以来,分别于2004、2012、2017年举办了三届,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研讨成果。

以哲学视角审视茶文化研究,探索以应用哲学分支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茶道哲学,成为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也正在成为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茶道哲学、茶文化等为主题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也正在成为哲学界和茶文化界的一个特色品牌文化论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学术论坛也成为常态。而以茶博会、茶文化节、茶叶赛事为契机举办的各种茶文化高峰或国际论坛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规格不等的茶文化会议、论坛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和茶文化学术繁荣的实现,为茶文化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开拓,随着中国茶文化资源的不断转化与创新,中国茶文化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扩展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多方科研基金支持,茶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茶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范畴、茶文化文献史料、茶文化学科理论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茶文化研究跨学科交叉趋势的演进,茶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由此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或领域。例如茶文学、茶艺术学、茶俗学、茶美学、茶哲学、茶社会学等等,均是近年来新兴的茶文化学科分支领域。

参考文献:

[1]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1(04):245-258+298.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05):1-14.

[3]彭勃.中国茶文化学论纲[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16.298-300.

[4]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5]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6]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总结[J].农业考古,2000(02):117-118.

[7]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中国茶叶,2020,42(02):1-10.

THE END
1.茶香悠扬探秘茶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有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智慧——这就是茶文化。作为一种饮品,茶不仅满足了人类对水质改善和食欲调节的需求,更引领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仪式感和社交活动。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科普茶文化知识,揭开它背后的奥秘。 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18282.html
2.中国茶文化与茶降课程课程简介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诠释了中华茶的发展、传播的历史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本课程说古论今、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修养。 课程大纲 查看更多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第一章 一片树叶到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439d484af1f1b5d3ed16cc0
3.茶文化开题报告6篇(全文)4、活动所需条件:图书资料,如:有关茶文化、茶经济方面的书籍其它:计算机上网预期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实物、多媒体光盘。 文化开题报告4 1、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七大艺术中,电影艺术是唯一有明确生日的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电影自1895年12月28日诞生以来,仅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4238he8.html
4.科学·好书《茶树生理生态学》茶叶茶学科技奖茶从开始的食用、药用,后转为饮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茶树的量产、优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茶叶生产等相关理论被逐渐收集、整理,并用于教学,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学科,解释了一系列茶树种植难题,本书主要阐释茶树生长与环境的关系。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4QOQ2P05325Q3L.html
5.从茶叶中提颧啡因实验由安徽农业大学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茶叶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课题,近日通过验收。该课题基本建立了茶叶清洁化加工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国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提供了借鉴。 据介绍,茶叶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茶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2426369-270
6.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其实在海南生长的特色茶叶还是十分多的,我们在那里只是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叶,所谈到的资料还是屈指可数,肯定不能满足读者及学校的要求。以后的地理学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关于植物种植的环境,我们研究课题的中学生,海南茶叶协会,海南有关的学者也将继续努力,为着力解决海南的茶叶种植,发展,销售,前景作出贡献。 https://m.yjbys.com/xuexi/zongjie/3521497.html
7.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通用4篇)以后的地理学中 ,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关于植物种植的环境 ,我们研究课题的中学生 ,海南茶叶协会 ,海南有关的学者也将继续努力 ,为着力解决海南的茶叶种植 ,发展 ,销售 ,前景作出贡献 。 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篇3 课题名称:浅谈中日动漫 组长: 组员:https://www.oubohk.cn/yuwen/616790/
8.2024年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针对茶学科与领域的发展前沿,鼓励申请人自由申报,开展茶学相关内容(包括茶文化、茶叶经济)研究。 三、申请与评审 1.申请书模板及固定人员名单请从附件1、附件2下载。 2.提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纸质版一份(由所在单位审批同意、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重点实验室合作研究人员签字并提交给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http://tealab.ahau.edu.cn/info/1045/11128.htm
9.幼儿园茶文化课题研究:培养幼儿的品味与修养幼儿园茶文化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幼儿的品味与修养,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在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和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并参与到茶文化中来。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们综合素质教育。品https://www.coffee.cn/tea/post/164524.html
10.茶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https://www.gwyoo.com/haowen/175592.html
11.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6篇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兴趣;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19-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发学生个性学习的环境场所,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https://www.baywatch.cn/haowen/244339.html